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画像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话说子贡尤其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人称“儒商始祖”是也。 子贡不仅善于经商理财,且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所谓'端木遗风'就是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这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也对其评价颇高。司马迁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对子贡所费笔墨最多。 我们循着司马迁的思路,再细细阅读《论语》等书,便可看出子贡这个人物非同寻常。
《史记·货殖列传》中这样写道:'七十子之徒赐(子贡)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执而益彰乎?' 孔子得'执'子贡而'益彰'实是不刊之论。试想子贡当年'常相鲁、卫',出使列国,各国待之以上宾,其地位显赫一时,而且他又有一副伶牙俐齿;每到一处在完成使命之后,每每要附带宣讲其老师的一套理论和主张,这在客观上就推销了孔子。 孔子的儒学成为显学,孔子的名声布满天下,实与得'执'子贡这位高足弟子有关。司马迁对此看得很准。 《论语·公治长》记孔子问子贡:'汝与回也孰愈(谁更强些)?'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子贡对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贡提这样的问题。 子贡相当有涵养,他说:'赐也何敢望回? 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其实到底子贡与颜回哪个强,世人有目共睹。 子贡与颜回比,就政事言,颜回要交白卷。 就生存能力言,颜回连生计也几乎维持不下去,《论语》说他'屡空',看来断炊的事情亦经常发生,而子贡却是'家累千金'。 论彰扬其师之美名,颜回更没有子贡那样的巨大能量。 至于孔子遇危难、遭险恶时,子贡总能挺身而出,显其大智大勇。《史记·孔子世家》曾载孔子困陈、蔡,绝粮,情形十分危急,而当时孔子门徒个个面面相觑,不知所措,是'子贡使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子贡赎人”这个故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翻译一下哈: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 有一次,子贡在别国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下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子贡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 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哪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 其实子贡并不是因为想彰显自己有多么崇高的境界而拒绝赏金,只是对于家境优渥的他而言,钱财似乎并不是那么吸引人。也许当时,他只是考虑了老师的远名而不愿意去领赏。 他的错误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如果鲁国君主将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 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 但是从现代的观点看,子贡的做法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是有些超乎时代了:帮助国人而不求回报原本是好事,但是那个时代,显得非常另类有木有? 为子贡献上我珍贵的掌声!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责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