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经历的那些事

 耽读斋 2018-03-23


《弄璋图》清 任颐 纸本设色

中国画人物画的发展经历的那些事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以人为主体的绘画,中西方都称“人物画”,这不同于以大自然为主体的绘画,西方称这种画为“风景画”,中国称之为“山水画”。


  同样,中西方先民以图画记录世界都是从描绘人物开始,这一点在西方的岩画和中国的岩画、彩陶中都有遗迹印证。以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人面鱼纹盆为代表的中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曾令多少中外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惊叹,虽然人物纹样不占彩陶纹样的主体,但那神秘的人形勾勒已将5000年前的人类信息传递到今天。


  当欧洲大陆用科学改造艺术,用光和影真实地塑造健壮的体魄和温柔的玉体时,中国人已精能地掌握了柔软毛笔的表现功能,归纳出各种描法,勾勒着人物面庞和衣纹。


  因为要“宣教化,助人伦”,人物画自然地在中国画三大科中领跑了。东汉末年,佛教由西土传入中国,为了更大范围的宣传教义,佛教徒们不但大量抄写经文,还凿刻、塑造各类佛像,道释人物画因此成为中国画中几乎唯一的内容,直到唐初。


  汉末至晋,纸刚刚开始出现不久,还很稀少贵重,所以,这时的道释人物画主要是壁画,流传下来已不现实,好在还有一些汉砖彩绘和画像石,让我们领略到沉雄而飘逸的大汉气概。


  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笔者曾反复品读过那些用毛笔勾勒在汉砖上的人物、牛马。有耕作、有归园、有宴乐、有出行。颀长的造型,宕逸的长墨线,现在也无从知晓汉代那些不知名的艺术家是否掌握了人体比例,也许没有西方人后来那严密的科学方法,但那些人形分明是合乎比例的,分明是自然生动的出现在画面中。我们在这貌似简单的勾勒中分明感受到人物动态的美,空间布置的合度和灵动,应该说中国绘画的写意精神在汉末已定型,各类砖石上的墨笔、彩笔画上已经充分体现,写意精神是中国古人的群体精神,是民族审美的喜好,并非某一类文化人创造的。


  其实我们没有见过汉代名家的绘画作品,那些绘在帛上和砖石上的美妙神仙、佛道及平民生活画面,并未留下一个签名。画家在此时是不能同司马相如、曹植相提并论的。那是文化人同匠人的区别,当然,现在的大多数画家也是匠人,但他们自己在镜头前,报纸上说自己是艺术家,说自己一个平方尺值多少钱。哈哈!都有真实的一面,汉代艺术家是对绘画的真实,现在的所谓画家由于无知,仅仅是对金钱反映出真情实感!


  由道释人物转向宫廷人物,那说明时光进入了李唐王朝,这时的画法技巧应该是有很大提高,人物的音容笑貌、顾盼神情已是分毫毕现了。此时的人物画不是道释就是深宫美人,平民百姓似乎还难以享受被描绘的待遇,深宫中美人们那丰满的面颊,轻柔的罗绮,丹凤眼脉脉含情,樱桃嘴笑意微露。铅华洗尽,雍雅淡静中又透着一丝幽怨。这是盛唐时期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美人的神情,似乎真有一点盛极则衰的情绪在其中。



  本来赵宋王朝是初具开放迹象的,在流传下来的无论有名或无名的人物画作品中不难发现,第一,宋代普通平民成为了人物画描绘的主角;第二,宋人对人的身体是十分了解的,甚至从李嵩《骷髅幻戏图》中能见到裸露的妇人身体和完整的人体骨骼,在梁楷《八高僧图》中也见到衣服开胸很低的女性形象,原来开放的唐朝启发了大宋,画家们已十分了解人的身体了,并且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来。这些难道不能说明程朱理学是在变味之后才愈来愈保守,愈使国人思想封闭的吗?


唐宋人物的脸都比较饱满,唐人身体显得更丰腴一些,面颊更饱满一些,故更突出一个红红的小嘴。宋人多细长高挑的眉目,长大高隆的鼻子,总之不管美人、官人,五官都很饱满,而脸形又不及唐人丰满,一变为长长的中国式的瓜子脸。


  元人仅继承了唐及北宋人物的造型,在衣纹组织和描法上更趋古法,但也仅传承古法而已。


  明初人物画生动有生活情趣,但也只是南宋刘、李诸人的延续吧!陈洪绶出,一变风气,他那奇拙夸张的造型和平淡天真的描法,着实是开了一代江山。曾鲸的写照,人物真实而又存古意,算是“以形写神”的典范了。


  清代人物画家很多,名气大的如黄慎、罗聘、冷枚、改琦、费丹旭等数十人,而只是在200余年清王朝行将就木之时,山阴任伯年继起于平民。他远师近学,凭着超人的造型天赋,在其短短的56年人生旅途中,留下了一大批具有独特造型手段、丰富笔墨技巧的中国人物画精品。他彻底改造了明清以来几乎僵化的人物画笔墨及造型方法,他对于中国人物画的贡献是几百年难得一遇的。


  前面录了一段陈传席先生评价任伯年人物画的文字,陈教授认为:“我看任伯年的画不但不俗,而且应属于秀雅一类”。陈教授慧眼,看出任“不俗”且“秀雅”,实是不易。我们都知道,海派自赵之谦发轫即以近俗为宗旨,吴昌硕也不例外,以大红大绿的阔叶挥洒着雅俗共赏。其实早在清中叶的“扬州八怪”为了更好的卖画,已经开始悄悄冷静地近俗了。任伯年14岁随父闯荡上海滩,在南货店学画扇子,因做任薰的假,被其看中为造型高手而传其艺。他的成长过程是一个技术发展过程,他卖画给商贾达官,没有再多的追求。他研究、推敲的是笔墨技法本身,他有创造,但他近俗,恰恰是他的勾勒技法的高超赢得了声誉。而陈教授说:“任的画,线条简乏,缺少变化,往往轻率下笔,顺手一划,笔下的内涵甚少。”这个由近俗变为“秀雅”,由高妙的笔墨变为“线条简乏,缺少变化”是否反映出陈教授对中国画本身缺少认识?记得往年有一位老师说过,某次陈传席教授同已作古的董欣宾老师同去看黄宾虹先生画展,正当董先生细细赏读之时,陈教授来了一句:黄宾虹这满纸黑墨,到底好在哪里?


  套用现在的网络语言,美术史专家如此发问,是否是“雷人之语”呢?


  中国人物画在火红的年代差点被改造为宣纸西画。徐悲鸿只是进行了一点笔墨的尝试就作古了。同样蒋兆和用素描改造中国人物画还是没有找到路子,倒是李震坚、方增先、卢沉、周思聪他们运用新的造型手段,把握住了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


  是他们铺垫在历史和现代之间,传承并发展着中国人物画。


  如果都像范曾、何家英先生那种所谓人物画,那中国人物画不是被西画取代,也是被日本画打败了!


  中国人物画还在健康发展,因为还有安徽的王涛,还有河北的梁占岩,当然还有江浙的一批人物画家,是他们在传承着各种描法,挥洒着淋漓的笔墨。









整理编缉_小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