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3岁决定孩子一生?

 文明世界拼图 2018-03-22


的确,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3岁的儿童处于一些关键期中,比如对于语言的学习等等。

1980年卡斯比教授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孩子小时候的言行、思维模式竟基本上预测了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并且精神分析学派也支持这种观点,认为早期儿童的经历和原生家庭会影响着孩子的一生。

父母和老师作为孩子的引导者,应抓住3岁这一关键期,为孩子未来能力和良好品质塑造打下基础。父母作为3岁孩子最亲密的人与引导者,可以对孩子在此阶段出现的一些倪端做些什么干预呢?

1.害羞性格

首先要知道,害羞的孩子并不比其他孩子差,与表现活跃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环境、进入状态。

其实性格害羞的孩子,往往是因为缺乏一些交往技巧,或者害怕别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从而不太愿意主动走出去与人接触。这时父母就需要认真观察他们生活中的行为表现,看孩子的害羞是否比较严重。并教孩子们如何与小伙伴打开话题、一起玩耍,在某些场合中如何积极争取自己的主动性,鼓励他们多多尝试。

2.不良脾气

像生气、悲伤、焦躁等负面情绪是和积极情绪相伴的,每个人的情绪都存在两面性,不用太多担心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不过,情绪调控能力强的人,更善于用健康、合理地方式表达情绪,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情商”的体现。对3岁孩子在合理表达自己情绪这方面的引导,会使他们受益一生。

大吼大叫、地上打滚、哭闹等都是不良的情绪表达方式,是不利于健康的。你可以让孩子形成这样的情绪处理模式:生气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用消极的发脾气等方式发泄情绪是不合理的。因此,孩子需明白,当自己不开心时,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表达情绪,或者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在纸上,也能起到一定的宣泄作用。父母应该引导孩子用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

3.缺乏自信

自信心是对自我效能感高的一种体现,认为自己能行。3岁孩子开始了对外部的探索中,这个阶段家长可以多鼓励孩子去尝试、去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家长可以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只看某个结果。清楚地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三岁决定孩子的一生?还真有依据。

依据:三岁前是孩子一生大脑发育最重要的阶段。

人类甚至所有灵长类动物的脑干深处,有一处情绪脑。所有情绪的反馈,发源于此。而理性和理智,是人类思维的最外围阶段。人类的真正行为的抉择,是由脑干深处的情绪本能反射作出。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将它称之为人行为模式的核心芯片。

这样的芯片无法通过后天训练来建立行为模型,只能通过灵长类的爱激发正向的模式。而这样的爱,最好的来源是一个孩子的亲生母亲。

虽然孩子降生后离开了母体,但是他们之间有着奇妙的链接。母婴关系,尤其是前三岁的母婴关系,决定了一个婴儿一生的行为模式和情感底色。

在这个阶段,只有母亲的爱是天然、流畅、自然而且是不可替代的。祖母、外祖母或其他乳母,即使做得再好,也无法替代母亲。在这个阶段,母婴周围的关系应该尽最大可能地辅助母亲将对孩子自然的爱释放,减轻母亲身心负担、减轻家务劳作。

这个时期,母亲只需要做一件事,就是遵循天性,去爱孩子。

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的绝对的接纳,就会自信、阳光、对世界充满积极探索的能力。

孩子在这个阶段得到的是冷漠、拒绝,对世界就会害怕、怯懦、躲避,并且永远充满怀疑和悲观。

孩子在这个阶段如果得到的是虐待,心理很容易歪曲,行为模式也会不正常。

可以说,这三年,缔定了一个孩子对世界的反应模型。这样的模型一旦过了三岁,要改写,非常困难,要付出大量的努力,要给予长期的无条件的爱,让孩子重返三岁前,才能改写一部分。

所以每个父母亲,在要孩子之前,都请想好了,你们准备好在孩子前三年,全情付出了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有道理,但不绝对。

孩子从生下来起到3岁之前,是个最为重要的时期。中国有句老话的前半句说“三岁看大”。孩子到3岁时,就已形成了长大之后一些基本性格的质素。0—3岁模式期教育就好比给建造高楼大厦奠基,基础的偏正、坚固与否直接关系建筑的质量和安全。0—3岁的婴幼儿与生俱来的语音识别能力、视觉识别能力、记忆力极强,导致他们此时大脑接受事物的方式极其特殊——他们会把感知到的事物的印象原封不动地作了一个“模式”印进了大脑之中。他们的大脑还处在一个白纸状态,无法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判断,因此,可以说他具有一种不需要理解或领会的吸收能力。婴儿的这种模式识别的能力,远远超过大人们的想象。

