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展望 | 文化 旅游,我们需要做什么?

 zdjphoto 2018-03-21


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旅游局与文化部合并,成立文化和旅游部。

在中国的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之前,全球各国旅游部与文化/体育部结合的国家已经有40余个,约占总数的23%,大多为亚洲、非洲和欧洲国家。这些国家虽然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不一,但都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旅游都被建设成为该国特色或主打旅游产品,中国的文化和旅游融合,更是顺应世界潮流。

△ 陕西西安 秦始皇兵马俑

文化和旅游的漫漫融合之路


据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首席专家魏小安回忆,40年以前,有一个中国旅行游览事业管理总局,归属外交部;1983年,旅游局和国旅总社分家,成立国家旅游局,是为国务院直属局,不过作为局级单位,与其他部委的话语权不相等,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国家旅游局的协调能力难免有点限制,如今得以和文化部融合,也算是“升格”。

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未融合之前,文化和旅游两大产业之间各成一脉,一方面,文化资源和旅游产业分属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文化部更偏重于保护而国家旅游局更偏重于开发,难以实现文化资源和旅游业的有机融合,更难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另一方面,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的维护由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负责,难免出现权责不清的现象,而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且能够更好地维护各类文化市场包括旅游市场的市场秩序,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可以说,组建文化和旅游部是在深刻理解文化和旅游的内在有机统一属性之上所做出的科学决策。

△ 北京 颐和园

文旅融合最直观的好处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17年,我国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2016年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为30785亿元,同比增长13.0%,占GDP总量的4.14%。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特别是国家创汇和就业中本就具有重大作用,政府把旅游业与文化业结合起来管理,更是有利于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机协同发展,有效地打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任督二脉”,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协同,实现高质量发展。

△ 云南丽江 木府

 文旅融合,更好地保护文化古迹

我国有大量的文化古迹需要进行有效保护,这种保护需要数额巨大的资金,而单单依靠国家财政难以支撑。国际国内对文化古迹保护的先进实践显示,对文化古迹进行保护性开发是最佳途径,而发展旅游业则是保护性开发最为有效的手段。

 文旅融合,维护市场秩序

当前文化旅游市场存在着各种乱象,其根源在于文化管理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督方面的界限难以分清,而组建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对文化旅游市场的统一管理,无疑能够更好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进而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好文化旅游的市场秩序。

 文旅融合让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还远远不匹配,这就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和现代文化传播能力建设,更好地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在当前“用户体验为王”的新时代下,旅游能够给用户带来更好的现场体验,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 江苏南京 总统府

 文旅融合丰富文化的表现形式

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旅游可以丰富文化表现形式,也可以提高人们对我国优秀文化的认知。

近年来红色旅游市场火热,受到游客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这与旅游的特性有密切的关系。与传统的通过书籍、会议、报道等宣扬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方式相比,旅游消费现场体验的特点可以使文化传播和认知有更强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能够增加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有助于树立文化自信。

 文旅融合让文化传播更被认可

旅游是对外传播文化的良好途径。要提高文化影响力,首先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增加文化的传播范围,二是要通过适当的表现手法,提高对我国文化的认可和接受度。

目前,虽然我国已有较多向海外输出的出版物,其影响也在不断提升和优化。相比之下,旅游是更值得重视的文化传播方式,旅游的场景性和体验性使文化传播过程更加生动、富有趣味性,更加容易受到传播对象的认可。

△ 深圳 锦绣中华民俗文化村

文化+旅游,未来要做的还有很多


 重视信息渠道建设,为旅游者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一般而言,旅游者在前往某地尤其是异国旅游前,会主动提前通过互联网、书籍、朋友等方式了解关于目的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信息。

在这一过程中,旅游者自觉了解目的地的意愿是关键因素,同时目的地国家信息渠道的构建也很重要。如果没有便利的信息获取方式,潜在旅游者或许会因为众多的不确定性或者一些片面的信息而放弃旅游,文化传播过程也会因此中断。

因此要重视信息渠道的构建,如各地政府部门可以在国外主流旅游预订网站上发布关于该地的基本旅游信息,并鼓励国内旅游企业在这些网站上发布、上架相应入境旅游产品。

△ 四川成都 杜甫草堂

 注重文化内涵建设,让文化深入人心

当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国家时,文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了目的地国家的旅游形象和文化展示方式上,这一文化感知过程是对外文化传播的关键环节。

文化内涵大体可以分为外层的物质文化,包括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含义的器物;中层的艺术文化,包括电影、音乐、戏剧、文学等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也包括各种民俗文化;内核的思想文化,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它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最本质和最具有特性的东西。

由此大致可以类推,在旅游中,目的地的人文景观、旅游商品等是外层的物质文化;当地的民俗风情、文化演出等是中层的艺术文化;而这些人文景观、历史、民俗风情、文化演出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与审美趣味则是内层的思想文化。

因而,目的地要首先在保护景观的原真性、注重旅游商品的文化性、保护民俗文化、开发高水平的文化演出等方面下足功夫,充分展示出优秀文化的魅力。其次要重视解说系统的建设,唯有让旅游者了解物质文化与艺术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才能让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 江苏南京 明孝陵

 塑造良好的文旅形象,重视口碑传播

旅行结束后,文化传播的主体转移到旅游者身上,旅游者在互联网、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或与亲友分享的关于目的地国家的图片、视频、经历、感受等都是延续的文化传播。它扩大了对外文化传播的受众,甚至会促使客源国更多的游客前往该目的地国家旅游,展开新一轮的文化传播过程。

值得注意的是,旅游者传达的信息并非都是正面的。为了提高正面的信息不仅要做好行前的信息渠道建设和行中旅游体验的提升,还要利用大数据的方法测评外国游客在社交网站上对我国旅游经历的评价,并据此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塑造我国良好的旅游形象,促进对外文化传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