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客︱一文读懂二十四节气!

 风玫瑰72 2018-03-23

“二十四节气”都有啥?

在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概念,经过不断的进化,现如今演变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为何是24个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太阳在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从哪来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用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1天为夏至,最长的1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后人不断改进与完善至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为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活动需要根据太阳运行情况并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有何用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地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内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零摄氏度以下,水汽凝平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特点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二十四节气”的吃与玩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牛”和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雨水这天,在民间有一项特具风趣的活动,叫“拉保保”。“保保”就是干爹的意思。而雨水节找一位干爹,意取“雨露滋润易生长”之意。

惊蛰象征农历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所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它们和霉味。后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清明这天有扫墓祭祖、踏青赏春、植树种草等传统习俗。

谷雨在古时有“走谷雨”的风俗,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有的到野外走一圈就回来。寓意与自然相融合,强身健体。

立夏在我国沿海一带有“斗蛋”的民俗,南方还有“秤人”的习俗。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芒种前后,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夏至这一天,北方地区兴吃面条,无锡地区则有“秤人”的习俗。

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表明了农民对水利排灌的重视。

芒种前后,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 闲,有“送花神”的习俗。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夏至这一天,北方地区兴吃面条,无锡地区则兴吃馄饨。古时夏至这天,人们纷纷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至清代,夏至祭神更为盛行,是日民间须吃面食,以示敬神。

小暑的前后几天,民间有“百索子撂上屋”的习俗。百索子,又名五色丝线,端午节时系在小孩的手臂上或脖子上,认为这样可以辟邪。

大暑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在大暑节这一天,用特制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意思即是送走瘟疫,祈求平安。

立秋时节,尤其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流传着许许多多的民间习俗。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伴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处暑时节,正值农历七月十五左右,民间会有 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此时在台湾,就有“拜好兄弟”的习俗。

白露时节,有“祭禹王”“吃龙眼”“吃番薯”等习俗。

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寒露与重阳节有关。众所周知,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来已久。由于重阳节在寒露节气前后,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慢慢的重阳节登高的习俗也成了寒露时节的习俗。

霜降在中国的一些地方,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在当地人看来,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同时还能补筋骨。

立冬时节,有“送寒衣”的习俗。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为“送寒衣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

小雪时节在我国江南水乡有“小雪到,吃糍粑”的传统习俗。

大雪在老南京有句俗语,叫做“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此外,大雪是“进补”的好时节,素有“冬天进补,开春打虎”的说法。

冬至这天,在中国北方不论家境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的由来,是因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小寒后年味渐浓,人们开始忙着写春联、剪窗花,赶集买年画、彩灯、鞭炮、香火等,陆续为春节作准备。

大寒节气中,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栗子、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文化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是独属于中国人的印记。

作者:郭晶晶;摘自:《标准生活》2017年第11期,原题为“了不起的‘二十四节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