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预防职业暴露有新招:中长导管立新功

 渐近故乡时 2018-03-23


艾滋病期作为HIV感染的最终阶段,因病毒对免疫系统的破坏,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免疫功能低下,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是此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也是艾滋病患者住院治疗的重要原因。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结核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真菌感染等是艾滋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1]。在治疗过程中,抗病毒“洛韦”类药物、两性霉素B、氯化钾、氨基酸、卡文®(脂肪乳氨基酸(17)葡萄糖(11%)注射液)等药物的使用非常多见,如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患者往往需要使用甘露醇等高渗透压脱水剂治疗。

有文献报道,静脉治疗时静脉炎的发生率可达30-70%[2-3]。以上药物由于其血管刺激性强,对静脉内皮代谢造成较大影响[4],静脉炎的发生率非常高,最终导致反复穿刺且穿刺困难。

那么,在艾滋病临床护理过程中,我们在静脉治疗方面所面临的:

1.刺激性药物使用所致静脉炎

2.穿刺困难患者(如静脉毒瘾患者)的静脉通路建立

3.反复穿刺导致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及患者痛苦的增加

这“三座大山”如何跨越?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护理团队为您推荐艾滋病患者全新静脉通路解决方案:中长导管的改良应用。

中长导管(midline catheters)是一种外周静脉置管输液工具[5],长度为20~30cm,管腔外径2~5Fr(1Fr=0.33mm),其在避免静脉输液并发症上具有一定优势[6]。研究显示,其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外周静脉短导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及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中心静脉置管,是预期输液治疗时长1~4周患者的推荐静脉通路。


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在2016年新版的《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提出,中长导管通常从上臂肘部头静脉、贵要静脉或肘正中静脉穿刺,使导管尖端位置处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我科对中长导管的应用进行了改良,将导管尖端位置停留于腋静脉第一段到第二段之间(肩峰水平),这一改良大大降低了艾滋病患者使用刺激性药物治疗导致的静脉炎的发生率,也拓展了中长导管的应用适应证。具体情况如下:

1

整体情况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感染一科自2017年5月至2018年1月,共开展中长导管置管104例,导管为末端开口,管径4Fr,其中导管尖端位置在腋窝水平18例、肩峰水平86例。104例置管患者中,男性101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26~62岁,平均年龄38.2岁。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54例,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4例,合并肺结核19例,合并梅毒8例,合并肝损害5例,其他(胆道结石等)4例。

2

置管方法

测量导管置入长度后,建立最大无菌屏障,严格无菌操作,依照PICC类似方法进行置管,导管外露控制在0~2cm。妥善固定后用等渗生理盐水冲管后连接输液,无需经过X线定位。

穿刺动图展示

 护 理 

3.1置管前护理 做好充分宣教工作,向患者讲解长期输液及药物刺激可能带来的并发症,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后签署置管同意书。
3.2置管时护理 选择条件良好的静脉是置管成功的重要环节,首选贵要静脉进行穿刺,避免选择头静脉。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注意保暖。
3.3置管后护理 置管后第1个48小时更换敷料,如穿刺点渗血较多,可在第1个24小时更换敷料,以后每周更换,敷料卷边、潮湿及穿刺点渗血、渗液等情况及时更换

维护动图展示

置管期间,建议患者每日饮水1500~2000ml,至少每8小时使用握力球进行锻炼,加快静脉内血液循环,避免导管堵塞和静脉血栓形成。

 结 果 

104例置管中,1次穿刺置管成功占79.8%,2次穿刺置管成功占10.7%,3次或3次以上穿刺置管成功占9.5%。置管静脉:头静脉3例,贵要静脉89例,肘正中静脉12例。导管留置时间4~54天(平均留置时间18.36天),均无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置管长度20~35cm(平均置管长度28.69cm,上臂B超引导下穿刺2例,肘下、肘上盲穿102例)。导管堵塞1例,无导管脱出情况。输注药物方面,67.4%的患者使用了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如氯化钾、两性霉素B、甘露醇、莫西沙星、克林霉素、氨基酸、卡文等。


5.并发症情况



在104例置管中,并发症主要是静脉炎,以导管末端处疼痛为主要表现,特别是导管末端停留在腋窝水平时,静脉炎发生率达22.2%。经过改良,将导管末端停留位置改到肩峰水平后,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为4.7%。这与腋静脉血液流速快(为贵要静脉、头静脉的3倍),能快速稀释和运输药物,减少药物在局部血管的停留时间有直接关系。


在血栓形成方面,出现3例无症状血栓,通过血管B超检查发现,经溶栓处理,效果良好。经查检,此3例导管置管过程中,穿刺次数分别是2次及3次,且送管不顺利。

6.结 论



中长导管应用于住院艾滋病患者,可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机率。除血液高凝状态外,适用于大部分患者的静脉治疗需要,不适用于使用化疗药物的患者。


导管末端停留位置与静脉炎的发生关系密切,特别是在艾滋病治疗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各种刺激性的药物。改良后的导管置管方案,因其停留位置腋静脉血流速度达333ml/min,能快速稀释和运输药物,减少药物在局部血管的停留时间,减轻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


正确的维护是导管成功使用的重要因素。除了规范的置管操作外,置管后患者的握球锻炼及护理人员正确的脉冲封管手法、冲管时机对预防导管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


在留置时间方面,根据INS2016年指南,建议留置时间不超过4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治疗需求、病情及导管的使用情况等对拔管时机进行把握。若患者仍需使用该静脉通路,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但应密切观察有无导管相关的感染征象。


血管损伤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本次统计中的3例外周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穿刺置管过程中血管内皮损伤有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中长导管的改良应用可能是解决晚期艾滋病患者静脉通道的一种较好的全新方法,值得向同行推荐。

参考文献:(下滑浏览全部文献)

[1]艾滋病诊疗指南(2015版).

[2]孙红,王蕾等,全国部分三级甲等医院静脉治疗护理现状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4,49(10):1232-1237.

[3]陈红琢,刘薇群,屠庆,非化疗药物致输液性静脉炎机制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6):627-629.

[4]王建化,输液所致静脉炎的药物原因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8,25(8):766-767.

[5]美国INS 2016年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

[6]胡明明,沈小芳,顾平等,国外中等长度导管的应用研究及启示[J].护理学报,2015,22(12):33-3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