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道”解“道”,惊天动地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14章

 愚人道缘 2018-03-21

《佛道一如道德经》 第14章

作者: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解析:

我们先看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如果我们已经明道,就会发现这一章对“道”的描述非常清楚,非常准确,因为当我们真正进入“道”境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如果没有明道,想看看译文就开悟,好像不太可能。因为,“道”不是普通意义的物,是没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所以,老子用经验世界的一些概念对它加以解释,然后又一一否定,反衬出“道”的深微奥秘之处。

然而,“道”自古以来就支配着现象界的一切事物,要认识和把握现象界的个别事物,就必须了悟“道”的法理,体证“道”的实相。如果仅仅是从文字上面解析,纵使研究一辈子,仍然还停留在文字相上。而且无论怎样解析,也无法知道什么叫做“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可得,名曰微”。

因为这是三维以上,也就是光速以上世界的东西,而我们却总想站在光速以下的世界里把它搞明白,打个最老土的比喻,这就好比搬着石头打天。所以,如果哪位大师把这一章的文字解释得细之又细,只说明他没有悟道,一个语文老师而已。

其实,没悟道也没关系,问题是有些人把自己装扮成传播佛、道、传统文化的使者。文化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但如果文化一旦染上病毒或者被转基因,害人也是亿万年的。我真佩服那些“导师”们,这么大的业力他们都敢造! 《心经》里面的“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对“空”、对“道”的描述。然而,就这么一个什么也“没有”的“道”,却能生妙有:一切有形的、无形的事物。总之十法界都是它生出来的。

天文学家一直想去寻找宇宙的边际、“空”的尽头,用太空望远镜照射到120亿光年之外,也依旧茫然。因为它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如果我们学道只是为了玩嘴皮子,那不学也罢。事实上,不管我们懂不懂“道”,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用“道”,只是用了却不知“道”。如果我们知“道”,那人生就真正地洒脱自在了,哪怕事务依然纷繁复杂,内心的感受已经完全变不同了,所以说能“御今之有”。

若问,世俗人也能“御今之有”吗?当然可以,条件是开悟,开悟后,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事,都会容易得多,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纠结了。

如果不开悟,只是一味的贪求,那就没招了。现实中,很多人不仅计划着各种事业,还计划着老了怎么养老,养老地产买好,死了埋在哪儿,墓地也买好,以为自己很有远见,却很少有人想过死了怎么办?其实,这才是真正要命的问题。因为死了并不能一了百了,无尽的麻烦还在后面,而对悟道者来说,这样的麻烦也能一笑而过,也就是说,没有什么“御”不了的。

下面重点要说一说“古始”。把它解释成“宇宙的初始”等于没说。佛陀是这么描述的:

“未有大地之先,只有我一片真空。真空即真我也。盖此我无有形相故曰空。然此空即是我,又至实至真,故曰真空。此真空之我,求其来处并无来处,亦并无生处。若有来处,则有方所。若有生处,则不能号为至尊。 普照三千大世界,惟此一真我而已。然此我非一,若说是一,则今日何得有此无限多之人?若说是万,则何得又一,一即是万,万即是一。然又不可一混于万,万混于一,清清楚楚,才能放心。当此混同真空之时,并无佛与众生之名,亦并无佛与众生。大家都如如不动,大好一寂灭道场。

无奈大家都迷而不肯安分,无福受用此大好道场。都在那寂灭之中若有所感,一动一动的发出一微芒纤细之觉。此觉非等觉妙觉大觉圆觉,乃本我本觉中稍有一点趋向者,然已将离乎本觉矣。

积觉生明,明者明明有此一觉也,非有他物可以明之也。积明生空,因明久则若似乎有目而可前望者,然望去则惟空而已。此际真空已变为顽空,盖因明之故也。生死之根基于此。因望而见有空,然空中毫无一物,惟见一片昏昧而已。此乃大家之我不安本分、迷而攀缘之相也,所谓觉、明、空、昧是也。

由此愈不安分,则发念乱想,即乱想亦不过空昧。久之则因想生气,气盛力大则成风,风有来往进退,进则为阳,退则为阴,吹来吹去遂吹出一物,渐渐坚实而为金,即此天也。风与金摩则生光明,谓之火。火上烧金则生水,水下降而有渣滓,则成土,土与水交则生木。此世尊所论五行,天地山河人物所由生也,世亦有知之者乎。大家念想乘此五行,攀缘四大,遂有此身。”

这一段描述实在精彩,我准备把他翻译成现代文,但还是放弃了。佛陀说的这个才是真正的物种起源,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只是从现象界的个案做出的推论而已,或者说只是某些物种后期的一些演变,从根本上来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看到了宇宙真相的唯有佛陀和老子。如果我们对佛陀这一段文字能够切入,悟道不难。如果连这一段文字都否认,却满世界宣讲《道德经》,那只能是混世魔王的邪说。遗憾的是这个末法时代不仅邪说者多,愿意听邪说的人更多,都是业力的牵引,有什么办法。

特别补充:再说说行善的事。很多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行善,以为放生多、供养多、做义工多,善功德就越大。这是错误的。善功德在“心”不在“事”。有人花钱花时间帮一个邪师搞道场,因为他是以无我利他心做的,所以仍然有功德。但如果他是怀有利己之心去做的,那他就是帮凶,造大业了。所以,如果谁不管遇到什么事,起心动念都是善的,那恭喜他,他一定是个善根浓厚的人,无量的福报一定属于他。比如这本书,如果谁觉得好,发愿尽最大努力传播给他人,哪怕他挨了很多骂,却没有一个人受益,他的善功德也非常大。如果有人因他的传播开悟或成就,哪怕他们之间从来没有交往过,其功德也是无量的。这种功德将直接反应在他今生乃至后世的生活或修行上。坦白的说,本人也不知道前世或今生无意中积了什么德,不然的话,如此珍贵的法宝怎么会落到我头上呢?

善是一切的关键。世间福报决不是努力挣来的,而是过去的善换来的。出世间则靠善的动能才能推着往上走。顿悟法不诵经、不持咒、不打坐、不持戒,但非大善之人不能修!!!
以“道”解“道”,惊天动地颠覆性解读《道德经》之第14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