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卡卡2FM4 2018-03-22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自己是个乖宝宝

我不杀人、不抢钱、不诈骗、不贪腐

怎么会犯罪呢~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看似普通或常见的事,背后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了规范,如果缺乏了解,那么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刑事责任追究等都可能找上门来!

所以说

下面,小编就来说几件一不小心就犯罪的事。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一、 卖地铁发票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法律规定:

《刑法》第209条前3款规定: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非法制造、出售非法制造的发票罪,非法出售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发票罪,第4款则规定了非法出售发票罪:非法出售第三款规定以外的其他发票的,依照第二款的规定处罚。

提示:

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发票,比如充值专用发票、普通加油发票、税务机关代开统一发票、道路运输客票等等,有的人就动起了歪脑筋,非法出售发票牟取利益,却不知道出售一定量的发票就已经涉嫌刑事犯罪,后悔莫及!

二、用他人医保卡报销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法律规定:

2014年4月2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6条的解释,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或者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

提示:

庄某以江某身份为妻子廖某报销的3万多元,属于社会保险基金里的钱,庄某和弟弟的行为属于骗保行为。不要以为是自家亲戚的医保卡就没问题,一样要受到惩罚。

三、赖账拒不还钱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法律规定:

《刑法》第313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提示:

欠债还钱自古以来属天经地义,王某对法院的判决置之不理、阳奉阴违,严重损害债权人李某合法权益,也损害了司法权威。因“赖”而获刑,王某以及和王某有同样想法和侥幸心理的人,该醒醒了!老赖不能当!

四、找人替自己考试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法律规定:

《刑法》第284条之一第四款规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提示:

无论是出于朋友情面的“帮忙”,还是以牟利为目的“生意”,都是视考试为儿戏,替考不仅有违诚信原则,更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对那些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驾驶证考试、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中替考的行为,国家将坚决依法打击。

五、朋友圈里卖假货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法律规定:

《刑法》第214条规定:销售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销售金额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销售金额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提示:

很多人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销售商品,但要知道,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不要以为在微信上卖东西监管部门查不着,也不要以为什么商品都能随便卖。通过正规途径并且卖正规商品,生意才能长久!买家也要擦亮双眼,避免上当受骗,买到冒牌货。

什么?这竟然也算犯罪?!(上)

出品:北京市检三分院

供稿:何湘

编辑:刘丹 尚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