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简史

 庆萌堂 2018-03-23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发展史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衍史。兹简述其大概,以便系统地学习中医。

我国最早的医学稚形源于日常饮食和劳作。西周以前,医巫不分、人畜一般。西周末期,随着诸子百家哲学思潮兴起,逐渐将人畜区分、巫医剥离,进入医易相通时期。《神农本草经》为人们将验于人畜的医疗实践口传笔录而形成的药学著作,假借神农之名,完整书卷见于两汉交接时代。《伊尹汤液经》由最初的饮食调味之单味到多味复合形成,假借伊尹之名的日常疗养专著,并在此两经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内服汤药为主的齐派医学。同时,人们将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包括天象、物候等)和外治诸法以及心得体会记录下来,形成以《黄帝内经》为载体的秦派医学。稍后的《难经》为《内经》的翼说,相传为该时代的名医秦越人(扁鹊)所作。秦汉时代的著名医家有仓公淳于意,他首破医学“秘不外传"之戒,广收门徒,且著有诊籍25例,开医案记载之首例。

古人对医学秘而不宣,秦、齐两大派各有所秘同时又各示玄奇,互窃互学,故终归不同类。
齐派传于东汉张仲景,在《汤液经》《本草经》基础上结合自身医疗实践,将二经合二为一,著成《论广汤液》,首列六经辨证,开医学理法方药之先河。秦派传于曹魏华佗,华佗著《中藏经》,创外科麻醉剂麻沸散及保健操五禽戏,集诊治养生之大成。同时代的三大名医:张仲景、华佗、董奉。及而西晋初之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后世“针灸之祖"(皇甫距仲圣年代不远,故皇甫有"仲景论广"之言可据)。
西晋王叔和将战乱中散佚的《论广汤液》结合自身的医疗实践分三次编纂成《仲景全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时,著《脉经》,首开脉学专著(注意:凡称"经"者,为典,由长期实践形成,是不可更改的。仲景之论广,王叔和之称全书,未敢逾越)。东晋葛洪著《肘后方》。梁陶弘景著《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辅行诀》。
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隋唐名医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编著《外台秘要》。
自汉末至宋初,齐派内服者只收集方剂、药论,与医理少有涉及;秦派外治者遵经守制,与齐派内服虽有少量交叉互鉴,但从医理到药论都未有重大革新。
北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首依金匮肾气丸制为六味地黄丸,开经方改制之例,为时方雏形。南宋许叔微著《普济本事方》,乃研究《伤寒论》之大家;宋慈著《洗冤集录》,为法医学鼻祖;陈自明著《妇人大全良方》、《外科精要》。

金之刘完素著《素问玄机原病式》,倡“六气皆能化火"学说,力主寒凉,为河间流派创始人,与朱肱《活人书》大开言辩,至此,时方兴起。金之张元素著《洁古珍珠囊》,在刘河间的理论基础上,首倡脏腑辨证,为易水流派创始人。金之张子和著《儒门事亲》,力主攻邪。金之李东垣著《脾胃论》,力主补土。元之朱丹溪著《丹溪心法》,倡“阳常有余,真阴不足",力主滋阴。

进入明代,汪机为新安医学创始人,著《石山医案》。薛已擅外科,著《口齿类要》。李时珍著《本草纲目》。龚廷贤著《寿世保元》。孙一奎著《赤水玄珠》。王肯堂著《证治准绳》。缪希雍兼修各家之长,著《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武之望著《济阴纲目》。张介宾著《景岳全书》,首提八纲辨证,倡“阳非有余,真阴不足",力主温补。张遂辰。明末赵献可著《医贯》。李中梓著《医宗必读》。吴又可著《温疫论》,奠基传染病学等。

清初,傅山《傅青主女科》,三大家之喻昌《寓意草》、张璐《张氏医通》、吴谦《医宗金鉴》,尤怡《伤寒贯珠集》。柯琴“六经钤百病”。张隐庵。薛雪著《湿热条辨》,首倡三焦辨证,为温病四大家之一。叶天士著《温热论》,首倡卫气营血辨证,为温病四大家之首。叶薛不和。程仲龄著《医学心悟》,首倡汗吐下温清补消导八法。徐灵胎《医学源流论》。黄元御著《四圣心源》。赵学敏著《本草纲目拾遗》。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王清任《医林改错》。吴鞠通著《温病条辨》,补充和完善三焦辨证,为温病四大家之一。王泰林《王旭高医案》,治肝高手。王孟英著《温热经纬》,为温病四大家之一。郑钦安著《医法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为火神派创始人。唐容川著《血证论》,为中西汇通派创始人。

近现代有曹颖甫、张锡纯、丁甘仁,冉雪峰,京城四大名医之孔伯华、肖龙友、汪逢春、施今墨,恽铁樵,祝味菊,王志远,及胡希恕、蒲辅周、秦伯未、章次公、陈慎吾、谢海洲、刘渡舟等。国医大师已评选三届计90位矣。

中华医史,渊源流长,名医辈出,高手如云。今《中医药法》实行,中医药必将重显芳华,再创辉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