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眼睑的应用解剖

 余音整形 2018-03-23

      (一)眼睑的形态特点

      眼睑分上睑和下睑两部分,它是保护眼球的屏障,能使眼球免受外伤或强烈光线的刺激,也能帮助瞳孔调节照入视网膜的光线。上下睑于内外两端互相遇合,内侧遇合处称内眦,外侧遇合处称外眦。上下睑缘之间的空隙称睑裂。国人睑裂测量:睑裂长度即一眼内外眦间的距离,男性平均长度为28.30mm,女性平均长度为27.14mm,总平均长度为27.88mm。睑裂高度即当注视正前方时,上下睑缘中心点之间的距离,男性平均高度为7.66mm,女性平均高度为7. 42mm,总平均高度为7.54mm。

      上睑上界为眉,与额部分界,下界为上睑缘。下睑的上界为下睑缘,下界的边界不明确,它向下与面颊部皮肤组织相延续,通常以下眶缘的相应部位作为下睑下界。

      上睑有两条横行的沟纹,位于上睑缘上方的即上睑沟,也就是生活中所谓的双重睑。上睑沟不明显的称单眼皮。国人双重睑占77.8%,女性较男性多。一般两侧对称,但临床上确有一眼为双重睑,另眼为单眼皮的。双重睑的高度在自然状态下,少数人可高达7~8mm,低的仅1~2mm,一般以5~6mm为最多。上睑沟的形成与上睑提肌腱膜纤维止于该处的皮肤有关。当上睑提肌紧张时,即上睑举起、向上注视时特别显著。而闭眼时则仅为浅在的皮肤皱褶。眉部下方的横向浅沟,称额睑沟。下睑也有两条皮肤浅沟,鼻翼沟由内向外下行进。颧沟则相反,其走向为由外向内下。这两条皮肤沟纹的形成为下睑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与面颊部皮肤的致密组织交接所致,也作为眼睑疏松结缔组织和颊部致密组织的分界。一般情况下不明显,当老年人下睑出现睑袋时,由于眶脂肪突出,下睑鼓起就很容易识别。由于上睑有特殊的上睑提肌,所以它的活动范围较下睑大得多。当眼睁开并向前注视时,上睑遮盖角膜的上缘;闭眼时,上睑遮盖全部睑裂所暴露的部分,下睑只稍稍向上。

      内眦部为一圆钝角,略呈马蹄形,是由水平位的下睑缘和向内下方的上睑缘构成,它与眼球间隔以一空间,称泪湖。泪湖的鼻侧可见一大致呈半圆形肉样隆起,称泪阜。泪阜的颞侧有一肉红色半月形皱襞,称半月皱襞。在半月皱襞的睑缘部,上下各有一小突起,称为泪点,其中央有泪小管的开口。正常情况下泪小点与眼球表面紧贴,泪液由此进入泪道。泪点外侧的睑缘有睫毛,称为睑缘睫部;泪点内侧的睑缘无睫毛,也无睑板腺,称为睑缘泪部。少数人在10岁以后,此部也有软的睫毛。泪部睑缘呈圆形,无前后唇之分,其中藏有泪小管。外眦角为锐角,约30°~40°,睁大眼时可达60°,外眦角距外侧眶骨缘为5~7mm,距颧额缝约10mm。外眦部额侧有一短浅沟,为上睑缘向外延续所致。

      国人外眦间距,即两眼外眦间的距离,以外侧的上下睑缘遇合点为标点,男性平均宽度为90.27mm,女性平均宽度为86.72mm,总平均宽度为88.98mm。内眦间距,即两眼眦间的距离,以内侧的上下睑缘遇合点为标点。男性平均宽度为33.55mm,女性平均宽度为32.84mm,总平均宽度为33.29mm。睑裂的形状通常内侧部分宽,外侧部分窄。如以内外眦间作一联线,联线以上的部分内侧宽,联线以下的部分则外侧宽,所以睑裂的上下两部分是不对称的。当眼睑自然闭合时,睑裂大多呈水平位,占82.06%。向上倾斜者(内眦低于外眦)占13.23%。向下倾斜者(内眦高于外眦)占4.71%。内眦赘皮为遮盖内眦部垂直的半月状皮肤皱襞,常由上睑向下延续,皆为双侧性。儿童时期,鼻梁低平者尤为显著,后来可随鼻梁的发育而消失。睁眼时,上下睑缘与眼球表面的一些标志的关系随年龄增长而改变。上下睑缘之间的眼球暴露区,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处于眼球的下方。以上这些情况在临床上对兔眼、上睑下垂、眼球突出等的诊断均有帮助。

