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迁碑》的“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

 脩心 2018-03-21


虞晓勇:《张迁碑》的书法艺术



方峻端浑


在书法艺术上,《张迁碑》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早在明代,研究者便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它的书艺价值。


例如,王世贞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

杨守敬在其《平碑记》中也说:“其用笔已开魏晋风气,此源始于《西狭颂》,流为黄初三碑之折刀头,再变为北魏真书《始平公》等碑。”



从历代书家的评论中可以看到,《张迁碑》被人们视作“方笔”汉隶的代表,比如孙承泽在《庚子消夏记》中曰:“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


同时,此碑方厚凝重的笔意也往往被学书者看作是治疗笔弱之病的良方,因而学习《张迁碑》如果不能够得其“方”,也就谈不上得其情味,更难说是登堂入室了。


基于此认识,不少学书者在临习该碑时,常会刻意摹画,甚至夸张其笔画的“方”形,力求做到棱角分明。但是这样处理的结果,却不能尽如人意,随之而生的,则会有死板、僵硬、做作等问题。那么,《张迁碑》的“方”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呢?


从笔画层面上看,《张迁碑》的“方”主要是由于刀刻二次加工所致,例如“也”“门”“贡”等许多字都表现出浓厚的刀刻痕迹,究其缘由,与石刻书迹所适用的矜持与方严的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当有些人还斤斤于《张迁碑》笔法之“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落入了言筌。由于刀刻痕迹浓重,很难从中清晰地看到毛笔锋颖最初运行的痕迹,所以要理解《张迁碑》的“方”,绝不能仅仅从笔法的层面去理解,而是需要悉心体会其中丰富的意趣。



这种“方”趣是书丹与刊刻混合作用的结果(刀刻的作用更大),同时也在历史的洗礼下被注入了一种凝重与浑厚的色彩。它具有两种内涵。


其一,峻而能健。峻指的是方硬之中棱角分明的审美意味。在汉隶石刻作品中,这种笔意的形成与书丹时笔毫的性能以及刊刻时刀刻意味的程度相关。梁武帝在《答陶隐居论书》中曾云“婉婉暧暧,视之不足;棱棱凛凛,常有生气”,可见在笔画的起收处表现出鲜明的棱角,可以增强笔画的力感,并展现出令人肃穆的风神。


但这种棱角必须具有特殊的质感与生命力,才会表现出丰富的意态美,否则会有单薄死板的弊病。《张迁碑》的方笔往往具有浑厚饱满的张力,这种张力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健”例如“迁”字的末笔波磔,在方峻中便饱含了强劲的筋力,这种“筋”的质感极大增强了方笔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其二,峻而能朴。所谓“朴”即指一种自然成形,毫不做作的审美意味。不少人在临习《张迁碑》时,常会把方笔处理得呆板滞涩、机械雷同。但仔细品味《张迁碑》的方笔,却发现其魅力不仅表现为劲健的力感,更体现在形态不一的笔形上,这是一种朴实无华、自然尚真的秦汉文化精神的自然流露。例如“吾”与“兴”字的长笔横波就很有代表性,前者犹如凝重的青铜古器,而后者则好似曲铁古藤。因此作为临习者而言,如果不能发现与品味其中多变的情味,而仅仅囿于机械的方形,那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


《张迁碑》中多变的笔形之所以能够自然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这些笔画的形态是随势而生的。比如“吾”字,笔画较少,浑厚的横波就可以大大充实字内的空间,其产生的张力足以使其他笔画聚引在它的周围。而“兴”字的笔画较多,尤其是上部笔画的分量很重,因而其横波一则要显现出力扛千斤的韧性,同时笔形又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气息滞涩的问题。总而言之,只有做到“朴”,“方”才能具有特殊的生命感,我们临碑的过程,也才会具有一种真正的书写感。


体势层面上看,“方”也是《张迁碑》的一大特色。和《曹全碑》《石门颂》《华山碑》等汉隶名作相比,《张迁碑》的体势具有鲜明的端方朴茂特色。


从字形上看,该碑字形多为正方、扁方或是长方,和《曹全碑》等作品不同,其弱化了主次笔之间的长度反差,使整个字的外形趋于齐整化,整字的张力也由此具有了向内聚敛的特点。


为了达到字形端方,《张迁碑》中还采用了一些特殊的手法。比如,在笔画处理上,主笔力求横平竖直,外框的转折则是方直挺劲,以此构建大的方正框架,像“善”“用”“国”等字都很有代表性。


在字内的布白上,该碑笔画的分布也强调一种齐整化的效果,它往往会弱化隶书笔画的“波”势,使笔画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匀实而茂密。例如“九”“荒”等字的处理就颇有意思,为了做到笔画布白匀实,其变斜为直,化圆为方,原本应为波挑的笔形被改造成了竖画。


《张迁碑》的方整体势也充满了艺术性与自然率性之美,它的“方”往往具有“朴”的特色。南宋书论家姜夔在《续书谱》中曾说过:“魏晋书法之高,良由各尽字之真态,不以私意参之。”这句话原本是用来形容魏晋楷书的体势生动自然,毫无刻意做作的痕迹。此语借以形容《张迁碑》的体势之美也很合适。


详察该碑可以发现,碑中每个字在整体方正的基调下,确实做到了极尽“字之真态”。其或端方,如“陈”与“汉”;或呈扁态,如“且”与“然”;或为长形,如“旧”与 “鲁”。有的字形偏大,如“筹”;有的则小,如“才”;有的端严方正,如“诗”;有的则斜侧弄险,如“外”。它们形态各异,八面足势,这些美感充分体现了《张迁碑》在取势过程中随形布势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