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纯干货】你弄清楚新课标的数学课程逻辑了吗?

 360hql 2018-03-23


背景回顾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4门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历时4年已全部完成,经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查通过。

新课程标准于2017年底印发,并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

如今两个多月过去了,不少学科方面的名师对新课标的制定和实施有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小江约请了各学科的一些名师,将他们的想法加以整理,与各位江豆一起分享。今天,我们分享的是数学学科,分享者是来自宿迁的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卓斌。




1

课程性质的表述

更加层次分明、深刻到位、逻辑性好



数学学科界定数学与人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数学的广泛应用数学学科的作用
数学教育的价值高中数学课程的特点


这是《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数学”的课程性质所阐述的六个方面,这种表述较之以往层次更加分明,条理性好。


新版课程标准对于数学课程性质有关界定深刻、到位、准确
新版旧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
把“空间形式”“数量关系”顺序颠倒一下,又增加“一门”二字。
数学在形成人的理性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把“人类”改成了“人”,增加了“科学精神”,删减了“独特的”。



新版课程性质中“数学教育”作用的论述逻辑性好


1.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

2.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引导学生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3.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探寻事物变化规律,增强社会责任感;

4.在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逐步扩展开来。


2

基本理念的表述

注重整合凝练、以人为本、指向性好


课程的基本理念

新版旧版
4条10条

  

作为基本理念,新版中的4条更为精炼。



新版课程标准一方面层次清晰、架构合理。分别从“学生发展为本”“优化课程结构”“把握数学本质”“重视过程评价”四个关键点展开,这四个点恰好可以看成是一个三棱锥的四个顶点,以“优化课程结构”“把握数学本质”“重视过程评价”为底面上的三个顶点,共同“扛起”了“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点。另一方面,新版中“基本理念”4条有机地融合了旧版中的10条。譬如,新版中第2条“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主线,精选内容”就整合了旧版中“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这四条内容。


新版课程标准中基本理念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大众教育”,从“学科本位”走向了“学生本位”“学生立场”。新版中“高中数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

课程目标的表述

内涵丰富、层次清晰、操作性好


新版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这极大地丰富了课程目标的内涵。对于数学学科的六大核心素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新版课程标准分别从概念界定、作用价值、主要表现、目标定位四个维度进行表征。

较之以往的课程标准内容较为空泛、缺少内在的逻辑联系的特点,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做了两方面的整合。


新课程标准调整后的课程目标
显性目标“四基”“四能”“六素养”
隐性目标

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树立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意识;

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改进后的课程标准,在显性目标方面体现了对于以往课程目标的继承与发展,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特征。而隐性目标的实现,则需要长期的耳濡目染的渗透。


4

课程结构更加

注重选择、突出主线、评价性好


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结构,较之以往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多出了“选择性必修课程”,更加体现了多元选择。如果学生以高中毕业为目标,可以只学习必修课程,参加高中毕业的数学学业水平考试;如果学生准备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必须学习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参加数学高考;如果学生不但准备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学习,而且还准备参加名牌大学的“自招考试”,就必须在选修课程中进行自主选择。这样的课程定位,既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又实现了选学课程与考试评价的有机对接。



新版中“课程结构”的另一特点就是突出数学主线,凸显数学的内在逻辑联系,注重数学文化的渗透。譬如,“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都包含四个共同的主题: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通过精选课程内容,处理好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与数学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数学与生活及其他学科联系,这种做法优化了课程结构,突出了数学发展主线,取舍精当,一以贯之。


5

新课标观照下

课堂教学的若干变化


教学设计要从“教材中心”转向“课程中心”

教学设计的过程主要包括钻研学科的课程标准、教科书和相关的参考资料,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与媒体使用,设计教学过程,撰写教学案等。

在教学设计时,要实现三个转化:一是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了解编写者的价值取向,把教材中的知识与思维转化为教师的知识与思维;二是钻研课程标准与教学要求,了解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并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三是探明目标、内容与学生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的接受能力,实现教学目标的设计途径。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份课程方案,即能够解决三个问题:上课将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


课堂教学要从“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

真正的教育应该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课堂教学活动应该从关注学生开始,以学生的发展为首要目标,不光关注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取,更要提高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数学核心素养。


教学研究要从“教法研究”转向“学法研究”

叶圣陶先生说:“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教是为了不教”,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探索,我在一旁给他提供必要的帮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