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

 来来永胜 2018-03-20

特约撰稿:陈承豹

潘天寿先生是一位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可他却又是一位朴实无华的“人民艺丁”。他在他的《听天阁随笔》中勤恳地写道:“物质食粮之生产,农民也。精神食粮之生产,文艺工作者也。故从事文艺工作之吾辈,乃一产生精神食粮之老艺丁耳……”潘先生把自己喻为“老艺丁”,把自己与农民相提并论,这决不是他故弄玄虚的自谦,而应该是他人生处世哲学思想的真实流露,或者说是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意识的真实流露,概括地说,即是一种“艺术的人民性”的体现。潘先生的长期的现实生活状况告诉我们,他的为人处世向来低调,即便是他身处辉煌的岁月里也决不会自视清高而脱离群众。瞧他的外貌穿着,从少年到晚年一辈子都理着一个小平头,在平常的日子里则经常身着对襟衫,手把芭蕉扇,脚穿圆头鞋,活脱的一副传统式的“农民相”,难怪旧上海的某些花花公子会戏叫他“寿头”了。看他的绘画作品,无论是花鸟、山水、人物,都无不透溢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他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民族、热爱时代、热爱人民,他在中华民族的这块艺术园地里为生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而辛勤地耕耘了一辈子,他确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艺丁”。

潘天寿先生

众所周知,潘天寿先生的中国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独特、个性风格强烈,然而,他在绘画创作中对一个“核心灵魂”却是抓得牢牢的,那就是绘画主题中必须体现的人民性。此外,他在一些鲜为人知的处世事迹中也同样折射出“艺术为人民”的圣洁之光。略举三例:

(一)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体现在国画作品的题材、主题以及多种的艺术手法中。潘天寿先生的国画作品题材,无不来自生气盎然的现实生活之中,诸如《农家清品》、《耕罢》、《欲雪》、《映日荷花》、《丝瓜沿上瓦墙生》、《雁荡山花》、《小龙湫下一角》、《踊跃争缴公粮》等,都是人民日常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题材;他的国画造形整体概括,在写实中作适当的装饰、夸张以达到“似与不似”的写意传神效果,这十分符合人民群众的传统审美心里;他的国画线条“强其骨”、“力能扛鼎”和“一味霸悍”,显示出“一副台州式的硬骨头”的阳刚之美,给人有一种力量感;他的国画的用墨用色,黑白分明、透亮洁爽、单纯协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他的国画的整体效果雄浑壮阔、蓬勃向上,给人有一种民族精神的振兴感、时代精神的鼓动感和生活情趣的愉悦感。总之,他在学习传统文人画的基础上,又明显区别于文人画的秀媚、柔弱和逸笔草草。他历来反对艺术脱离人民群众、脱离生活的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主义和表现主义,他带有批判意味地说:“倘以旧时代之思想意识从事创作,一味清高风雅,风花雪月,富贵利达,美人芳草,但求个人情趣之畅快一时,不但背时,实有违反人类创造艺术之本旨。”这就是潘天寿先生言行一致地表现出来的“艺术的人民性”。

《农家清品》

《映日荷花》

《雁荡山花》

《小龙湫下一角》

(二)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也表现在“民间赠画”的事迹中。潘先生出生于农民家庭,在农村度过了少年时期,他与劳动人民有着原始的质朴的情感情结。在十余年的读书期间,他又接受了儒家的传统文化教育,孔老夫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观念已给他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尔后,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和艺术教育过程中,他与一批批来自各个社会阶层的学生作广泛的交流;他还下农村、上高山、登海岛,全面接触群众、感受生活。从而,他的艺术创作要坚持民族性、时代性和人民性的信念就更加坚定了。他通过中国历史上各个社会阶层的对比之后,在《随笔》中明确地写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掠夺剥削之社会也。掠夺剥削者,无处不千方百计以满足其占有欲,其对物质食粮也如此,其对精神食粮也亦然,以致共有之绘画,为掠夺剥削者所霸有矣。然易曰:‘剥极则复’。今日之社会,无掠夺剥削之社会也,绘画,亦应由掠夺剥削者之手中,回复归于人民。”这一段表白实在是爱憎分明,其绘画艺术属于人民的观点说得一清二楚,这又是潘天寿先生“艺术的人民性”观点的再次体现。

潘天寿先生天资高迈,加上后天的刻苦勤奋,所以他的艺术道路几乎没有走过弯路,他二十几岁就已确立了“大气磅礴”的大写意画风,并迅速地走向成熟。二十年代,年轻的他在社会上就有些小名气了。尤其在他的故乡宁海,大概一般人都会知道“有个画家潘天寿是宁海人”。潘先生24岁至32岁(1920年至1928年)期间,经常到宁海老家走动。因为有些小名气,所以向他求画的人自然就多。听上一辈人说,潘先生赠画,没有势利意识,也就是说,他不分身份的贵贱高低,只要在客观条件的许可下,就会尽量满足于人。一次,他在宁海黄坛镇的妹妹潘仙家走亲,左邻右舍、前后道地的父老乡亲都纷纷向他求赐墨宝,他当场就画了好多幅。颇为有趣的是,他为了要画大瓣的荷叶而一时没有大笔,只好临时用“棕榈丝”绑在竹杆上,土制了一支大毛笔(有的则说用笋壳当大笔),以满足要画荷花题材的人的要求。