      上、下睑缘宽各约2毫米,有前后二唇。前唇圆,生有2~3排硬的睫毛。上睑睫毛较长,为8~12毫米,数目较多,为100~150根,向前上方弯曲,下睑睫毛较短,为6~8毫米,数目较少,为50~75根,向前下方弯曲,故当闭眼时上下睫毛并不交织。睫毛的颜色一般较头发深,也不因年老而变白(偶尔可见数根老年性白睫),但可由于某种疾病,如白化病,而成白色。一根发育完全的睫毛,自拔除至长到原来的长度约需十周左右时间。儿童的睫毛最长,也最弯曲。睫毛有遮尘、蔽光之功,对眼起保护作用。中国人睫毛的倾斜度为,男性上睑睫毛睁眼平视时为110~130°的占79.8%(自睫毛根部所作垂直线的上端为0°,下端为180°),闭眼时为140~160°的占83.5%;女性与男性大致相同。男性下睑睫毛睁眼平视时为100~120°,女性较男性平均小10°。了解正常睫毛倾斜度,在临床上对倒睫、重睑术、睑内翻、睑缘赘皮等病的诊断治疗颇为重要。睑缘后唇锐利,呈直角,正对眼球。后唇之前是睑板腺的小开口。在睑板腺开口和睫毛根部之间,沿睑缘有一条灰色细线,用刀顺灰线易将眼睑劈分为前后两部:前部是皮肤和眼轮匝肌,后部是睑板和结膜。临床上,睑缘灰线对许多眼睑手术非常重要。

      (二)眼睑的组织结构

      1.皮肤  为全身皮肤最薄部位之一,厚度约0.4~0.6mm,它薄而纤细,表皮角化少。皮肤纹理环绕睑裂,手术时,如顺皮肤纹理作切口,则切口张力小,闭合好,所需的缝针数也少,术后手术切口处皮肤疤痕细,色淡,不显。老人于外眦部可见爪样皱纹,也称鱼尾纹。眼睑皮肤富于伸展性,这与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弹性纤维和它下方的疏松结缔组织多少有关。眼睑皮肤切除1/5~1/4,如果四周皮下组织充分潜行分离,仍然可以顺利地缝合切口、封闭创面。老年人弹性纤维变性,眼睑皮肤因弹性减退而松弛,明显的病人甚至可以遮住瞳孔区,影响视物。眼睑血管十分丰富,因此生活力很强,抗感染能力也很强。在处理各种眼睑外伤时,要尽量保留皮肤,不要轻易地把皮肤切除或抛弃,缝回原位后多能存活。中年以上,尤其是女性,于上下睑内眦部皮肤上常发生黄色瘤,这可能和局部皮肤表面的基底层内含散在的单细胞性皮脂腺有关。皮肤表皮的基底细胞层下面有一层基底膜,如果上皮增生向下生长,穿破此膜,病理诊断中作为癌变的重要依据。

      2.皮下结缔组织层  该层皮下组织非常疏松,大多不含脂肪组织,它藉结缔组织索与下方的眼轮匝肌联系,但于内外眦部则与下方的内外眦韧带相连结。鉴于上述特点,眼睑皮肤能在眼轮匝肌表面自由滑动,便于眼睑轻巧灵活地活动。也正因为此层组织结构疏松,容易水肿,所以一些全身病所致的水肿,常常首先表现在眼睑。而在睑缘睫部附近,上睑沟以及内外眦皮肤和睑内外韧带粘连处都无此层。这一点对于施重睑术和内眦赘皮矫正术有很大意义。

