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 孔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玉器发展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的玉器最显著的艺术特征便是其纹饰的复杂与神秘。 比如谷纹、涡纹、云纹、雷纹和勾连纹等几何形纹饰。直至西汉早期仍延续战国玉器器形和纹饰的风格。 谷纹 谷纹龙形玉佩 战国中期 谷纹是战国至汉代常见纹饰,形似谷粒,饱满凸出,抚之有扎手感。由于谷纹制作难度较大,所以它装饰的玉器往往比较精致,观赏价值很高。 制作时先以管钻钻出圆形外形,再打蒲格,再以小铊具修成谷粒形象。南越王墓曾出一未完成的玉璧,上面还保留了这种纹饰的制作工艺。 所见谷纹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以阴线勾勒谷粒轮廓,一种铊成谷粒旋涡状,无阴线装饰,后一种谷粒自然饱满,制作难度更大,立体感更强。常见于玉璧、璜、管、玉龙佩上等。 蝌蚪纹 是由谷粒纹派生出来的一种纹饰,就是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道弧线,形似蝌蚪的尾巴,所以称“蝌蚪纹”。所琢刻的“尾巴”,方向并不固定,似乎是玉工随意雕刻出来的,但装饰效果较好,它常饰于玉龙上,增强了龙的动感。 涡纹 涡纹玉璧 战国早期 是以阴刻手法雕刻出的水漩涡形纹饰,形似“蝌蚪纹”。 这种纹饰最早见于西周时期,但数量很少。春秋时期,涡纹的尾端拖得较长,形似弯钩;战国时期,涡纹成为千篇一律的漩涡状。 由于涡纹雕刻简单,又能达到谷纹美观的效果,所以它在战国时被大量采用。 云纹 状如云头形,以阴刻或浅浮雕方法雕出,每组云纹是由两个单体相对的谷纹或涡纹尾部相连构成。这种纹饰既有玉工有意刻成的,也有随意刻成的。前者往往排列整齐,后者则常与谷纹、涡纹相杂,显得富丽美观。 卷云纹鸟首玉佩 战国早期 云纹是春秋战国时期常见的一种纹饰,由它派生出的有一种变体云纹,纹道长而细,富有飘逸感。 云雷纹 是一种线条方折的纹饰,以阴刻手法制成。单体雷纹呈S纹,在装饰上,每三个雷纹构成一组图案,构图对称,纹饰显得较细密。 这种纹饰是春秋早期特有的一种纹饰,具有断代的意义。它显然是受当时青铜器上所盛行的云雷纹的影响而出现的,但装饰在玉器上则显得较呆板,缺乏生气,到春秋晚期和战国时它便演变成了最富变化的勾连纹。 勾连纹 ![]() 源于雷纹和云纹,以阴刻手法制成,由单体雷纹或云纹相互勾连而成,不过雷纹的线条已由方折变成圆弧。 最早的勾连纹玉器见于春秋中晚期,勾连纹线条为双勾线,婉转流畅,时代特征明显。战国时期的勾连纹看上去似乎集中了雷纹、云纹和涡纹的特点,显得整齐平稳。除了这两种最基本的构图外,派生出的图案也很多,颇具特色的是勾连云纹。 勾连云纹 ![]() 勾连云纹是将几组云纹对称地勾连在一起,到战国晚期和西汉早期,有的器物上则出现通体十分规整和细密的勾连云纹,非常华丽。 ![]() ![]() 蟠虺(hui)纹是由婉转流畅双勾阴线组成一组组侧面龙首纹,龙眼为单阴线圆圈。纹饰细密而规整,生动美观。流行于春秋时期。常装饰于玉璧、玉环上。 ![]() 蟠虺纹玉璜 春秋早期 卧蚕纹 ![]() 春秋、战国装饰纹样,由谷纹派生出的一种纹饰,以剔地浅浮雕的方法,在谷粒边缘上琢出一条弧线,形似卧蚕,故城“卧蚕纹”。 卧蚕纹的谷粒和弧线大小比例匀称,一般分布在云纹和蟠虺纹之间,似为玉工随意所为,但是装饰效果很好。卧蚕纹流行于春秋晚期的玉器上,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蒲纹 ![]() 战国、汉代常见纹饰,为仿古人所铺席子纹饰而来。以细铊碾制三组平行的交叉线,将纹饰分成一个个小六边形,使中心自然拱起成六边形,顶部平,一般不甚突出器表。六边形与六边形间有近似等腰的三角形。常见于玉璧、玉环等器物上。 兽面纹 ![]() 乳钉纹 ![]() 汉代常见纹饰,形似乳钉,排列整齐,无阴线勾勒轮廓,亦无旋涡,制作工艺亦为先管钻出圆形,再减地凸起,以铊具修饰而成。常见于玉璧上。 小黑板 为何春秋战汉时期多几何形纹饰
(本文选编自《中国古玉器图典》古方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