中国那句老话的后半句是“7岁看老”。虽说“7岁看老”不完全正确,但确实很有道理。4—7岁幼儿处于“蒙稚期”,也是大脑、智力和人格高速发展期,启蒙教育随之展开。有的孩子人格品德发展起步较晚,就是家长们通常所说的孩子“懂事晚”的那类。有的孩子智力发展起步晚,但智力发展越来越快,呈现加速度进步,后发先至,不少大科学家属于这种类型,小学、初中学习不是拔尖,到高中、进大学则脱颖而出,一路领先,摘取科技发明桂冠。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和看待孩子,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类型和个性特点。


中国有句俗语,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宝宝出生时大脑有一千亿个神经元, 五十亿突触, 脑约400克, 智力水平达成人的25%,一年后突触的数量增加二十倍,3岁时脑重达成人的80%。



哈佛大学“哈佛学前项目”总负责人顿·L·怀特在《从出生到三岁》里说,孩子出生后头三年的经历,对于他基本人格的形成,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

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前,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高质量陪伴,不要随便把孩子交给别人看管。

早期教育,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



1.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关心。 不要相信什么延迟满足,一定要在孩子啼哭、微笑的时候,第一时间出现,回应孩子,给他足够的安全感。

2.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即与父母家人合作的能力,孩子会向父母求助,要求赞赏,也会表现出依赖和抗拒。三岁之前的表现决定了孩子长大以后与别人合作的能力。



3.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发展。

鼓励孩子探索周围的世界,保持可贵的好奇心和智力发展,但不可只强调智力成就,避免智力过度开发 ,不强迫教学——早期教育不等于上早教班,而是父母更好的陪伴。

4.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

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只让孩子早说话,而是培养孩子理解父母语言的能力。

一是多陪孩子说话,从出生开始,给他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是多与孩子对话,生活中的日常用语,要好于手机电脑里的机器语言,多说短句和完整的句子。

愿我们都能培养出社会能力良好的快乐孩子!


不是说3岁就决定了孩子的一生,但在孩子3岁左右的这个阶段,会性形成最基本的人格,就是这种人格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孩子到了两岁,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个体,而不是妈妈的一部分,意识到自己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探索选择自由的深度与广度,看到什么都感到新鲜,都想尝试一下,迫切的想要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

这个时候孩子表现出来的逆反行为,挑三拣四,挑战各种限制,就是想知道自己的自由选择的极限在那里,为了某些要求而哭闹。通过这些行为,他们知道了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知道了父母的耐心有多大,那些必须受控于人。很多孩子在外面乖得像小绵羊,是因为他们知道在外面的自由度不一样,会根据自由度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孩子早教不等于,教给给孩子各种知识与技能,学习文化和艺术。早教不是交给他们该做什么,学什么,最主要的是教导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从小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限制自由度,培养他们的人格,让孩子能够远离危险,健康的成长。

应不应该打孩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两岁多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会映射到成人后与社会的关系。父母的权威形象,象征着未来社会的法律,法规,道德及规则,而孩子在探寻自由度的过程中,应该学会尊重权威,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欲望与情绪,不去做危险的事,与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即便是受到挫折与处罚,明白自己必须承担责任。

经过孩子两岁到三岁的探索,到三岁多的时候,孩子的人格初次定型,这个时候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特点,虽然孩子不完整,却是以后成型后人格的基础,对一个人一生的行事风格与命运起到极大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中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更多是来自于情商而不是智商,而情商恰恰就是人格的表现内容,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与社会与他人打交道。


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心理学发现这是有规律的,3岁是孩子个性、行为的形成期,所以3岁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也将深深影响其一生。

心理学:性格形成

1、安全感,影响一生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发现,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在3岁开始定型,通常来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为依恋型,依恋型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行为积极相应,孩子自身感觉到安全,孩子安全感也大为增强;回避型关系,是指父母很少关注孩子,孩子与父母之间形成隔阂;矛盾型则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而回避,时而依恋,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确定。心理学看来,孩子只有与父母关系是依恋型,那么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将较为顺利。而如果与父母的关系是回避型与矛盾型,孩子的性格则不够稳定,情绪化大,性格也较为冷淡,在人际关系中也容易受挫。