      皮下组织浅部含有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肤附件和色素细胞、肥大细胞、浆细胞等,如皮下组织内含有大量色素细胞即痣细胞集结,称色素痣,为皮内痣,通常不恶变。若表皮和真皮交界处有团状痣细胞集结,为交界痣,有发生恶性变的可能。假如病人眼睑皮下组织内神经纤维大量增生,眼睑变得又厚、又松、又软,呈面团样手感,严重时眼睑松垂畸形,这就是临床上的神经纤维瘤。

      3.肌层  包括眼轮匝肌、上睑提肌和Mulller肌。

      (1)眼轮匝肌:它是一薄层环形肌肉纤维,环绕睑裂作同心圆排列,眼轮匝肌覆盖全部眼睑、部分额部和面部,上方达眉部,下方至鼻翼水平,颞侧至头侧方的前端,鼻侧不超过鼻骨基底部。

      眼轮匝肌可分为睑部和眶部两个组成部分。

      1)睑部位于眼睑部位,为不随意肌,睡眠时闭睑、瞬目等均属该部肌纤维的功能。睑部眼轮匝肌纤维起自内眦韧带和泪前嵴,及其前面的骨膜,呈弓形走向,止于外眦部韧带。睑部眼轮匝肌还可按部位不同分为睑板前、眶隔前和泪囊部三部分。①睑板前肌位于睑板前,浅头起自内眦部韧带,向外侧环形走行于睑板表面,止于睑外侧水平缝。深头起自于泪后嵴上2/3处,经泪囊后部达睑板前,它可使眼睑紧贴眼球表面。深头是Horner肌的一部分。Horner肌的部分肌纤维还环绕泪小管,它在保持泪道功能上起重要作用。②眶隔前肌位于睑板前肌外缘,浅头起于内眦部韧带,深头起自泪囊隔膜,由于深浅两头比较接近,肌纤维也互相交错混合,走行于睑板前肌外侧,止于睑外侧水平缝。睑板前部和眶隔前部之间的交界处(即重睑线)是肌肉最薄的部分,此点对于重睑的形成有重要意义。③泪囊部眼轮匝肌又名Horner肌,呈螺旋形走行于泪小管水平段的上皮组织中,但于垂直段则呈环形分布,故具括约肌作用,当其收缩时,可牵拉泪小点向内,使它浸于泪湖中。此外睑缘部的眼轮匝肌又名Rio1an肌,收缩时,可使眼睑贴靠眼球表面,并使眼睑腺体分泌物排出。

      2)眶部眼轮匝肌大致呈环形,为随意肌,肌纤维收缩眼睑紧闭。眶部眼轮匝肌纤维起自于内眦韧带,环绕睑裂后返回终止于内眦韧带。外眶部中部分纤维止于颞部和颊部的皮肤和额肌。

      眼轮匝肌由面神经分支支配,当面神经麻痹时,肌肉失去收缩作用,睑裂不能闭合,且下睑外翻,严重病例角膜失去保护,导致暴露性角膜炎。

      (2)上睑提肌:起自于眶尖部视神经上方的总腱环,向前走行于眶顶与上直肌之间,经睑板上缘,中央部纤维部分止于睑板下部和双重睑相应部位的皮肤组织。两侧的纤维呈肌腱分散附着于内眦韧带和外侧的颧结节。上睑提肌下面的部分肌腱筋膜与上直肌鞘膜互相融合,止于上穹窿部结膜。如手术、外伤或任何局部病变损伤或破坏了这个止点,临床上可以出现部分性上睑下垂。此外上睑提肌于眶缘内分散形成肌腱之前,肌肉表面的筋膜明显增厚,形成一横行走向的腱膜,内侧止于滑车和它后方的骨膜,外侧穿过泪腺,止于泪腺和外侧眶缘。该横行的纤维束与上睑提肌肌腔纤维紧密联接,因此对上睑提肌的功能起一定的节制作用,临床上称之为Whitnall韧带或横韧带,也称节制韧带。如作上睑提肌缩短前徒术时,未将两侧韧带剪断,必将影响手术效果。

