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令人敬畏

 太乙ocwfrzeutj 2018-03-22

 
    中华民族是个对文化有敬畏之心的民族,有文化的人敬畏文化,没文化的人也敬畏文化。
    我的姥爷不识字,但认识“李玉福”这三个字,那是他的名字。在世时生产队发口粮,他必须学会从花名册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后来还刻了一枚手戳,这枚手戳是他一生中唯一表明他与文化搭边的标志。
    可这都不影响他对文化的敬畏,我小时候发回来的考试卷子一般看过就扔,我的姥爷都要搜集起来,并嘱咐我:写过字的纸不可随意丢,文字与纸都是圣人发明的神物,乱扔就是亵渎神灵。
    我的姥爷如此敬畏文化,他不是个例外。早年在中国的乡村,最被人尊重的人不是官员,而是乡绅。他们不是官员却有官威,他们是平民可地位又在平民之上。村中的大事小情他们都有话语权,村民在乡绅面前无不表现出尊敬甚至臣服。为什么?就是文化的力量。乡绅们大都见多识广,有博爱、有良知,在权贵不公的时候乡绅敢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乡绅的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文化给予他们的,因为在儒家的文化观念中文化才有力量,让人更有道德,文化才能让人修持得更完美更具有人格的魅力。
    没文化的百姓是这样,有文化、有权力的皇帝也是这样,他们一样敬畏文化。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的酷爱已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这么一位睥睨百世的伟大君主按理说是不会有“臣服”心态的,了他临终对王羲之的字还是爱不释手,便把《兰亭序》与自己一同葬进了墓里。唐太宗虽为皇帝,可他知道,万里江山可以易主,文化经典不可再造。没有对文化的敬畏,唐太宗就不会有此行为!皇权对文化的谦逊到了这种地步,让人感动,更生敬畏。
    一种艺术形式是有高点的,到了高点之后,不敢再攀登者才是智者,就像唐诗之后没人再写七言、七律。宋人聪明,他们敬畏唐诗,不再跨越唐诗的艺术之巅,而是把诗歌改成了长短句,这一改,峰回路转,否则就不会有宋词的传世。
    古人对文化的敬畏程度用现代的话说是有点“文化至上论”了。刘勰在《文心雕龙》开篇就写道:“文之为徳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意思是说文化、文章、文采太重要了,它是与“天地”一起诞生的啊。
    可当下的人们,看到一幅字画、一款文玩,第一判断都是“值多少钱”?过去被“政治的正确”打压扫荡,进而妖魔化;现在是被金钱任意驱使,日益庸俗化。两者虽不同,但对文化的蔑视则是一样的。因此,现在人们干的许多事跟文化有关,让旁观者看来却没文化,大约都是金钱在当家做主的缘故。
    只有对人类文化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实现对文化有了敬畏之心,才能实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那些动辄革除、动辄打倒、动辄批判的行为就是对文化的践踏。
(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年3月6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