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中考已经告一段落,这也意味着上海中考630分总分模式宣告结束。2021届上海中考总分将提高至750分,招生录取政策不变;而从2022届中考开始,将实行“计分科目”+“招生录取政策”的全面改革。  对大多数初中生家长来说,新中考改革政策尚未落地实施,不容易理解,摸不清头绪,不免感到焦虑。但不管中考政策如何变化,家长和考生们的最根本目标都不会变——那就是考上一个好高中。那么,在新中考政策下,如何让孩子考上好高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市重点高中? 根据这个核心目标,家长们需要从新中考改革中了解的无非是这样几点: 1、中考考试科目、分值、形式有什么具体变化? 2、高中的录取方式、录取比例有哪些变化? 3、初中就读的学校对于进入市重点高中有没有影响?

首先是考试计分科目和分值的变化: - 总分由630分变为750分,计分科目新增了“道德与法治”和“历史”两科,各占60分;
- 英语和理化总分不变的基础上,将原先只需要考试合格的“听说测试”和“物理化学实验操作”模块纳入中考计分,并在理化综合测试中新增了“跨学科案例分析题”(主要涉及地理、生命科学学科);
- 体育分值不变,但在选考科目中新增了4分钟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武术。
总的来说:在新中考改革中,语数外物化史政地生体这10科全都变成了考试科目,只是所占的分值有多有少,考察的方式和难易程度有所不同而已。在新中考改革之前,史政地生四科一直未纳入中考,只是无关紧要的副科,学校、家长、考生都不够重视,而随着上海“3+3”高考改革的实行,史政地生被拉到了和物化同等的地位,由于初中阶段对这些科目的不重视,导致很多学生进入高中后,史政地生学科基础不牢,学起来很费力,在高考中很吃亏。所以从长远来说,新中考改革均衡10科共同发展,更多的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将来更好地适应上海的高考模式,实现中高考接轨。虽然新中考中加入史政生地四科,但基本都是开卷考加日常考核的考核方式,不会拉开太大的差距,中考的强势科目仍旧是语数外物化,牢牢抓住这些主科才是硬道理。2022届中考开始实行的高中招生录取改革主要针对的是市重点高中和市特色普高,对区重点、普高和民办高中来说并无影响。主要的两个变化就是,一招生办法由五种变为三种,二调整了名额分配的录取方式及比例。五种:提前招生(推优、自荐)、统一招生(零志愿、名额分配、1-15平行志愿)新中考改革后招生录取方式及比例(2022届中考及以后适用)三种: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类似于1-15平行志愿)

- 自主招生录取比例被缩减到了15%,这将是全市最优秀一批学生的PK地;
- 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比例达到了50%-65% ,也是这次招生录取改革变化最大的地方;可以让一些普通初中的学生(但实际上还是要在所在初中出类拔萃)有更多进市重点高中的机会;
- 统一招生录取比例变化不大,完全凭中考成绩来,竞争也会更激烈;
对于2021届准初三生(仍然实行旧录取政策),以及2024届即将读预初的同学(公民同招)来说,初中就读学校对于进入市重点并没有太大影响。而对于2022-2023届的中考生(准初一、初二学生)来说,如果想要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途径进入市重点,就需要明确自己的初中就读学校是否是“不选择生源的学校”。 所谓“不选择生源的学校”,就是凡采用对口入学(主要指户籍对口和学校对口),摇号入学,不挑选学生的学校。并且要求分配到的学生需要在籍在读3年及以上。也就是指的是绝大多数公办学校的意思。因为众所周知公办学校是对口入学,不选择生源的,而民办学校是采用面谈等方式来挑选生源的。因此市重点高中名额分配中70%的名额,也就是总招生计划数的35%-45.5%,是直接下达到不择生源的公办初中进行校内竞争;而剩下的15%-19.5%,则分配到区,民办初中的学生要与区内所有初中学生一起竞争。以格致中学为例,假设格致2022年计划招生100人,通过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的人招生比例为65%,也就是65个招生名额。在65个名额里,有70%也就是52个名额将分配到不选择生源的学校中去(主要是指公办初中),其余的13的个名额将分配到各区(所有初中包含民办初中一起竞争)。 这样一来,和从前相比,民办初中学生的竞争压力势必会有所上升。 最后,不管政策如何变化,家长和考生的目标还是不变的,就是考取一所好高中,那针对这个目标,最重要的还是:选择好升学方向和目标,提高孩子的学科成绩及综合素质,这样在才能再中考之战中脱颖而出。文中提到各类中考名词及相关政策,之后小招会一一帮大家梳理解答,近期持续更新,大家记得关注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