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银行哪里有那么好办,说说我的感受吧: 1、银行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最难的是风险控制体系。对银行而言,处处是风险,处处要控风险。一些老牌银行是交了多少学费才形成的风险控制体系。即使这样,还是会出现重大风险事件,损失惨重。加之近几年,央行将持续缩表,风险将呈集中爆发的趋势,筹办知难而退非常正常。 2、银行的核心部门需要大量的各级别的优秀人才,不是高薪挖几十个人的团队就能解决问题的。新办民营银行没有品牌,也没有形成良性的企业文化,招聘并稳定员工队伍非常挑战。 3、银行对资本的要求比较高。随着业务的不断发展,股东需要不断注资,这对股东来说十分挑战。随着监管力度的提升,过去资本消耗比较小的同业、资管、投行业务受到很大影响,依靠这些业务实现弯道超车已不可能。 4、银行对it系统的要求非常高。业务类型越多,就越需要不同的业务信息系统,如核心数据存储系统,清算系统,会计系统,信贷审批系统,信用卡等产品系统,这些系统投资动则几千万上亿。 5、银行是典型的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企业。负债业务、各类管理和系统的投资随着银行业务规模的扩大边际成本迅速下降,但是新生银行初期拼命做大规模,势必以牺牲合规或风控标准获客,可能引发严重的合规问题、风险和损失。如果某银行股东背景是IT企业,或有优势,但即使是BAJT的某些金融业务迅速做大也是因为监管当局前几年对这些企业有意无意的降低监督标准造成的,近期监管正在迅速收紧标准。 6、市场饱和,一片红海。银行业供应过剩,竞争十分激烈,老牌大中小型银行已经几乎占满了整个市场,新入局的银行没有独门绝技几乎寸步难行。利用IT技术和商业模式或有一些出路,但是新模式是否能成立还得经过市场、风险和监管的检验。已经不是当年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初办时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了。 综上所述,新办银行很有可能去当接盘侠,引发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金融市场的出清,不管是筹办股东们知难而退还是被监管当局劝退,也是好事。痛苦的海洋中并不缺一个不通水性的泳者,何苦那么执着呢? 截至2017年年末,民营银行总资产3381.4亿元,同比增长85.22%;总计实现净利润19.67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09倍;不良贷款率0.53%,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22个百分点。 2013-2016年,民营银行核名数分别为55家、116家、146家和178家,2017年猛降至141家,下降幅度高达20%。 这两个数据就是题目的来源。下面来仔细分析一下: 看似好像很光鲜,盈利增长2倍,这个标题起的真是有爆炸性。但是1块钱,增长到2块钱,与10块钱,增长到20块钱是一个概念么?这里有偷换概念的嫌疑。 我们来看看中国银行吧,算是五大行里面经营差的了。2016年末,总资产18.15万亿,净利润1645亿,净利润/总资产=0.9%,而民营银行的净利润/总资产=0.5%.这差的不是一点点。 当然了,先来说一下客观原因: 1)银行业监管部门对民营银行的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民营银行最低注册资本提高至20亿元等准入条件。也就是说现在开银行的条件提高了。当然很多人无法满足,自然也就开不起来了。 实际上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想象中的赚钱,好听不好做; 因为: 1)银行是个有规模效应的行业:银行越大,平均成本越低; 2)民营银行资本小,风险承受能力低; 3)民营银行的加入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 4)银行作为一个金融服务行业,发展本来就慢,因为最为根本在于建立信任,而信任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建立起来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