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辽宁】蟠龙据顶的国宝级酒器

 昵称7563359 2018-03-21

这是有关辽宁的故事,时间很久,跨越了28万年。

这是全省28家文博机构文物的精选,每件都是历史的印记。

我们与遗址、墓葬对话,与玉器、青铜器细语……

农牧文明群雄逐鹿,民族文化熔铸传承。

辽宁省博物馆与辽沈晚报联合推出大型策划报道:

发现辽宁

为您讲述“辽宁过去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宝贝是罍(léi),青铜器,二军对垒,偶尔也二军对罍。罍是酒器,二军对罍就是两家也不打仗了,比喝酒。赋予了罍和平使者身份的是哪位大师已经不可查,反正是造出了一个四字语“罍酒罢兵”。

罢兵的事是史实。公元555年,北齐与南梁战于长江北一带,打来打去,谁也奈何不了谁,然后就休战了。签订停战协议的地方叫历阳,因为和谈成功,这个很有历史感的名字改为和州,也就是今日的安徽和县。

至于是不是酒桌上握手言和的,也无伤大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在合肥就建设了一条罍街,貌似还开发出了罍酒。

合肥的罍是以春秋时期的镂空龙耳罍为标志,而辽博所藏的为西周的卷体夔(kuí)纹蟠龙盖罍。

先讲上一段合肥的罍,是为了借光说明一下罍在古时候很受重视。《周礼·春官·鬯(chàng)人》:“凡祭祀社遗用大罍。”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

                       

酒坛盖上有一条吃蝉的龙

古时候的信息量很小,很多器物,尤其是流行过一段时间之后就遭弃用的东西,都是只见其名不知其形,比如“罍”,在先秦的典籍里,如《诗经》《尔雅》中都有出现,《说文解字》中也有,人们只是通过书中的只言片语得知,“罍”是一种酒器,流行于商周,春秋后期就难见踪影了。

直到宋代,吕大临著书《考古图》,他收录了从邺(现今河北临漳)附近发现的一个青铜器,这件器物上没有自名,也就是没有说明书,吕大临就称呼其为“罍”。不过他自己可能也不太确定,因为同样在书中,另一件相似的青铜器,他称之为“三耳大壶”。

再后来,随着挖掘技术的进步,出土的类似青铜器越来越多,“罍”终于建立了自己的队伍,那就是小口、广肩、深腹、圈足、有盖的青铜器都称之为“罍”。这么说很专业,不过也有点难懂,简单点说,“罍”的形象就是一大个酒坛子,是带着抓手的。

当然了,与大众化陶瓷酒坛子相比,贵族专享的青铜罍要华丽精致得多,身上的各种纹身不仅是平面的,也包括浮雕和立体雕刻,而且还有很多实用性装饰性兼具的铸件。

通高44.5厘米、重8.2公斤的“卷体夔纹蟠龙盖罍”出土于喀左北洞村,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这个带着盖子的罍十分精美,身上布满了各种纹饰。

卷体夔纹说的就是纹样。夔,上古神兽,书上说跟龙长得差不多。“夔纹”是宋朝的时候命名的,一般指的是张着嘴卷着尾巴的怪兽侧面形象,就是青铜器上夔的图案,卷体就是这个有着蛇一样尾巴的夔是盘在一起的。

说到这蟠龙可了不得了,毕竟我们是龙的传人。这罍上的蟠龙可不是纹饰,而是怒目圆睁地被直接铸造在盖子上。为啥说它是龙呢,因为它长了两只角。

众所周知,龙这个想象出来的神物是多种动物的复合体,比如辽宁最有名的玉猪龙。而这个利爪、尖齿的蟠龙原型明显和猪没关系。在罍盖的顶部也就是正对着蟠龙的胸腹部,竟然精巧地刻了几个蝉,长成那样又吃昆虫的动物,现在还没灭绝的就是蜥蜴了。


一个缺盖的罍曾破艺术品拍卖纪录

想象一下现在家里的器皿,盖子精雕细刻的很少吧,可见这“卷体夔纹蟠龙盖罍”的珍贵了。而“罍”本身也被称为青铜器贵族,因为周朝提倡简约,所以制作工艺最为复杂的“罍”流行时间并不长,所以稀少。

最能体现“罍”很贵重的,就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宫廷剧“梁王争罍”了。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儿子梁孝王刘武是有名的收藏家,有一件罍被他视为至宝,死前还立下遗嘱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他的王后知道了府里有这个宝贝就想要,刘襄的奶奶怎么劝也不行,后来汉武帝知道了,认为刘襄极为不孝,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王后斩首于市。

辽博这个“罍”因为造型独特而且器物完整就更加珍贵了。与其比较相近的,只有四川省博物馆馆藏的“蟠龙盖兽面纹铜罍”,两者的纹饰造型十分相近,“罍”身上也都装饰着兽首环耳。最显著的不同是雄踞盖上的蟠龙,川博的蟠龙角像是两个巴掌,而且背后有锯齿。

至于其它的“罍”,或者是盖子很普通,或者是连盖子都没有。

“卷体夔纹蟠龙盖罍”是圆罍,还有一种是方罍。方罍只出现在商朝晚期。最有名的就是“皿方罍”,皿是商朝一个大族,它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被誉为“方罍之王”。不过一开始,“皿方罍”在中国只保留了一个盖子,罍身则在国外,2001年纽约佳士得春拍,此罍身天价拍出,以924万美元的高价刷新当时亚洲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拍卖纪录。

