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加群”就能加入家长信赖的升学群 近日传的沸沸扬扬的中考改革方案终于在昨日浮出水面,市教委昨日公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在现行的招生政策稳定了十多年之后,上海中考又向前演进了一步。 据说市教委专门面向广大自媒体召开一次内部通气会,以防现在发达的网络环境过度解读此次调整。事实证明这确是必要的,你看,傍晚的时候刚刚官宣,某家自媒体马上发文 - 《上海中考发生惊天变化...》。我心里骂了一句,现在的自媒体真的只需要一个标题了! 本不想做此次“解读”,很多同行、老师朋友、机构朋友们一再邀请,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交差,一方面也希望家长们不要陷入焦虑,给家长们说些自己的看法。 此次上海中考改革,内核不变。 这个标题显得有些官方,换句话说,此次改革,不变的上海中考政策坚持的大方向。怎么讲? 就全国来讲,现行上海中考政策优越性和领先型是不言而喻的。全国推行的“两考并一考(毕业考和升学考合二为一)”早就在上海中考中实行;部分地区(如北京)试行的(优质校名额分配法)也早在08/09年就在上海中考中实施,期间还进行了不断的优化(四校取消名额分配、名额分配比例从18%调整至15%)。 而多元化的招生录取办法正是上海中考的最大特色,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家长抱怨“上海中考怎么这么复杂”的原因之一。从教委制定整体政策方针的初衷来说,自主招生(自荐)来适应高中学校特色多样性发展;推优/零志愿用来均衡区县之间优质校的资源差异;名额分配办法用来均衡区县内初中学校的差异。 无论执行的结果如何,家长们其实勿用在一个新政发布的时候、在看到某自媒体用一个漂亮的标题党的时候,脑门一热开始吐槽 :这帮官老爷又来折腾我等P民。大家要相信:每一个政策都会被人诟病,但希望大家能看到每一条政策细则里隐藏的出发点和含义。 (识别二维码免费参加) 我在第一段文字中,用“演进”来形容此次调整。内核不变,稳重有进。 我们也看看发生了哪些变化?我尽量让大家能够迅速看明白。 变化点1:初中阶段考察分“计分科目”与“非计分科目”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设置语文、数学、外语、道德与法治(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科学、社会、艺术(包括音乐和美术,下同)和劳动技术15门科目。 其中: 计分项目为: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思想品德、历史、体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思想品德和历史。同时,这8门科目在以分数呈现的同时,还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第。 其他科目为非计分科目,其考试成绩仅以等第呈现,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第 变化点2:计分项目由原先的630分调整至750分 不仅是因为增加了思想品德、历史两门科目。理化试验也由现行的等第考试科目正式进入计分科目。如图: 色块区域为新增计分科目;标红文字为计分变化点。 需要说明的是:
重要变化点3:招生方法进行整合。 招生方法的变化点主要体现在“市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上,非市重点学校(除去4所特色学校外)采取100%平行志愿(区内招生)的方法。 我们重点来比对一下市重点学校在调整前后招生方式和比例的变化: 改革后的上海中考招生方法 现行上海中考办法
这是本次改革的重要变化点!!!也可能是目前小学阶段入学初中的重要影响点。
不熟悉招生方法家长可能表示有些难懂,从我的理解来看:
这意味着放眼到全区、甚至全市范围的择优招生空间降低不少,大部分的空间被释放至分配到区内各初中学校。无论是你民办、公办,无论你办学质量好坏,大家地位同等,共同分配这45.5%的优质校招生计划。 从整体来看,最大的变化点并不在于中考总分增加值750分,这一点上我觉得影响并不大;比较大的变化点还是在于,【名额分配到校的比例大幅度上升】,这会对往后的小升初招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个人觉得,这应当算是正向的影响。 本次政策调整分为两步走,从执行的时间点上:
家长们存在的一些疑问,大体如下,我也谈谈自己的浅陋的看法: 本次政策的调整,影响最大的会是部分公办学校,而非民办。 从名额分配到校的比例大幅上升、市区县招生空间降低这个层面看,本次政策调整确实感觉是在“有意”为小升初民办择校热降温。提升学校、学生本身的硬实力是新政的导向之一吧。 现行的招生方法中,不少高中学校的推优名额会大量消耗在所谓“嫡系”的公办初中上。而自荐比例的下调、推优和零志愿(名额分配到区)比例的下调,对部分公办可能会是比较大的打击。 会影响民办和公办的格局吗?民办学校会受到很大影响吗(公办学校会得利吗?) 抛开最终的结果不谈,我并不认为一所学校会由于政策的改革和变化产生质的变化。很多民办校的取得优异的成绩不仅和生源相关,也和学校老师的辛苦付出成正相关。相信即使政策发生变化,民办(优质校)的热度依然不减,因为那代表着优秀的学习环境、优良师资配备和优良的传统底蕴。 当然,对于小升初的整体招生格局来看,偏弱的民办校可能会在招生上受到多一些的影响。或许很多民办将会放弃选择生源,转成公办或许也是办法之一。 对于现有的5年级学生,家长们应该有什么样的个规划。 今天有个老师和我闲聊,无论政策怎么变,都应该“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晚上我细细看整体变化,我只想说,一颗红心,一个准备。提高学生本身的硬实力始终是内核。 且不论新政,只从目前的优质高中自主招生来看,越来越多的考察考生的综合素养能力。这也要求我们的小朋友们,学好课内只是其一,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一技之长。 写到最后回头看,感觉有点“主旋律”。从政策本身来说,从家长们培养孩子的方向来看,确实应该“主旋律”。 变化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内核”,不变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焦虑的家长们想想,娃们自身牛,无论高中从市里招、区里招、校内招,招的还是那波人。 还有个稍显负面的猜测 - 学区房这个价格是下不来了。。。 老师简介 ![]() 柏杰老师 |
|
来自: 萍果7njieb1q7b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