哈佛心理学教授也曾调查研究,最幸福的能力是爱的能力,而爱的能力往往在3岁的时候就可以看出来,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行为表达爱,他们眼中所看到就是他们所理解的,这种关于爱的影响力将是一生的。

心理学:性格形成

2、是否自律,影响一生自我成长进程

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WalterMischel博士曾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他们是在3到4岁的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控力心理学经典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给孩子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小孩子可以立马选择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另外一个选择则是小孩子选择等待15分钟,直到实验者返回房间,得到两个棉花糖奖励。这个实验发现很多孩子都是选择一块棉花糖作为奖励,只有少数孩子选择延迟时间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

后来心理学家持续跟踪这些孩子成人后的行为,20年后,他们发现那些延迟自己满足感的孩子,即愿意等待15分钟后得到两个棉花糖奖励的孩子比那些立马选择满足感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延迟满足感是孩子自控力与自律力非常重要表现,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孩子在3到4岁时候就基本上有了对自控力的掌控,而自律对未来成长非常重要,当那些从小就自律孩子,长大后也懂得延迟满足感,他们懂得长期规划,并且他们愿意为长期规划做出自己的精准的努力,他们也更容易实现成长目标。

心理学:性格形成

3、性格,天赋与热爱领域已初具雏形

3岁,孩子也逐步有了看世界的方式,孩子是悲观还是乐观,都将深深影响孩子的一生。有些孩子自小就更为敏感,有些孩子天生就乐观开朗,而3岁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一个人的性格初具雏形,而作为父母最多只有在孩子的基础上进行引导与调整,但是对于孩子的性格并不能有效改变。

另外一方面很多孩子3岁时就已经出现了自己强烈的兴趣领域,巴菲特从3岁就开始对金钱感兴趣,莫扎特3到4岁就开始对音乐感兴趣,孩子的兴趣有时就是影响成年重要生活方式。

3岁是人生中成长重要分水岭,而父母则是孩子人生中的重要导师,孩子性格的形成与父母抚养方式以及教育孩子看问题的方式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只有我们愿意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时候,并不从年龄上去轻视孩子,那么孩子越早形成自己独立稳定的个性,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


大家好,我是高级育婴师小霞,今天我来为大家分析“孩子3岁决定一生”这句话其中的道理。

首先作为家长要知道孩子的成长中不止吃喝拉撒睡,在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除了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以外,更需要培养的是生存、社交等方面的能力。

所以孩子大约3岁的时候,就会开始逐步学习增长这方面的技能,这也是孩子养成习惯的最好时机,这必然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

接下来,我简单为大家介绍一下孩子三岁时,以下几方面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1、社交

三岁一般是孩子上幼儿园时期,所以此时孩子如果可以在幼儿园与其他小朋友懂得互助有爱,在游戏中擅长合作互动,自然受到周围人的欢迎,所以孩子这样的行为,会使孩子以后身边不会缺少朋友。

2、语言

一般不喜欢说话的孩子,时间久了就会变得自闭,不愿与人交流。但家长们常常会发现,一般如果三岁时的孩子在幼儿园可以清楚的表达,自然而然,孩子时间久了就养成了习惯,张口就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无形中语言得到了提升,也会比不喜欢说话,表达不清楚的孩子,表达越来越强。

3、独立

孩子一般三岁时,基本懂得自己刷牙、穿衣、吃饭等,就算不是很熟练,幼儿园老师也会辅助帮助这时的孩子变得独立,所以孩子自然就养成自己穿衣吃饭的好习惯。

但相对于从小娇生惯养,孩子三岁养成习惯,就很难改正了,所以老人成说一句话“三岁看到老”一点都没错。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是中国流传很久的一句谚语。说白了就是,我们可以根据小朋友三岁时候的性格,心理,表现行为等就可以预测到他老年时的一些行为表现了。

这是因为,实际上一个人的性格基本上在他七岁左右的时候都大致成型了。对此,这就过分强调了,我们家长在孩子七岁的时候,要注重对孩子性格能力的培养,给宝宝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有一句话叫在干干该干什么的时候就要干什么。这句话在我们教育宝宝的时候是最为重要的。

宝宝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培养他独立生活能力的一个关键期。当家长发现宝宝有下面这些表现是我们要进行及时的帮助和干预的。

