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光微讲堂】香樟樟叶蜂的发生与防治

 jym2 2018-03-22

樟叶蜂为膜翅目,叶蜂科昆虫。分布于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及四川等地区。此虫年发生代数多,成虫飞翔力强,因此为害期长,为害范围广。它既为害幼苗,也为害成林香樟。苗圃内的香樟苗,常常被成片吃光,当年生幼苗受害重的即枯死,幼树受害则上部嫩叶被吃光,形成秃枝。成林香樟树冠上部嫩叶也常被食尽,严重影响树木生长,破坏景观。

        图1、幼虫啃食叶片

        图2、幼虫啃食叶片

     图3、嫩芽被危害严重

      图4、嫩枝叶片被啃食殆尽

一、形态特征:

成虫:雌虫体长7-10mm,翅展18-20mm;雄虫体长6-8mm,翅展14-16mm。头黑色,触角丝状,共9节,基部二节极短,中胸发达,棕黄色,后缘呈三角形,上有“X”形凹纹。翅膜质透明,脉明晰可见。足浅黄色,腿节(大部分)、后胫和跗节黑褐色。腹部蓝黑色,有光泽。雄虫体长5—7毫米,雄性阳茎瓣状,其余特征与雌虫相同。

         图5、樟叶蜂成虫

卵:乳白色,半透明,肾形,微弯曲,一端稍大,长约1毫米左右,乳白色,有光泽,产于叶肉内。近孵化时变为卵圆形,并可见到卵内幼虫的黑色眼点。

幼虫:初孵化时乳白色,头浅灰。老熟幼虫体长15-18mm,头黑色,体淡绿色或黄绿色,全身多皱纹,胸部及第1-2腹节背面密生黑色小点,胸足黑色间有淡绿色斑纹。

          图6、樟叶蜂幼虫

蛹:长椭圆形,体长6—10毫米,宽2.5—3.0毫米,初为淡黄色,后变暗黄色。复眼黑褐色,外被长卵圆形黑褐茧。附肢伸于腹面,触角达中足基部,前翅芽达后足基部,后足伸达生殖节基部

二、生活习性:

孤雌生殖普遍,有些种的未受精卵只产雄虫,有些只产雌虫,有些则既产雌虫又产雄虫。成虫通常在嫩茎或叶上产卵。幼虫一般营自由生活,有腹足6-8对,但也有生活在叶片、瘿、茎或果实中的。

三、发生规律:

樟叶蜂在江西、广东一年发生1-3代,浙江、四川为1-2代。以老熟幼虫在土内结茧越冬。由于樟叶蜂幼虫在茧内有滞育现象,第一代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后,有的滞育到次年再继续发育繁殖;有的则正常化蛹,当年继续繁殖后代。因此在同一地区,一年内完成的世代数也不相同。

成虫白天羽化,以上午最多。活动力强,羽化后当天即可交尾,雄成虫有尾随雌虫,争相交尾的现象。交尾后即可产卵,卵产于枝梢嫩叶和芽苞上,在已长到定形的叶片上一般不产卵。产卵时,借腹部末端产卵器的锯齿,将叶片下表皮锯破,将卵产入其中。95%的卵产在叶片主脉两侧,产卵处叶面稍向上隆起。产卵痕长圆形,棕褐色,每片叶产卵数粒,最多16粒。一雌可产卵75-158粒,分几天产完。幼虫从切裂处孵出,在附近啃食下表皮,之后则食全叶,在大发生时,则叶片很快就被吃尽。幼虫食性单一,未见为害其他植物。

       图7、樟叶蜂产卵痕

樟叶蜂在浙江越冬代成虫4月上、中旬羽化。一代幼虫4月中旬孵出,5月上、中旬老熟后入土结茧,部分滞育到次年,部分5月下旬羽化产卵。二代幼虫5月底至6月上旬孵出,6月下旬结茧越冬。发生期不整齐,第一、第二代幼虫均有拖延现象。

四、防治方法:

1、加强苗圃地、造林地和绿地管理,适时中耕除草,冬季翻耕,消灭土中虫茧。

2、保护利用天敌,如蜘蛛、捕食性蝽象、蚂蚁等。

3、利用幼虫群集的特性,人工捕捉幼虫。

4、做好预测预报工作,狠抓第一代幼虫防治,于发生前喷药灭虫,一般在4月中下旬一代幼虫孵化前后喷施“功尔”1000倍液、“金美泰”1000倍液或者“国光乐克”2000倍液进行防治,均可取得良好防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