      (3)Muller肌:上下睑各有一块,上睑的稍大,但都是很薄很短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上睑的Muller肌起自上睑提肌下面的肌纤维(横纹肌),向前下方走行,止于睑板上缘。上睑Muller肌与上睑提肌间仅有一较窄的间隙。作Muller肌切除时,分离和切除不彻底时,常常影响手术效果。下睑Mulller肌也称睑板张肌,起于下直肌和下斜肌交叉处的鞘膜,向前上方走行,达下穹窿结膜,部分纤维止于球结膜,部分纤维止于下睑睑板。生活中,当人们生气、恐怖等时,睑裂明显增大呈怒目而视状;甲亢时眼睑后退均与交感神经兴奋,Muller肌强力收缩有密切关系。

      4.肌下结缔组织层

      (1)深层致密结缔组织,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它联系眼轮匝肌和睑板、眶隔。该层内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眼睑作局部麻醉时,应将麻醉药注入该层内,不仅用量不多,且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眦韧带

      1)内眦韧带:实际上它是一束较宽的结缔组织条带,与上下睑板的鼻侧端连接,内眦韧带起于上颌骨额突。它分两部分,深部的稍薄,向泪囊窝后方行进,止于泪后嵴。浅部则止于泪前嵴,它是部分眼轮匝肌的起点。临床上行泪囊手术时,内眦韧带是寻找泪囊的显著标志。头面部撕裂伤时,大多合并内眦韧带撕裂,如手术时没有将断裂的内眦韧带重新对位缝合,必将导致远内眦畸形,内眦距离变宽、内眦角变钝、睑裂变缩并向外下方移位。 

      2)外眦韧带:较内眦韧带单薄,起自上颌骨颧结节,止于上下睑板的外端,前面与眼轮匝肌、眶隔融合,外眦部出现眼睑外侧水平线。后面与外直肌节制韧带相连,上缘与上睑提肌外侧角联系,下缘和Lockwood悬韧带连接。临床上外眦韧带撕裂,外眦角变钝、睑裂缩短。

      (3)眶隔:它是眼睑与眼眶间的隔障,是一层富有弹性的结缔组织膜,许多血管神经在此通过。眶隔周围与眶缘的骨膜相延续,上方与上睑提肌腱膜融合,内侧则附着于泪前嵴与内眦韧带的深部关系密切,外侧较浅与外眦韧带和眼轮匝肌相接。作鼻腔泪囊吻合术时,如不慎将眶隔损伤,眶脂肪由此脱出,从而影响手术操作。眶隔并不是一种固定而坚硬的组织,乃是参与眼睑所有运动的、可活动的薄膜。它由两层组成,其纤维为弧形,几乎互成直角交错。外侧的眶隔较内侧的厚而紧固,上方较下方厚而坚固。眶隔的微弱部是它深层脂肪脱出的部位。下睑眶隔所接触的眶脂肪趋于向三个部位脱出,上睑趋于向两个孔疝出。在眼球和眶缘之间,有眼外肌的扩展部和上、下两斜肌隔成的五个孔。通过这些孔,眶内的脂肪与眶隔接触(见图)。

