分享

第136篇 续命汤

 同人王皓宇 2021-12-24


“中风”是老年人常见的高发高危病症,表现现象常见为突然昏厥、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脑血管栓塞或者破裂。这类疾病,通常以内因为主,加上外因天气、情志等影响而导致,这类疾病通常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

简单说来,人体靠阴阳二气循行于身体内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当人体老化后,五脏六腑气血衰弱后,津血和阳气就不能有效滋养人体的肌肉经络,肌肉和脏腑中的末端毛细血管就逐渐萎缩,抵抗外界的防御能力就逐渐减弱,当外界的“邪气”入侵人体时,就容易导致局部或者大面积肌肉失去供血。通常当手脚麻木的情况出现时,这提示我们身体内气血运行不畅,末端供应不足。《金匮要略》中对中风的描述称:“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本段话论述了因为正气邪气入侵人体不同层面所造成的中风表象。

中风的根源主要由“内风”引起,比如说“肝风内动”导致中风等说法。我们该如何来理解身体的“内风”呢?依然可以从自然界中寻找答案。一般说来,自然界的“风”是由于空气冷热不均而引起的对流,只要空气中不同位置的能量和冷热不同,就可以引起对流导致风,风会加速蒸发令空气或者地表干燥,我们的身体相当于一个自然环境,当身体内气血充足畅通,身体内的温度和能量场基本是均衡的,不会引起明显对流。当身体内郁结严重而且气血不足时,不同区域会形成不同的温度和湿度,这就会引发风和对流,即所谓的内风。

       内风会快速蒸发、消耗人体内的津血,导致人体局部系统“干枯”和“内热”形成。“内热”和“内风”会加速身体“干枯”,导致气血供应不足的部位发生偏瘫,不能很好的控制身体。同时内热上冲也会导致干枯的血管爆裂。

传说药王孙思邈在100多岁时得了中风,自己发明了续命汤这个方子治疗好了自己的中风。这个组方原本不在《金匮要略》里,但由于其非常重要,在《金匮要略》后来的版本中,也作为附方列了进来。

原文曰: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组方为: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十四枚。

从原文描述来看,病情比较严重,已经到了不能很好的控制身体行动,嘴巴不能说话,身体干枯绷紧抽筋无法转身,浑身疼痛的地步。与生活中常见的老年人中风非常接近。小续命汤由9味药构成,这九味药可以分成四组:

第一组:麻黄、桂枝、甘草、杏仁。这四味药是麻黄汤的组合,麻黄汤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可以将身体的内热和多余的能量通过毛孔“散”至体外。根据上面对中风产生原因的分析,人体内津血枯竭后身体内冷热不均会产生“内风”和内热,内热在内风的鼓动下会在人体内形成异常多余的热量,这种热量向上冲会导致血管破裂及出现中风症状。用麻黄汤的机理可以将人体内形成的内热和内风通过毛孔散发出去。其中的杏仁还可以起到滋养肺的作用。

第二组:石膏和干姜。人体的内热很容易上浮蓄积到肺,由于“肺主呼吸”的缘故,肺热很容易传递到全身增加内热,加速消耗人体津血。石膏有清肺热和滋润肺、以及增加肺液的作用,可有效消除全身的多余的热并起到滋养身体内环境“大气”的作用。由于津血枯竭者身体的调节能力很差,肠胃通常也是虚寒的,增加干姜对石膏的苦寒性质进行“反佐”,可延长和有效发挥石膏滞留在上焦的时间,加强对石膏养阴润肺作用的吸收。

第三组:当归和川芎。当归和川芎是两味补血和活血的药物。人体内风的源头产生于肝,肝承担人体“由阴转阳”的功能,如果肝血内亏,肝阳很容易亢奋过热内动引发风。通过当归补益肝血和柔软肝体的作用可抑制肝阳的亢奋,川芎除了养血的作用外,还有活血化瘀改善肝郁结的作用,这个作用也可以抑制肝风的产生。这两味药养血的作用还可以从根本上减缓内风的形成。

    第四组:人参。人参具有补益上焦津液和养神安神的作用。从具体层面看,人参润肺清热的效果不如石膏,但补充津血的作用比石膏更持久;从抽象层面看,人体内风的形成与“心神不宁、精神恍惚”有关系,通过人参安神补津的效果可以稳定心神。

续命汤的组方严谨,看似简单,但经常却可以治疗大病。笔者在续命汤的基础上经常有两处化裁,感觉效果更好。

一是根据情况去掉组方中的桂枝,桂枝用在麻黄汤原思路中主要有温暖血脉,散寒止痛的作用,但桂枝也有耗血增热的作用。对中风患者而言,通常存在血脉干枯和内热的情况比较突出。通过麻黄和石膏从“气分”散热而不增热的效果会更好。二是根据情况在组方中加入黄芩,黄芩是仲景在厥阴篇中的重要组成药物,对于肝血亏虚、脉络枯涩的情况,黄芩有熄肝火、存肝血的作用,可加强当归和川芎的养肝血的效果。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人体的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生活中我们有经验,尤其当到了一定年纪身体开始老化后,如果太过亢奋或者运动过度,人体很难休息。有些人长期失眠,身体处于紧张亢奋状态,这种紧张亢奋状态容易过度消耗人体的津血和阳气,容易形成内热,造成人体的抵抗力下降,防卫之气被削弱,引发内风或者中风。