2014年经多方沟通和协议,皿天全方罍于6月14日回归中国长沙。至于湖南方面花费多少,当年采访时各方缄口,这里也不破坏规矩,还是给诸位一个想象空间吧。


宴席之上酒具的大小尊卑

说到规矩,既然讲的是酒器“罍”,那就聊聊喝酒的规矩,正式一点说就是“酒礼”。有一次孔子参加一个仪式,看到所用的酒器“觚(gū)”被制成没有棱的样子,这样便不符合西周的礼制,于是发出感慨:酒杯不像个酒杯,能饮吗?能饮吗?于是他就没喝。

“觚”也是种酒器,是饮酒用的。其实,青铜酒器的种类很多,单听各种名字就很迷糊了。单是《诗经》中出现的大量酒器名字就有下面这些:

饮酒器:爵、匏(páo);

温酒器:斝(jiǎ);

盛酒器:罍、缾(píng)、觥(gōng)、卣(yǒu)、壶;

斟酒器:瓒(zàn)、斗……

简单比较一下更直观,爵是酒杯的话,尊就是酒瓶,盉(hé)就是酒壶,而罍就是好看的酒坛子。

单说那时候饮酒的酒具,《考工记》介绍说,“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zhì),四升曰角,五升曰散。”我们也可以模拟尝试一下上古酒礼,先准备酒盅、酒杯、小碗、大碗、海碗五种酒容器。

现在喝酒规矩也挺多,最简单粗暴的就是热情洋溢的敬酒。为了让尊敬的客人满意,主人很可能找上一票兄弟来一轮轮敬酒。十个八个灌一个人的场景,估计不少人都经历过吧。这个时候想拒绝怎么办,在确认了自己这个客人身份最为尊贵时,你可以这么说,我们还是遵循周礼来喝酒吧。

周的酒礼很适合一个人单挑一群人。因为在周的时代,喝酒时以小为尊。《礼记·礼器》中有:“尊者献以爵、卑者献以散。”也就是说,你这个最尊贵的客人喝一杯的同时,敬酒的要喝五杯。

而刚刚摆出的五个酒容器,可以在一桌子领导的情况下按照级别酌情使用,海碗敬酒盅,可见,在几千年前,人们也都是发至内心地关心领导身体的。

古代的领导就是贵族了,可是怎么区别那时领导的级别呢?“独饮用爵、众饮用觚”,考古专业人士说了,就看陪葬的觚和爵的套数了,如果是一个觚加一个爵,那么墓主人就是中小级贵族;如果是三个觚加三个爵的,地位肯定是高了;十套以上,那就是王级的了。

可见青铜酒器不只是寻欢作乐的工具而且强迫人严守礼,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要使用不同的饮酒器,一不小心的话,就不是打“酒官司”那么简单了。

春秋时期,周惠王在位,很满意郑国国君厉公的招待,就把王后使用的铜镜赏赐给郑厉公。可是惠王竟然随后又赏给了虢(guó)公一件青铜爵。刚刚说了爵这个酒器的尊崇性,于是自觉丢了面子的郑厉公怒了,不仅不再听从周天子之令,郑还扣押了天子的使者。

而这周礼之所以固执地规定着饮酒的礼仪,更主要的是针对酒这“穿肠毒药”,这也算是古人的智慧,既然禁绝不了,那就加以限制。

 

大禹预言后世必有以酒亡国者

现如今的初中历史书中,凡是国家灭亡的,一定是统治腐败、民不聊生,与史书的某些观点是一脉相承的:凡是昏君,一定沉湎酒色。商纣一朝就是因为上上下下都爱喝酒所以才灭亡的,就是周朝人说的,“率肆于酒,故丧师矣”(周大盂鼎铭文);纣王“酗于酒,淫于妇”(周酒诰)。

自打酒这东西一出现,争议便随之而来。据刘向注《战国策》,中国的酒(醪)出现在大禹治水时,造酒者叫仪狄。大禹亲自品尝了之后,开始还说这东西好啊,不过第二天醒来马上疏远了仪狄,从此戒酒而且留下一句话,“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这话完全是预言性质的,他儿子建立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在周朝人看来最后就是“以酒亡其国”。夏桀“作瑶台……为酒池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

取而代之的商朝人也没吸取教训,反而对喝酒越来越上心,于是,商纣王再次验证了大禹预言的正确性,“以酒为池,悬肉为林”能连喝七天七夜的商纣王,最后自焚于肉林酒池。

当然了,商朝人好酒也与鬼神信仰有关。喝多过酒的都知道,酒精能引起幻觉,比如“天子呼来不上船”,对于好占卜的商朝人来说,酒后的感觉腾云驾雾的,那就等于接近了天,认为自己通神了。

武力上位的周朝人针对大吃大喝问题,马上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禁酒令《酒诰》,说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提出,聚众饮酒的、把自己喝嗨了的都要抓起来杀掉。

不过周王知道完全禁酒那是不可能的,于是创意十足地给饮酒开了一个小口子,那就是“饮惟祀”,也就是只有在祭祀的时候可以喝酒,而且围绕饮酒逐步建立了一整套的繁文缛节式的制度规范,也就是周礼中关于饮酒的部分。

需要耗材极多、必须制造工艺极高的“罍”出现于饮酒风极盛的商朝末期,也是青铜器的锻造日渐巅峰的时期。但是到了周朝,周礼一定,罍、缶这类装酒的大家伙都是要放在门外。或许是失去了尊贵性,或许是政局开始混乱,“罍”到了春秋时期就慢慢不再铸造了。而后来出土的宋朝的陶瓷罍,则未免有些牵强,怎么看都是真正的酒坛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