我母亲是潘先生妹夫严雅惠(黄浦军校书记)的内侄女,而且同住在一个四合院里。她比潘先生才小九岁,所以习惯地称呼他为小娘舅。1925年夏,我母亲拿了一块长1.8米,宽0.5米的白布(俗称“帐前”)要他画一幅吉利一些的画,这可给他出了个难题,因为用毛笔画在白布上的中国画的事他还是头一遭碰到,不过他没有拒绝,一边说着“试试看、试试看”,一边就动手画起来了。听我母亲说,他画得很认真,大约画了一个时辰(相等于二个小时)才完成这幅即兴之作,图中起伏盘旋地橫贯着一株势若虬龙、节峻荫浓的苍松,画面左上角的松荫背后,以淡水墨烘染出一轮朦胧的圆月,题款为“老龙惊出夜明珠”,边款是“山门湾阿寿写”,印章似乎是“宁海潘天寿”。

潘天寿先生赠画于民的数量也真够慷慨,仅在故乡宁海县的范围内,就有上百幅之多。1962年,他曾登报声明要求把早年留于民间的画收回而重新赠以精品。一位叫严苍山的医生是潘先生儿时的同学,所以潘先生就特意托他代办收画之事,结果收了一大麻袋还多。不过,好多农民表示自愿交还而不要补赠。这样一来,就为潘先生解脱了大数量的“还画之苦”了。

(三)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还体现在“卖画济困”这一民间轶事中。潘先生平生淡泊自奉、仗义疏财。据说他从来没有卖过画,有许多海外华侨和外宾愿以当时的几千金乃至几万金的高价想购买他的画,可他总是坦然谢绝。然而,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他倒让人卖过二幅小品国画。

在六十年代初的某年,他的故乡宁海冠庄村有一个忠厚农民陪同妻子到杭州某医院治病,因为妻子病重住院而付不足医药费。这位农民在远离家乡、举目无亲的情况下,只好千方百计地找到了自己从未见过面的潘天寿先生。农民向潘先生说明原委后不好意思地提出了要借一百元钱的要求。当时,潘先生一时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金,而农民的燃眉之急又必须马上解决。怎么办?他急中生智,连忙到画室拿了二幅没有装裱的国画小品给农民,并吩咐说:“你把我的这二幅画拿到湖滨路‘杭州书画社’附近去卖,买主如果问价,你不要随便开口,让对方先说。总之,低价不卖高价卖,卖后所得的钱,你就拿去用吧。”

农民满腹狐疑地接过二幅画,心里直嘀咕:二张薄纸小画到底能值多少钱?就算5元一张,也只有10元,而10元钱远不够付医学费呀。农民不好明言,又不敢奉还,只好勉强地按照潘先生指定的地点去卖。

街上的行人看到一个乡下人在卖名家潘天寿的画时,都感到十分好奇。无巧不成书,正当人们争相围观、议长论短之时,恰巧来了一位爱画懂画的华侨。当这位华侨发现农民所卖之画竟是名扬四海的大画家潘天寿的原作时,真是惊喜若狂。当即问价:“所卖的画,每幅多少?”“你说呢?”农民反问。华侨打量了一下农民,料定卖主虽卖画而未必懂画,略作考虑后回答:“每幅人民币150元,两幅300元怎么样?”农民一听此言,简直如雷震耳,心中暗想:万万料不到两幅小画还会这么值钱,怪不得潘先生吩咐我不要随便叫价了。这时,他如梦初醒,明白潘先生的画非同小可。但到底可卖多少,心中毕竟无数,于是便索性顺水推舟地说:“这是大画家潘天寿的画,150元一幅太便宜,不卖不卖!”而这位华侨也很固执,非要此价购买不可,于是两人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最后,还是在围观人的建议下,总算到杭州书画社请来了一位专门从事书画鉴定工作的人来定价,鉴定人来了个折中,最终定了200元一幅的价格。

农民非常高兴地拿了400元钱正欲去医院付款,但转而一想:潘先生虽然叫我把卖到的钱全部拿去,可医药费和回家的路费总共只需100元左右就够了,余下的300元应该还给他才是呀。于是,农民又重新回到潘先生家里,把卖画的情况如实地向他作了汇报,并一定要交还300元余款。潘先生却亲切而真诚地说:“我说了的话算数。你妻子生病,家里还有老少,经济困难,这点钱就作为我送给你的见面礼吧。”农民拿着400元钱的手在微微地颤抖,他望着潘先生那憨厚而温和的面孔,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还体现在更多的事迹之中,以上只是择要举例而已。

潘天寿先生那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取向,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共同孕育了一位承前启后的“国画大家”;潘天寿先生那谦虚笃厚、淡泊自奉的为人,大气真诚、刚正不阿的个性和忠实纯朴、慈祥善良的长相,联合铸塑了一位有口皆碑的“长者形象”;潘天寿先生那“以民为本”的传统观念,甘当“艺丁”的处世态度和“绘画无私”的公学品格又合成造就了一位求真务实的“人民艺丁”。大家、长者、艺丁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潘天寿。

人生苦短,艺术无涯。愿“潘天寿绘画艺术的人民性”的精神弘扬后世、万古长青。





陈承豹

浙江省宁海县城关桃源街道竹口村人,毕业于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国画系。现为中国美协会员,浙江当代中国画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浙江省美协第4-6届理事,宁波画院原副院长,宁波市文联第3-6届委员,宁波市美协原副主席(现为顾问),研究馆员。山水画作品7次入选全国大展,其中3次获奖。出版有《陈承豹画集》、《实力派画家中国画卷·陈承豹》、《陈承豹中国画选》。多次应邀赴德国、奥地利、美国以及香港、澳门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s

s

s

编辑:它山麓

 它山麓(ID:tashanlu)出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