      上孔:为“,”号形,位于眶顶和上睑提肌之间。头向内,与滑车和上斜肌返折腱相接;尾达泪腺。内上脂肪叶可通过此孔脱出,形成隔后脂肪团。

      内上孔:为垂直卵圆形,位于上斜肌返折腱和内直肌抑制韧带之间。内上脂肪叶可通过此孔脱出。

      内下孔:也呈卵圆形,位于内直肌抑制韧带、下斜肌始端及泪囊三者之间。

      下孔:呈三角形,位于下斜肌及其弓状扩展部及眶底三者之间。

      外下孔:很小,位于外直肌抑制韧带和下斜肌弓状扩展部之间。

      老年人眼睑皮肤与眼轮匝肌松弛,眶隔力量减弱,可以导致脂肪前突,即临床上的睑袋。

      5.睑板  由致密结缔组织和丰富的弹性纤维、垂直并排的睑板腺构成,因此睑板部作手术切口时,应垂直睑缘,也即切口尽量与睑板腺走行平行,否则必将破坏附近的大量睑板腺组织,上睑的睑板大,略呈半月形。下睑的睑板较小,呈长方形。睑板向前隆起,后面则呈凹面,与眼球的前表面弧度一致,长29mm,厚lmm。睑板颞侧距Whitnall眶外结节7mm,鼻侧距泪前嵴9mm。上睑板中央部男性宽8~10mm,占82.5%,最宽的可达11mm。女性宽6~8mm,占88. 5%。睑板周围与眶隔延续,后面衬以睑结膜,前面覆盖眼轮匝肌,上睑板上缘有上睑提肌纤维和Muller肌附着。下睑板下缘也有睑板张肌附着,内外两端则与内外眦韧带连接。

      睑板腺是一种皮脂腺,腺泡由皮脂腺上皮细胞组成,导管开口于睑缘灰线后,排列成一行。任何原因引起导管阻塞,睑板腺分泌物储留,脂肪酸分解,导致肉芽组织形成,临床上即睑板腺囊肿。

      6.睑结膜层

      7.睑缘眼睑的游离缘称睑缘,长约25~30mm,宽约2mm。睑缘前部为复层鳞状上皮,后部为复层柱状上皮,这个皮肤和粘膜的过渡区是肿瘤的好发部位。睫毛无立毛肌,毛囊附近有变态的皮脂腺Zeiss腺和变态的大汗腺Moll腺。这些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即睑腺炎。由于睑缘部位感觉神经末梢非常丰富,因此在该部位做手术切口时病人常觉得很疼痛(图 )。

      (三)眼睑的血管和淋巴

      1.眼睑的血管

      (1)动脉:眼睑动脉来自两个系统: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包括面动脉、颞浅动脉和眶下动脉。颈内动脉的眼动脉,包括鼻梁动脉、额动脉、眶上动脉和泪腺动脉。上述血管形成的血管网、营养眼睑浅层组织。深层组织则由上下动脉弓供应。鼻梁动脉分出睑内侧上下动脉,前者营养泪囊及其附近的组织,后者与眶下动脉小分支一起营养鼻泪管。泪腺动脉分出睑外侧动脉。睑内外侧动脉共同形成眼睑动脉弓。眼睑动脉弓中上弓较小,位于睑板上缘,眼轮匝肌和上睑提肌之间,下弓较大,分布在睑缘下方3mm处,位于睑板与眼轮匝肌之间。眼睑上下动脉弓各自发出许多小分支在眼睑前面与后面,形成眼睑前动脉丛,供应睑板和它前面的各层组织;眼睑后动脉丛,则营养睑结膜。

      (2)静脉:睑板前后也各有静脉丛,睑板上下也有两个静脉弓。鼻侧部分注入内眦静脉,颞侧回流于颈浅静脉和泪腺静脉。眼睑静脉按血流回流方向,也可分成两个系统,浅层部分位于睑板前,回流至面前静脉的最终汇入颈内静脉,回流至颈浅静脉的最终汇入颈外静脉。深层部分位于睑板后,回流入眼眶静脉的最终汇入海绵窦,回流入面深静脉的最终入翼丛后进入海绵窦。上述深浅两个系统在内眦静脉处相遇。因此在作任何泪囊部切口时应予注意,不要损伤该血管。

      眼睑的血供十分丰富,其临床意义很重要,由于血供好,所以眼睑组织生活力强,抗感染力强,各种损伤的恢复力也较好。因此临床上所行游离植皮术的皮片,若缝合整齐、压迫紧密(避免皮下淤血)、防止感染,则成功率很高。同理,若见严重的眼睑外伤,切勿轻易剪除,而宜尽量保存,仔细缝合,以待再生、恢复。泪囊部手术时,注意避免损伤内眦静脉,否则出血多,影响手术操作。面静脉与眼静脉间自由吻合,所以静脉血可以通过眼静脉向海绵窦返流,面部危险三角区内的任何化脓性感染,必须谨慎处理,未成熟前忌行切开,出脓时不得任意挤压,以防引起严重的菌血症、海绵窦血栓形成。

