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吴起,是一个毁誉参半、大起大落、叱咤风云的传奇人物。
贪而好色
杀妻求将
吴起是战国时期卫国人,早期曾追随曾参,母亲去世后,吴起竟然不去奔丧,这种不讲孝道的恶劣行为自然不被曾参接受,曾参断然与其断绝关系,将他赶了出去。
后来吴起到鲁国做官。齐国攻打鲁国,鲁国国小将弱,无人能敌,准备选吴起领兵迎敌,但因为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人怀疑,不敢用吴起,吴起立功心切,情急之下,竟然把自己的妻子杀了,消除了鲁人疑虑,做了三军统帅,从而大破齐师,保住了鲁国安危。然而,吴起杀妻求将换来了残忍薄情的骂名,却并未赢得鲁人的信任,有人在鲁王面前进谗,说吴起是薄情小人,不可重用,且鲁国是弹丸小国,却打败了强国,必然引起诸候国的围攻,对鲁国非常不利。吴起听说后,感到时在鲁国已经呆不下去了,听说魏文侯是贤能的国君,就决定投奔魏国。

战无不克
功勋卓著
魏文侯是个雄才大略的君王,他不计较吴起品行上的瑕疵,看重了吴起的才能,大胆起用,与强秦对抗,吴起不负重望,接连攻下秦国五座城池,把当时崭露头角的强秦阻挡在了黄河以西,不敢向东越雷池一步。同时对韩国、赵国形成强有力的战略威摄,使两国宾服于魏国。
吴起是一个军事天才,他带兵打仗,战无不克。他与士卒同吃同睡,同甘苦,共患难,士卒都愿意为吴起赴汤蹈火,勇往直前。

变法图强
治国安邦
吴起更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在魏国他除了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也展现了非凡的政治才能。他同魏武侯的一段对话耐人寻味。吴起随着魏武侯一起视察边防,沿山西西部的黄河天险顺流而下,魏武侯看到黄河两岸高山峻岭、激流湍急、风景壮美,又是天然的军事屏障,禁不住感叹到:“美哉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吴起在一旁对答道:“在德不在险。三苗氏、夏桀、商纣,国之四周都有天然屏障,最后都身败名裂,做了亡国之君。主要在于不修德政。”由此见吴起清醒的政治头脑。可惜的是魏武侯没有其父亲魏文候的雄才大略,缺乏驾驭大局的能力,不敢重用吴起,反而猜忌吴起,使其不得不再次逃亡易主,投奔楚国。
吴起真正的政治成就在治楚。楚悼王任用吴起为相,实行变法,采用富国强兵政策明法审令,打击贵族,发展军力。注重自立更生,反对连横。很快楚国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成了诸侯畏惧的强国。

悲情人生谁之失
是非功过后人评
吴起变法触动了吴国贵族的利益,他们怀恨在心,终于在楚悼王死时,乖机作乱,要杀死吴起,吴起慌忙奔向楚王尸体,企图保命,作乱之人杀红了眼,万箭齐发,射死了吴起,并射到楚王尸体之上。
吴起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的一生,是大起大落的一生,最后的结局,对吴起来说,无疑是人生悲局。按传统儒家思想,在道德层面,吴起显然有无可非议的人生缺陷。但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来评价,吴起在军事上、政治上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磨灭的。
吴起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声誉,失去了生命,失去了.....但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真正失去的,不单单是吴起本人,还有鲁国、魏国和楚国。也就是在二、三十年后,秦国任商鞅变法,最终走上富国强兵之路,统一了天下,假如鲁国、魏国、楚国能够像秦国一样,有独到的用人眼光,有远大的战略规划,有以一贯之的战略思维,能够像秦孝公任用商鞅一样,顶住重重压力,坚持不懈重用吴起,大胆变法图强,也许,历史会改写,统一中国的不是秦国,而是.......
变法,不仅仅是变革法制,而是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全方位的改革,势必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因此,虽然改革能够给国家、民族、社会,给大多数人带来利益,但推动变法改革的领军人物,往往是牺牲了自己,弄得身败名裂,甚至身首异处!吴起如此,商鞅如此,王安石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