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和古代的书写工具有关的。 在纸张被蔡伦发明之前,这记录文字的载体,就是竹简。而在毛笔没有被发明之前,这书写的工具,就是刀。 竹简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将竹子破成条状,然后去掉内侧的比较软的部分。再用水煮,之后阴干。 等待这都干了之后,再去截成相对较短的条,用牛皮绳子穿起来。 “册”这个字,就是非常象形了,中间的一条,就是绳子了。 韦编三绝,就是将编制竹简的牛皮绳都磨烂了。 那么为什么是竖着从右边向左呢? 这是因为竹简的排列就是竖着的。 而且若是从左向右,就会发现,这成卷的竹简就非常的让右手难受,右手在使用刀刻字的时候,需要悬空起来,时间长了,这手腕就会很痛的。 ![]() 一直到了蒙恬发明了毛笔之后,才算是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字,这刀就变成了将错误的字刮去的工具了。 而在纸张发明了之后,更是因为之前这么多年的书写习惯影响,所以古人就延续下从右向左竖着写字了。 至于现在的从左向右横着书写,一个是因为受到西方的影响,另一个则是因为书写工具的变更。 铅笔、钢笔、鹅毛笔等书写的工具,若是从右边写起,就会让刚写完的字墨水还没有干燥就被蹭花了,甚至还会弄的一手的笔墨。 可能是因为感觉使然吧,一直觉得这竖着写字是一件非常舒服的事情。 因为竖着写字,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完全可以作为下一个字的开头。 移动的距离非常的短,使得书写下来整个过程非常的流畅。 而且还会感觉更有韵味,更能够让字有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