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长城传媒丨画坛巨匠——徐悲鸿

 来来永胜 2018-03-21


1915年夏,黄埔江畔,一个孤单的身影,在此绝望徘徊。这位20岁的青年花掉身上最后的积蓄,其苦苦等待的工作机会也随之泡汤。如果他选择跳江自杀,那中国将失去一位画坛巨匠。他便是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影响中国美术的后代的——徐悲鸿。

20世纪的中国是个大变革的时代,西学东渐,内部革命,外国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人民对外抗战,徐悲鸿恰恰生于这个动荡的年代。他的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私塾先生,徐悲鸿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显露出过人天赋,其父作为清末民间文人,要求他扎扎实实打好文化功底,自立自强。

在徐悲鸿13岁时,镇上闹饥荒,父亲带他外出谋生,四处游荡的经历让少年的他看到外面的世界,父子俩相依为命,谋生的手段就是手中的毛笔,潜移默化,他在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徐悲鸿16岁。父亲重病,科考制度取消,让其家私塾没落,家庭的重担落在他幼小的肩膀上。为了生计,他兼任宜兴三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没过2年父亲去世,他离开这个伤心地,去外面实现自己的梦想,临行前他的同事张祖芬告诉他:“人不可有傲气,但不能无傲骨。”从此徐悲鸿开启他坎坷的人生之路。

他孤身一人独闯上海,用自己的画笔,遇到生命中的贵人——富商黄震。在他帮助下,徐悲鸿过上一段安稳生活。随黄震破产,徐悲鸿试探的画一幅骏马图,给上海审美馆投稿,当时审美馆的高奇峰、高剑父见到此作,评价:“虽古之韩干未能过也”,他们不仅出版徐悲鸿的马,并给他丰厚的稿费。

20岁时,他在友人的扶助下,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一定的法语基础。徐悲鸿从日本归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在京期间,相继结识了蔡元培、陈师曾、梅兰芳及鲁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树立了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回国后,他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

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开创中国绘画史上大型历史人物题材创作的先河。他创作《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1928年,南京大屠杀事件震惊全国,徐悲鸿心中悲愤万分。他的《田横五百士》就在此时期诞生。这是他回国后第一次用所学的油画技法创作,题材取自《史记》,画作最重要的精神就是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画中身穿黄衫的人其实是徐悲鸿自己,他不但把自己变为画中的壮士,还把身边的人也画进去。

1931年大型油画《徯我后》再次震撼当时的画坛。取材于《尚书》,描绘一群在暴虐统治下,受苦受难的百姓,祈盼明君前来拯救的历史场面。他将视角转向劳苦大众。

1937年徐悲鸿创作巨幅国画《巴人汲水图》,这幅画有感于嘉陵江边,百姓苦难生活体现在作品中。他把自己也画进去,虽是一身书生打扮,却和其他人一样挑水,眼中充满对劳苦大众的同情与怜爱。

《愚公移山》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中国古代神话为题材,愚公带领子孙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画面全是比真人还大的人体,视觉冲击力空前。此画创作于1940年抗日战争期间,国难当头之际,那苍劲有力的笔触,撼人心魄,代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战天斗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画了《狮吼》、《会狮东京》等宣传画,以鼓舞人心。他举办画展为抗战募捐,把所有卖画收入都献给祖国。

在对传统国画的改革中,悲鸿最提倡现实主义,他画国画、油画,从现实生活取材,从富有积极人文寓意的故事或者传说中取材。人们熟知他笔下的骏马,归其特点,一是“精研其结构”。他受益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严格的教学训练。学校解剖课由世界最著名的动物学家任教。这使他对马、狮等动物的每根骨头、每块肌肉的形态以及伸缩变化的规律有精深的了解和把握,所以能够敏锐地捕捉住它们瞬间即逝的优美动态,并知道如何去进行强调和夸张。

二是“细审其神情”。这一突破点产生于1940年他的印度之行,他综合良马的优越之处,主要骨骼突出、肌肉富有表情,鼻孔大,胸肌发达,传达出自由奔腾的美感。悲鸿画马,在四肢上倾注巨大心血,膝、踝关节的塑造坚实、充分,哪怕是勾勒蹄子轮廓的一根线条,都表达出体积、质感与空间,并以迅疾之势,用浓墨和焦墨绘出鬃、尾的飞舞之状,并以白粉施于鼻梁骨之最高处,拉开黑白对比,以收画龙点睛之效。

脍炙人口的奔马,写意洒脱的中国水墨画,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生动传神的素描,惟妙惟肖的油画人物肖像,展现他深厚的西洋绘画功底。他用纯粹的西洋画法描绘恢弘的中国的历史,让人叹为观止。

徐悲鸿的画作成功融会贯通东西方文化,皆因他在巴黎对西方艺术和绘画技巧的学习,从而逐渐开创自己的风格。他的艺术能让西方观众感同身受,所以他真正算是引领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大师,他将东西方的文化观念,融入自己的思考。


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

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徐悲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