      2.眼睑的淋巴  眼睑淋巴也可以分成两个系统,浅层位于睑板前,引流皮肤和眼轮匝肌的淋巴,深层位于睑板后,引流睑板和睑结膜的淋巴。眼睑的淋巴、鼻侧部分汇入颈下淋巴结,颞侧浅层部分,上睑外侧3/4和下睑外侧部分汇入耳前的腮腺浅淋巴结。颞侧深层部分,上睑结膜和下睑外1/3汇入腮腺深淋巴结,这两组淋巴结最终汇入颈深淋巴结。临床意义在于炎症、肿瘤等时,必须认真检查相应处的淋巴结。在眼睑手术中,外侧重睑线的切口不宜低于4毫米,以免影响淋巴液的回流,减缓肿胀。

      (四)眼睑的神经

      眼睑的神经有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和交感神经三种:

      1.运动神经包括面神经的分支和动眼神经的分支。

      (1)面神经起源于第四脑室底部脑干内的面神经核,通过面神经管,经茎乳孔出颅,到达面部,在腮腺组织内分成多数终末枝,走行于面肌浅筋膜的深面,其中颞支在眶外上角越过颧弓,与眶上缘平行走行,支配上部眼轮匝肌。颧支沿颧突下缘行进,支配下部眼轮匝肌。内眼手术时,特别是白内障摘出术(包括囊内或囊外摘出术),手术要求暂时性眼轮匝肌麻痹,以避免反射性挤眼导致术中玻璃体脱出等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大多采用Van Lint法,即将麻醉药注入外侧眼轮匝肌下,麻痹经眼睑外侧眶缘所有分布至眼轮匝肌深面的面神经终末支,如果注射太浅,不仅麻醉药药量要求大,且麻醉效果不佳,眼睑明显肿胀,必将影响手术操作。也有人采用0’Brien法,把麻醉药注入面神经出茎乳孔走行于腮腺内的一段神经干处。这种方法应用得当,眼轮匝肌麻醉彻底,眼睑也不会组织肿胀,有利于手术操作。缺点为短期内下颌关节处疼痛,有时还伴有同侧上唇和面部某局限部位肌肉麻痹。

      (2)动眼神经:进入眼眶后,分为上下两支,上支中再分出细枝,支配上睑提肌。临床上单纯支配上睑提肌的动眼神经的小细分枝麻痹是十分罕见的。动眼神经麻痹不仅上睑下垂,还应伴有上直肌、内直肌、下直肌、下斜肌以及瞳孔括约肌的功能障碍。

      2.感觉神经  主要来自三叉神经第一支眼支和第二支即上颌支。上睑由眶上神经支配,下睑由眶下神经支配,内眦部上下睑由滑车上下神经支配,外眦部由泪腺神经支配。上述各种神经大多来自三叉神经眼支。仅眶下神经由三叉神经上颌支分出。它们的各种分支由眼睑深部,穿过眼轮匝肌,分布于眼睑皮肤,其回返支在睑板前形成神经丛,支配睑板和睑结膜,睑缘部感觉神经末梢十分丰富,分布于毛囊根部和睑板腺开口处。临床上作睑缘缝合时,病人大多感觉很疼痛,因此要注意把麻醉药注入正确部位(图4,5)。

