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ZT老子说“复归于婴儿”ZT

 大山860 2018-03-22

北京,2012-6-1(五)

 

今天是儿童节,又是Happy Friday。于是转发个跟儿童有关的文字,也算是应景吧。以此来纪念自己曾经的孩提时代。祝福所有小朋友们,节日快乐!

 

ZT <wbr>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wbr>ZT

 

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某日,函谷关关令尹喜在东方熹微的晨光中,隐约看到有一团紫气氤氲飘忽,定睛凝神再瞧,却是长须如雪,仙风道骨的老子骑着青牛向函谷关悠悠而来。尹喜大喜过望,忙出关相迎,并盛情挽留,以高人之礼待之。老子感其诚,挥笔写下了洋洋五千言讲“道”说“德”的精妙文字,而后不知所终,从此杳无音信。人们将其印制成册,命名为《道德经》,广为流传。几千年来,经中那些蕴含高深、包罗万象、闪闪发光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以及把握人生、治理国家、探索宇宙的大智慧,更有让人说不尽道不完的敬仰和困惑。

  

据说《道德经》的今译本很多,仅外文译本就达到了700多种。多则多矣,都表现在数量上,质的方面鲜有让人满意者,总给人以“众说纷纭,挂一漏万,不够深刻”之感。其实,凡事总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况博大精深的东西呢?站在不同的楼层,处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风景,获得不同的感受,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在《道德经》里老子说“道”是无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像佛教弟子们常说的“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一样,让人如堕五里云雾而无从入手。老子并非保守,怪只怪语言文字的无能为力,既如此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个“道可道,非常道”,老子不得已而勉强命名的“道”字呢?由于这个问题至今莫衷一是,本人也无力窥其全貌,这里且避开它,聊聊另一个话题——“道”所衍生的一个子话题。

   

平凡人的一生都是由男女交媾而生,由幼儿、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最后走向死亡,就像老子所说的“出生入死”,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进入了死亡的轨道,逃不脱这个痛苦的宿命。也即是老子的徒孙、得道高人张三丰所说的“顺则凡”之路,即按照这个顺序走,只能成为凡人,必然要走向生老病死这条黄泉路。多么短暂的一生,多么无奈的归宿啊!人们留恋着这花花世界,一边这样悲叹不已,一边心有不甘,四处寻求长生不老之路。于是,炼丹术、童男童女赴东瀛、烧香拜佛之类的事时有发生。

  

《道德经》里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规律。在道家人看来,“一”是指“道”派生的先于天地的元气。“二”是元气内蕴的阴阳。“三”是指阴阳相交相荡而生的五大类属性的物质,金木水火土,即五行。由五行而生万物。毫无疑问,人类也属万物之一,由道所生。人体细胞是由精微元素构成的(五大类属性的物质),即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中的那个“三”;更进一步,道家认为精微元素是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即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中的那个“二”;阴阳二气又源于道,即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中的那个“一”——由此看来,人和宇宙的生成规律是一致的,都起源于道。既如此,如果找到了回归于“道”的方法,人类是不是就可以回归于道,超越生命的束缚,实现生命的永恒呢?

  

天机不可泄漏,天机终被看破。无数智者不惜隐居深山,不问世事,穷其一生地研读着《道德经》。最后,道家门人终于捉摸透了祖师爷老子所说的“复归于婴儿”的深意,他们严守“常德不离”,以德蓄养的戒律,遵循着“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返虚,练虚合道”阶段进境法,艰苦修炼,其目标就是逆练归元,返老还童,“复归于婴儿”,回归于道,长生久视,“复归于无极”——即三丰道人所说的“逆则仙”之路。

    

他们从《道德经》中挖掘出的胎息法,被世人誉为“横卧于生死之间的一座无形的高山”。笔者有幸接触此法,无奈资质驽钝,又勤奋不足,只感觉进入胎息状态时,外呼吸若存若亡,渐至口鼻呼吸停止,正努力找回胎儿在母腹中的呼吸方法,即以下丹田为中心高深层次的内呼吸。 据老师说,胎息启动后,不仅会出现很多排除后天病气现象,还会出现“颜如童子”、“马隐藏象”、“斩赤龙”等特异现象,显现出某些婴幼儿的特征——这应是老子所谓“复归于婴儿”的本意之一斑吧。

    

几千年来,无论在殿堂之上还是在市井山野,老子的思想已经深入到国人的骨髓里,影响到国人的一言一行。生活中,现在人常说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绚丽至极终归于平淡,一切都要回到原始状态,与道家讲的“归璞”,归于婴儿状态,亦有异曲同工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复归于婴儿

 

“复归于婴儿”,是老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甚至于可以说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在《道德经》中,老子多次拿婴儿喻道或者道根。第10章中的“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说的是要专注于守气,能够像婴儿那样吗?第49章又说,“圣人皆孩之”,说明圣人都使自己回复到无知无欲的婴儿状态。第20章“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描写出:唯独我,淡泊宁静,像还不会嘻笑的婴儿那样,无家的概念,当然不为无家可归所累。第55章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终日嗥而不嘎,和之至也”,说明“德”深厚的人,比得上初生的婴儿……他终日哭闹号啼,但不力竭。那是因为他元气饱和呀。

 

庄子《庚桑楚》中说:“老子曰:‘卫生之经,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诸人而求诸己乎!能翛然乎!能侗然乎!能儿子乎!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嗄,和之至也;终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终日视而目不瞬,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与物委蛇而同其波。是卫生之经已’。”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在《黑天鹅》中提出了“有些真理只有孩子能看到”的重要思想。他说:“有些真理只有孩子能看到,成年人和非哲学家被现实生活的琐碎所囿,不得不操心‘严肃的事情’,于是为了一些看上去更重要的问题抛弃了洞察力。”(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黑天鹅》第156页)这一思想很是接近中国古代的老庄思想。

 

为什么“有些真理只有孩子能看到”?为什么要“复归于婴儿”?

我觉得,问题可能还在于成人一直忽略了知识和经验有局限性的问题。正所谓“成也知识,败也知识”,“成也经验,败也经验”。成人接受了知识和有了经验,越成人,接受知识越多,经验越丰富。拿经验来说吧。比如,一个游泳者由于游泳经验越来越多,游泳经验越来越丰富,成了伟大的举世闻名的“会水人”。但是,恰恰“河里淹死会水人”。而婴儿是一张白纸,没有接受知识和经验,也就不会受到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性的危害。

 

 ZT <wbr>老子说“复归于婴儿” <wbr>ZT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