比如说宝宝会有害羞的表现。这一点,我们都有体会,就是说,宝宝在家里的时候很活泼开朗,但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就会变得很安静。对此我们可以给宝宝多争取一些公开表现的机会,多展示自我就可以很好地锻炼宝宝的公众表达能力。

其次就是,宝宝可能会有缺乏自信的表现,什么事情都不敢干。这会儿家长的鼓励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比如说鼓励宝宝,你可以的,妈妈相信你的之类的鼓励性话语,我们可以对宝宝说。

还有就是家长可能会发现部分宝宝会不合群。对此,我们要做一个正向积极的引导作用,来帮助宝宝和小朋友们玩耍,和小朋友们亲近。


“3岁决定孩子一生”不是一个科学的说法。

第一,重要的并不仅仅是3岁这一年,而是婴儿生命的前三年包含许多重要的发展关键期,比如语言发展,认知和情绪发展。一些著名的狼孩,婴幼儿时期被野兽抚养长大的孩子几乎终身都学不会人类的语言,就是因为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缺乏适当的环境。另外,这些孩子也往往都有情绪问题。“罗马尼亚孤儿”案例是更典型的例子,早期在人手不足的孤儿院长大,因为无人照料而缺乏和养育者的肢体接触的孩子,即使成年后被好的家庭收养,也遗落下了永久的发展和社会功能损害。这是因为在发展关键期缺乏和成人的肢体接触与交流,婴儿就会将来出现功能障碍,导致不擅长社会交流,情绪不稳定。

第二,“3岁决定一生”“3岁看老”这种观点主要是认为3岁决定孩子以后的个人/人格,这种观点是得不到现代发展心理学支持的。除去基因决定的先天部分,人的发展和变化是终身的,研究早就发现人格在一生中并非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稳定,也并不是由小时候的特定养育而决定,而是随着年龄不断变化的。大五人格中的“尽责性”增强最快的时期实际上在20-30岁的阶段;甚至30岁我们称为而立的年纪,个性还会继续发生变化。大五人格中的“亲和性”在30-60岁阶段就会持续发生变化。而个性的开放性(接受新事物的可能性)则随着年龄增长缓慢下降。并且,一些养育的重要概念,比如依恋的形成,也并不一定由前三年的状况决定。研究发现早期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儿童,长大后依然可以通过和老师等其他成年人建立。

可见,重要的是前三年提供了恰当的语言和关爱环境,没有什么养育行为可以一举在孩子三岁这年决定ta终身的人格。


为什么说3岁可以决定孩子一生?这个问题可以分析的非常学术,但我估计不是大家想要看的那种调调,所以咱们试着简单通俗的论证一下哈。

如果你有机会跟小学老师聊一聊,他们常常会说从一入学就能看出来孩子之间的差别,哪些孩子聪明、习惯好、学习不费劲,老师预判的准确率通常八九不离十,说明上学之前的孩子已经初步定型了。

再往前,您找机会跟幼儿园老师聊一聊,他们常常会说从一入园就能够感觉出来孩子之间的差别,哪些小朋友个性积极、适应性强、探索本领高,老师的预判总有七八成的把握,说明上幼儿园之前的小朋友已经具备雏形了。



近些年来,各个城市的建设都是大干快上,在高楼大厦建起来之前,如果你注意看一看地基,挖的有多深、浇铸有多牢?就不难推断这一栋建筑将来会多高,尽管建成之后少有人再去关注曾经的地基,但基础单薄一定建不起雄伟的作品。

0到3岁的发展就好比是在为人生的成长奠基,身心智各个方面的基础都在这个关键时期铸就,决定着日后发展的方向和可能性。



人的大脑是心智发展的司令部,0到3岁是大脑发展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时期,三年时间不仅仅完成了终生发展的80%以上,而且基本构建完成了大脑神经网络以及各个核心功能区,既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也形成了相应的一定制约。孩子的天赋潜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开发的机会和程度也在不断下降。

出生前后曾经遭受不同程度脑损伤的孩子,在三岁之前及早进行系统的干预训练,能够取得明显的进展和效果,而假如拖到三岁之后,即使付出成倍的努力,能够改善及康复的可能性也已经大大降低。

尽管人的一生都在发展,但三岁之前的可塑性最强,对日后更具有基础性的决定作用,每个人一生的健康、智力、心理、情感,都摆脱不了三岁之前成长经历的深刻影响。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