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梁漱溟说 学问有八层境界

 王晓伟私人的 2018-03-22

所谓学问,就是对问题说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梁老把追求学问所走过的路分作八个层次,下面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层境界,形成主见。用心想一个问题,便会对这个问题有主见,形成自己的判断。我们的主见也许是很浅薄的,但即使浅薄,也终究是你自己的意见。 
第二层境界,发现不能解释的事情。有主见,才有你自己,有自己,才会发觉前后左右都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 这时候,你会感觉到种种冲突、矛盾和问题。面对各种问题,你自己说不出道理,不甘心随便跟着人家说,也不敢轻易自信,这时你就走上求学问的正确道路了。 
第三层境界,融会贯通。从此以后,前人的主张,今人的言论,你都不会轻易放过。你看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就非求了解不可,于是,古人今人所曾用过的心思,慢慢就融会到你的脑子里。 你最初的一点主见,成为以后大学问的萌芽。从这点葫芽,你才可以吸收养料,才可以向上生枝发计,向下入土生根。这是读书唯一正确的方法,不然读书也设用处。 
第四层境界,知不足。用心之后,就知道要虚心了。学问的进步,不单是见解的进步,还表现在你的心思头脑锻炼得精密了,你的心气态度锻炼得谦虚了。心虚思密是求学的必要条件。 
第五层境界,以简驭繁。你见到的意见越多,钻研得愈深,这时候零碎的知识,片断的意见没有了,心里全是一贯的系统,整个的组织。如此,就可以算成功了。到了这时候,才能以简驭繁,才可以学问多而不觉得多。 
第六层境界,运用自如。如果外面或里面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学问必是没到家。如果学问到家了,就没有问题。真学问的人,学问可以完全归自己运用。假学问的人,学问在他手里,完全不合用。 
第七境界,一览众山小。学问里面的甘苦都尝过了,再看旁人的见解主张,其中的得失长短都能够看出来。 
第八境界,通透。思精理熟之后,心里就没有一点不透的了。
【感悟】 梁老总结的八种境界,是他一生实践的感悟,读后受益匪浅。年轻人应该好好揣摩,大胆实践,坚持到底,必能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