      3.交感神经  眼睑交感神经纤维主要来自海绵窦的交感神经丛,随眼动脉的睑支主要布于眼睑血管和Muller肌。

      二、眼睑手术的麻醉选择

      眼睑手术主要涉及美容、整形、外伤、肿瘤、炎症和先天异常等,手术时间一般不长,除特殊情况(如儿童或复杂的眼睑成形手术)外,一般均可采用局部麻醉;必要时也可配合使用安定镇痛药。为了避免和减少术中出血,在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内可加入适量肾上腺素,一般可按1:100000~1:200000的比例给与。注射局部麻醉药物后需等待2~3分钟后再施行手术,以利药物吸收,更好地发挥作用。无论何种眼睑手术,最后都可能影响眼睑外形和外貌,因此从麻醉开始就应考虑美容因素,比如在施重睑术、上睑下垂修复和清创缝合等手术时,麻药均不宜注射过多,否则会局部肿胀、形态改变,不利于塑造美容效果和组织修复。此外,因为眼睑手术是在局部麻醉条件下进行,受术者处于清醒状态,所以医生在手术台上不要讲于手术无关地话题,也不能对手术中出现地差错大惊小怪,以免受术者担惊受怕,影响术后效果。

      眼睑手术的范围虽然比较局限,但手术操作较精细。因此,不论是局麻或全麻,都有一定的要求。而且,适当的麻醉管理对眼睑手术的成功也有一定帮助。

      麻醉前用药的目的是为了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使之在术中能安静、合作;避免恶心呕吐;抑制泪腺及呼吸道的腺体分泌。常用的有镇静、镇吐药(安定、巴比妥类),麻醉性镇痛药(杜冷丁、芬太尼等)和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安定有抗焦虑、镇静、遗忘和中枢性肌松作用;麻醉性镇痛易并发恶心、呕吐,一般只用于术前有剧痛的病人,或与有镇吐作用的异丙嗪、氯丙嗪配伍使用。东莨菪碱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比阿托品强,所以术前即有心动过缓的患者术前宜用阿托品。

      成年人的许多眼睑手术都可以在局部麻醉(局部浸润麻醉、表面麻醉)下完成,局部麻醉的优点是对机体的生理影响较小,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眼球可以自主活动,术后病人能自主不动和术后痛疼较轻。其缺点是注射可能引起出血、局麻药毒性反应和    术中病人不合作。

      复杂的眼外伤和成形手术以及小儿则宜选用全身麻醉。全身麻醉的优点是能保证安静的手术野,利于术者进行精细的操作。其缺点是诱导、插管和拔管时可能引起眼内压升高,术后恶心、呕吐较多,但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如适当增加术前药剂量,使用非去极化肌松剂,减少或避免气管内吸引,清除口咽部分泌物时操作轻柔,给予适宜的镇吐药等),就能避免或减轻这些缺点。

      (一)局部麻醉

      用于眼睑手术的局部麻醉包括表面麻醉、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麻醉。

      1.表面麻醉

      常用药: 1%地卡因,2%利多卡因,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

      方法: 擦去眼泪,拨开下睑,将药液滴入下穹窿内1~2滴,轻轻闭眼,如滴用表面麻醉药地卡因,滴药后用棉花压迫内眦部,以防流入鼻咽部吸收中毒。地卡因还可以引起角膜上皮干燥脱落。

      2.浸润麻醉

      常用药:1%~2%普鲁卡因,1%~2%利多卡因。为减少局麻药的吸收,避免毒性反应,可加入适量肾上腺素(1:50000~1:200000);为帮助局麻药扩散和更快更好地渗透入神经末梢,可加入透明质酸酶6u/m1。

      方法:(1)眼睑皮下浸润:将局部麻醉药注入眼睑肌下结缔组织层,该层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联系眼轮匝肌和睑板、眶隔,内有丰富的神经通过,局部麻醉时,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结膜下浸润:表面麻醉后,用有齿镊提起球结膜,避开血管,用皮内注射针头迅速刺入,将局麻药注入结膜下,压迫并轻柔局部1分钟。

      (3)泪囊部浸润麻醉:应于内毗韧带上下1cm处进针,先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浅表部,然后再刺入深部及泪囊周围。如作鼻腔泪囊吻合术,应同时作筛前神经阻滞麻醉。

