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将在2020年之前,率先在其平台推广超过10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随后,滴滴也开始筹划组建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并与国能汽车签署采购框架协议,内容包括滴滴向国能汽车采购新能源电动车辆。 此后,滴滴出行又与12家汽车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帮助它们推销汽车共享服务和电动汽车。同时,将与一些汽车公司合作设计被认为更适合拼车和汽车共享的车辆。 与之配套,滴滴一只发行额度为100亿元的新型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证券(ABS)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获批。作为全国交通出行领域新型供应链首单ABS,首期拟发行规模3亿元。 本次ABS融资将用于合作伙伴购置新车,进而扩大滴滴平台的运力,带动交通出行生态链企业发展。 近日,一份来自滴滴的招聘广告在微信圈开始传播。招聘职位包括整车动态性能评价、总布置、车机硬件、车机软件、人机功能设计、动力总成设计、电池系统及BMS、整车控制系统等多个涉及到整车制造及智能化功能配置的核心岗位。 这也意味着滴滴专属自有电动车距离正式上路已经不远。这其中,除了应对传统打车平台的竞争,滴滴的自有车冲击分时租赁已经板上钉钉。 此前,滴滴曾表示将在分时租赁投入不少于10亿元,加上之前滴滴的高调表态,说明滴滴采购新能源车,同国能组建汽车服务公司是绝不会浅尝辄止的。与此同时,滴滴此前宣布,与12家汽车品牌达成了车辆采购的合作协议。 早在2016年,滴滴就开始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今年1月,滴滴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s,在“智能驾驶”和“智慧交通”方面发力。其研发的无人驾驶车已上路测试。 滴滴积极进行技术布局,一方面可以探索更好的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路径,也为可能有的方式转变,比如无人驾驶,提前做好准备。而拥有自有体系的定制化准前装车型,无疑是分时租赁面向智能化、网联化的重要一环。 2017年初,很多企业并没有预料到汽车分时租赁会成为风口。 2017年6月1日,交通运输部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促进汽车租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鼓励分时租赁模式。政策的出台,迅速将分时租赁推向风口。 2017年10月,盼达用车获得重庆力帆集团1575万元投资;11月,途歌获得2200万美元B轮融资,首汽Gofun获得大众、奇瑞新能源的2.14亿元A轮融资;12月,Ponycar获得2.5亿元C轮融资。驾呗获得8000万元Pre-A轮融资,苏大天宫领投,嘉鑫控股跟投。2018年1月,途歌又完成了2600万美元B+轮融资,海益得凯欣基金领投,海纳亚洲、真格基金跟投。 但一窝蜂的进入,自然不可避免洗牌提前打响。 自2011年首家分时租赁公司出现以来,至今尚无真正实现盈利者。目前国内注册的分时租赁公司虽然有数百家,但真正规模化运营的也就10家左右。目前来看,有主机厂商背景的分时租赁企业暂时具有相对明显优势。 上游有主机厂、经销商,下边有二手车,平行的还有运维服务商。只有把产业链条打通,才能真正赚钱。这是众多没有主机厂背景的共享出行公司的弊端。 共享汽车的车型一定要定制化,同时必须比传统私人乘用车更为强调座舱内用户体验、主被动安全技术、车联网技术等来提升车型的竞争力和用户黏度。而在目前形势下,非主机厂背景的出行公司很难与主机厂平等对话。 而后来者滴滴、摩拜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2017年8月,滴滴宣布正式进入分时租赁市场;2017年12月29日,摩拜共享汽车在贵州落地。两家公司,分别绑定了国能汽车和SITECH新特电动汽车。 与此同时,未来分时租赁肯定要跟自动驾驶结合,包括最后一公里的自动泊车、自动充电、驾驶安全、自动调度等。 此前,盼达用车CEO高钰透露:今年与百度Apollo合作的项目将正式在重庆落地并应用,成为国内首个新能源共享汽车无人驾驶商业应用项目。双方随后也发布了百度Apollo2.0版本的无人驾驶共享汽车——力帆330 EV。 去年10月,首汽约车也和百度就自动驾驶技术达成了战略合作。双方在自动驾驶、车联网以及地图层面达成深度合作,并携手推动自动驾驶示范运营。 最重要的是,真实道路数据是自动驾驶的最大难题之一。 未来的自动驾驶要搜集全方位的数据,不仅仅是各个地点,还要涉及到各时段、各种天气,比如晚上、早上交通拥堵的时候、雨天等各种路况。分时租赁无疑是最佳的数据搜集终端之一。 滴滴目前平台上每天产生大量数据,为训练智能驾驶技术,打造基础。但滴滴并没有公布推出自动驾驶汽车服务的时间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