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星空 艺术改变命运,选择成就未来 关注 他去国外学习西方绘画艺术只为拯救中国画坛。 他曾经因为在上海身无分文差点投江自杀。 他的素描被称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个人的名字是--徐悲鸿。 徐悲鸿为中国美术教育和改革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为中国美术界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和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徐悲鸿的一生充满了戏剧性,他原名寿康,这个名字寄托了家人对他的美好心愿,然而因为家境贫寒被别人瞧不起,他顿时感到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禁悲从中来,改名为悲鸿,寓意鸿雁哀鸣。 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徐悲鸿9岁起正式从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 10岁时,他已经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徐悲鸿16岁的时候,正是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父亲重病,科举制度消除,家中的私塾也没落,家庭的重担落在了他一人的身上,为了生计,他兼任宜兴三所学校的美术老师,每次都是徒步过去,路程遥远加上长年的教学经历让他练就了一身毅力。 直到父亲去世,他选择离开这个了这个伤心地,临行前,他的同事张祖芬告诉他:“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而这句话他也将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 他孤身前往上海闯荡,在上海的日子里他经常饿肚子,直到受到黄震的资助,他的生活才逐渐好转,然而黄震不久之后就破产了,他又变得无处可归。 徐悲鸿试着画了一幅骏马图,给上海审美馆投稿,当时审美馆的高奇峰、高剑父见到这幅图,评价:“虽古之韩干为能过也。”意思是:徐悲鸿画的马比唐代大画家韩干画得还好。可见当时徐悲鸿在绘画上的造诣有多高。 徐悲鸿20岁的时候考入法国天主教会主办的震旦大学学习法语,为日后的赴法留学打下了一定的法语基础。 24岁的徐悲鸿到法国学习绘画。抵欧之初,他参观了英国的大英博物馆、国家画廊、皇家学院的展览会以及法国的卢佛宫美术馆,目睹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以来的优秀作品。 他在留学期间学到了西方油画和素描的绘画技巧,而这些也都运用到他之后的一些作品中。 1928年,南京大屠杀事件震惊中国,徐悲鸿悲愤万分,他回国后用自己所学的油画画法创作出了《田横五百士》。 画中穿黄衫的就是悲鸿自己,而这幅画作表达的精神是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他不但把自己画在这幅画上,也把身边的人画了上去。徐悲鸿借画抒情,通过田横五百士的故事,歌颂宁死不屈的精神。 《愚公移山》也是徐悲鸿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中国古代神话为题材,愚公带领子孙不畏艰难,挖山不止,画面全是比真人还大的人体,看到这幅画你就能了解到徐悲鸿的功底是多么深厚。 早在徐悲鸿留学法国,遍览西方历史画经典时,《愚公移山》便已进入其构思范围,前后准备时间长达20年。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徐悲鸿画了《狮吼》、《会狮东京》等宣传画,用来鼓舞人心,他举办画展为抗战募捐,把所有卖画收入都献给祖国。 徐悲鸿用自己的一身傲骨和超凡的绘画技艺鼓励着中国人民前进,他甚至在战乱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利用自己的职位之便救学生,求和平。 徐悲鸿的艺术成功地融会贯通了东西方文化,大概他是唯一一位有这种能力的中国艺术大师。 这正是因为他在巴黎对西方艺术和绘画技巧的学习深刻并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的艺术才能让西方的观众也感同身受,所以他真正算是引领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大师,他将东西方的文化观念融入到自己的艺术思考中。 脍炙人口的奔马、写意洒脱的中国水墨画,代表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魅力,他在求学期间比任何人都要努力,别人花一个小时画画,他能把自己所有时间都用在画画上,用画画来抵消自己的饥饿感,同时他运用西洋画法描绘中国历史的画作更是让人叹为观止。 1953年9月26日凌晨,徐悲鸿逝世于北,享年58岁。 徐悲鸿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尤其他的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徐悲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画坛天才,因为小时候接受的艺术熏陶加上后期顽强的毅力才使得他成为了绘画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处于动荡时期,幸运的是他能在这战火硝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虽然先生已经逝世,但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永存。 欢迎加入 绘画交流QQ群(意林):27890589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