《金匮要略》根据人体正气的虚弱程度以及外邪入侵到人体不同的层面所导致的疾病现象分了四个层次: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1.   风邪或者邪气入侵到体表较浅的位置。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络脉是人体经脉的分支和更细的络脉,一旦中风发生在络脉,主要体现在浅层的皮肤发麻或者不舒坦。这种情况可使用桂枝汤滋养肌肤。

2. 中风发生在经脉肌肉当中。

“邪在于经,即重不胜”,即中风发生在经脉,身体感觉到重滞,不易举动。这种情况可采用黄芪五物汤的治疗思路。即黄芪、桂枝、芍药、生姜和大枣的组合,相当于把桂枝汤中的炙甘草换成了黄芪,用黄芪从内到外宣发的力量加强桂枝汤从内向外祛邪能力。

仲景在《金匮》中提出了侯氏黑散治疗中风的思路,原文说:“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药方为:菊花四十分白术十分细辛三分茯苓三分牡蛎三分桔梗八分防风十分人参三分矾石三分黄芩五分当归三分干姜三分川芎三分桂枝三分。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

侯氏黑散的治疗思路是正气不足、风邪入侵肌肉导致脾虚而四肢沉重,病患阳气不足所以发冷。风邪束表化热,所以用菊花和防风来散风清热;用桂枝来解除痹症;四肢繁重与脾虚有关,用白术、人参、干姜、茯苓健脾祛水;用矾石来化痰祛湿;用川芎和当归来滋养肝血,抑制内风,同时加强肝气的生发;用黄芩抑制郁结导致的内火和抑制相火妄动;用橘梗来疏通肺气,解除太阳系统肺气的郁结;细辛祛除深层受寒郁结导致的内风;牡蛎起到震慑抑制内风的作用。

3. 中风发生在腑

人体的腑在六经辨证中主要指的是阳明系统,《伤寒论》中阳明系统的疾病以内热和糟粕郁结化热为典型特征。阳明系统内热瘀血可导致谵语等类精神疾病,内风发生在阳明可消耗人体津血导致内热中风。

《金匮》中提出了风引汤的治疗思路。原文说:除热瘫痫。大黄、干姜、龙骨各四两,桂枝三两、甘草、牡蛎各二两,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各六两。上十二味,杵,粗筛,以韦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温服一升。(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癎瘛疭,日数十发,医所不疗,除热方。

《黄帝内经》里面说:寒则缩,热则纵。寒邪收缩会导致拘挛中风,热会导致身体松弛而摊开无力。此方适用于阳明内热引起的癫痫热中风。内热内侵可导致面红、目赤、消耗津血令血液不能浸润四肢,引发惊风癫痫等症状。

组方以桂枝、龙骨、甘草、牡蛎作为作为安神震惊的主药,用大黄来清热泄湿,用干姜来反佐防止大黄过于伤害阳气。用滑石、石膏来强肺肃降之气抑制肝风内动;用寒水石来补益肾水滋润止风;用紫石英来安神纳魄;用赤石脂、白石脂可厚脾胃之土来抑制湿邪。

如果内风导致血虚内热引发的中风,仲景提出了防己地黄汤的治疗思路。《金匮》原文说: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防己一分、桂枝三分、防风三分、甘草一分。上四味,以酒一杯,渍之一宿,绞取汁,生地黄二斤,蒸之如斗米饭久,以铜器盛其汁,更绞地黄汁,和分再服。

组方用防己、防风、桂枝加生甘草的组合透表散热,通络;用生地黄来养血育阴熄风。

4. 中风发生在五脏

人体的舌头受肝、脾、肾三经的滋养,同时舌头又是心的“窍”,如果邪气入侵五脏,则容易造成“舌即难言,口吐涎”的情况。

药王孙思邈提出了治疗该情况的思路,即上面提到的续命汤。

老年中风是现代社会中的常见情况,续命汤思路体现了治疗中风的三个原则:第一是要养血熄风,人体的内风的根源是血枯导致;第二是要清除内热,血枯会导致内热,血枯亦会导致内风,内风和内热相互之间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相互加强了对人体的损伤;第三要通过适当解表的方式将内热和内风积蓄的能量释放到体外,降低内风和内热对人体的损害。

从中医原理和生活经验看,情绪的喜怒无常、焦虑很容易导致内风加大,增加对人体气血的消耗;过度的饮酒、酗酒会“燃烧”人体的气血。对于易犯或者已犯中风者而言,这两点需特别注意。 

作者原创,如需引用,请注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