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现“教学质量效益”的有效途径——“二次备课”

 博书润雅 2018-03-21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二次备课”是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益的途径。

一、“二次备课”的概念

“二次备课”简单而言,是指在一个教学课堂后,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整理出更完善的备课内容,一来用做备课修改,二来用做今后备课上课改进的指南。我们把传统意义上的备、教、改、辅、考之一的课前备课称为“一次备课”。根据这个解释,笔者认为,“二次备课”的内涵就是新课程改革所推广的并逐渐蔚然成风的“反思性教学”。但笔者认为,仅仅理解这一层面,并不足以在本质上改善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而应该将“反思性教学”的内涵加以阐释,以便理解为什么“二次备课”会成为最终实现“教学质量效益”的重要途径。

二、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理论首先应用于教学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于1933年在其著作《我们怎样思维》中提出的。他说:“反省的思维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谐的情境。”另一位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形成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进行有效的教学探究,加强教学反思,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拓展教师专业化知识的新领域。

现在西方国家的反思性教学发展很快。而我国的教师培训大多费时长、规模大、效果低。而新课改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进行教学改革。事实上,反思性教学已日益受到重视,并被认为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并不陌生,很多教师其实有意无意地在进行着反思性教学的实践,只是没有意识到它的理论依据和科学步骤。现在提倡“二次备课”,首先是使听者好奇疑惑,产生强烈的了解欲望。其次是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寻找小切口、深挖教师素质提升的方法,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而言,“二次备课”可以看作是“反思性教学”的通俗说法,有利于“反思性教学”的传播和推广、应用。

三、“二次备课”的意义

1.召唤起教师的责任感,促成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次备课”就是教师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在教学中识错纠偏,同时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水平,这个过程是痛苦而令人渴望逃跑的。习惯化的反思行为能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提高工作的目的性和自主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同时实践也证明,教学与反思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可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思维品位及业务素质,从而改革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会自己课堂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2.“二次备课”能使教师积极开展反思性教学,使教学实践日趋合理,以符合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开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

常言道,“尊师重教”,教师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资源,只有教师中出现更多的教学能手、名师、专家,教学质量才会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才能有效保障,教育名誉才能有效光大。此外,“二次备课”既能让教学永远充满改革与创新色彩,也能让教学永远处于一种科学合理的理智状态之中,所以它便成了教师“学会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此,“二次备课”以反思为核心,旨在打造一个有责任感、自我监督、自我进步的教师队伍,并通过他们的实践,落实提升“教学质量效益”,实现素质发展的目标。这些自我教育的思想、习惯、方法会经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也能掌握“二次学习”,从而培养起终身学习的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实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振兴民族教育。

推广“二次备课”对实践新课改,落实“素质教育”,大力提升教育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是能够激发广大教师学习反思性教学这种教师自我发展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良好切口,有利于基于教学实践的教科研的开发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