      除浸润麻醉外,还可根据手术部位,选用阻滞麻醉。

      3.阻滞麻醉  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射于神经干、或其某分支部位,如果注射位置正确,注入少量的局麻药就可以达到该神经分布区的麻醉效果。避免术区注入大量局麻药,由于局部明显肿胀可以导致手术误差(图71)。

      (1)面神经阻滞:眼轮匝肌阻滞麻醉

      常用药:1%~2%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2%利多卡因与0.5%布比卡因混合液。

      l)Van Lint法:此方法阻滞了外眦区的三叉神经眼支的分配,使眼轮匝肌麻痹,眼睑不能自主活动。这是眼科常用的一种眼轮匝肌麻痹法。

      在眼眶侧缘和下缘切线的交点外1cm进针,作皮内浸润皮丘后,向内沿眶下缘进针,针尖稍指向下,边推药边进针,直达眶下缘内1/3处,退针时再缓缓注药,总量约2m1;再向上向内,沿眶上缘注药2m1,方法同前。

      深度为眼轮匝肌深部。注意勿将局麻药注入皮下,否则麻醉效果不好。也可于外眦颞侧1cm进针,经眼轮匝肌下,沿眶上缘至眼眶中线,然后退针至入针处,沿眶下缘至眶中线,上下各注入2.5ml(图7一2)。

      2)O’Brien法:此方法阻滞了面神经的颞面支,麻痹眼轮匝肌及眼睑,使眼睑不能自主活动,不能闭合,并可避免眼睑局部因注射麻醉剂而引起的组织肿胀,有利于手术野的充分暴露。缺点是在注射麻药后的头几天内,下颌关节处会感到酸痛,并且有时还会引起上唇和面部某处的肌肉麻痹。

      在耳屏前、颧骨踝状突后进针(令患者张口再闭口,即可触及踝状突),作皮内浸润皮丘后向踝状突进针,触及踝状突后注药2m1,退针时再缓缓注药1ml。注药后1~7分钟眼睑开大,患者不能闭眼(图73)。

      偶有颞面支变异,不经踝状突处绕过,则麻醉效果不好。有的患者术后有开口、闭口时注射点疼痛和下睑和面部麻痹,几日后能自行恢复。

      3)Atkinson法:此法的注射点在上二法之间,比Van Lint法靠外,比0’Brien法离颞面支根部远,不易阻断下颌神经支配面部和下睑的分支,术后张口时疼痛发生率低。此法临床上未被广泛应用。

      在自眼眶外缘向下颌骨作的垂线与颧弓下缘的交点后1cm处穿入,作皮内浸润皮丘后向耳屏方向进针,针应紧贴颧弓上前进,以免刺破血管,针刺至耳屏前即可注药2m1,退针时再注药lm1。注药后压迫并用力揉注射区数分钟,有利于药液弥散,麻醉效果好(图)4)。

      (2)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下神经阻滞:在鼻侧眶上缘与滑车间进针,稍向后上方,沿眶内壁进针深达2~2.5cm,注麻药2~3m1,退针至皮下再稍向下于滑车下进针2~2.5cm,注药2~3m1,即可满意的阻滞滑车上神经和滑车下神经。退针时应再紧贴骨膜注药0.5m1,使上睑、鼻根及额部的皮肤无痛(图7一7)。

      (3)眶下神经阻滞:眶下孔在眶下缘下1~1.5cm,距中线2.5cm,眶上裂的垂直线上。

      穿刺点有两种选择方法,其一是令患者向前直视,自瞳孔正中向下作一垂线,自鼻下缘作一水平线,在两线交点之下lcm、内0.5cm处穿刺,针尖向后外方指向眶下孔,针入眶下孔时患者有异感或施术者感到针尖触及骨质后滑入孔内,抽吸无血,注药1~2m1,退针时再缓缓注药1ml(图78);其二是令患者张口、闭口,触及颧骨中点的啄状切迹,在此处作皮内浸润后,向后、内进针,当针尖触及翼状突侧板时,将针退出约lmm,再沿翼状板向前推进即可刺入翼突上颌裂隙,在此处注药2~3m1,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