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祐孟皇后:大起大落的人生,两宋悲观的见证

 昵称53634572 2018-03-24

元祐皇后孟氏,本北宋第七代皇帝宋哲宗之皇后。《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72中有《立孟元孙女为皇后诏》曰:

哲宗元祐七年……二月乙卯,太皇太后始宣谕云:“近选得九家十女,惟孟家女最可,但长三岁,然颜殊未及。”及是月甲寅,太皇太后又宣谕:“孟家女入内能执妇礼,可降制立为皇后。”(四月初二)手书曰:“吾近以皇帝年长,中宫未建,尽选诸臣之家,参求贤德。故马军都虞侯、赠太尉孟元孙女,阀阅之后,以礼自持,天姿端靖,雅合法相,宜立为皇后。付学士院降制施行,其他典礼并依已降指挥。”

神宗去世时,哲宗年方十岁,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史载哲宗并不喜欢由祖母替他物色的良家女孟皇后。当然,其中也有政治上的原因,因为高太后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最大的“既得利益集团”代表,是保守党人的“总后台老板”,恰恰意气风发的哲宗对改革变法采取了坚定支持的态度。为了实现其建设强盛大宋的政治抱负,他于十八岁亲政后开始大力贬斥所谓的“元祐党人”,同时也将孟皇后视作保守一党而打入冷宫。

史载高太后去世后,哲宗专宠刘美人。而觊觎皇后位置的刘美人又不惜一切手段谋害孟皇后。1096年,二十岁的孟皇后以“旁惑邪言,阴挟媚道”为由被废,出居瑶华宫,成为一名女道士。

孟皇后的女道士生涯刚过了四年,哲宗暴亡,端王赵佶继位,是为徽宗。旧党在向太后支持下重新抬头,孟氏时来运转,遂被复位,因其封后于元祐年间,故被称为元祐皇后。不料,次年向太后病逝,其后又发生元祐党人事件,徽宗重新任用新党蔡京等人,贬谪旧党,孟氏再受牵连,二度被废,重回瑶华宫,加赐“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之号。这一次,幽居岁月长达二十余年。

1127年正月,金兵攻下了北宋首都,北宋亡。宋徽宗、宋钦宗及皇室成员尽被掳而北去,孟氏因不在皇室名册中,又因瑶华宫起火避居民家中,始免被俘北上的命运。

金军撤退后,开封城留下了以张邦昌为首的傀儡政府。张邦昌自忖没有号召力,就招来五十一岁的孟氏撑腰,册其为“宋太后”。也许当初高太后的眼光没错,此时,孟太后不但没有对给她带来灾难的宋皇室反目相向,而是竭力寻找宋室遗孤,以期光复。当她知道宋徽宗第九子赵构未被北掳时,立即秘密去信劝说其称帝。

有了孟太后的诏书,二十一岁的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是为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

1128年冬,孟太后驾抵杭州。

时北方宋金之战还在继续,临安城里也不安耽,时值高宗建炎南渡关键时刻,因不满赵构信用奸佞的两位将领发动“苗刘兵变”,叛军企图拥立赵构的三岁皇太子赵旉为帝,并请孟太后垂帘听政。

朝廷与叛军双方谈判不成,千钧一发之际,孟太后由四位老太监陪同,亲往叛军营前,她一面曲意抚慰叛军,答应让宋高宗退位,一面悄悄召见名将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密令她前往嘉兴去找韩将军火速勤王。不久,韩世忠、张俊等将领水陆并进,一举平定叛乱。叛乱平息,高宗复位,孟太后又立即撤帘。

南宋政权逐渐稳定后,宋高宗立即派人到赣州去接回孟太后,史传高宗对她十分孝敬,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1131年,五十五岁的孟太后去世,葬于绍兴上皇村。

纵览宋史,孟太后的“历史分量”可谓无足轻重。但孟太后一生,却经历了大宋由盛转衰,由衰到亡;再到南渡复国,仓皇逃海,局势渐稳等重要阶段。可以说,她不但是大宋王朝最重要一段历史的见证者、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北宋皇权政治生态的受害者和幸运者。她的一生,在中华民族一段最重要的历史过程中具有最真实的参考价值和符号意义:一方面,她以一个被大宋数度抛弃的弱女子,在大宋危亡的关键时刻,没有落井下石,反而力挽狂澜,反映了中华文明一个优秀女性的坚强、责任和担当;另一方面,正因为孟太后在大宋的政治波澜中几度沉浮,所以她在北宋覆亡、外敌当前的紧要关头,能够主动联系宋廷遗孤,以期光复,最后诏定赵构;她在苗刘之变的内乱之下,能够泰然处之,底定乾坤。而孟太后作为一个女流之辈的敢作敢为,和那个饱食终日、胆小如鼠的贵族皇帝赵构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比照。而尤其令人称绝的是,在苗刘之变的危急关头,真正救赵构出水火的却是两个女人,其中,一个是被朝廷数度抛弃的孟太后,一个则是曾被作为官妓的梁红玉。从这一点看,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杨门女将”之所以被杜撰于有宋一朝,看来既不是空穴来风,亦可能是对以赵构为首的南朝皇帝们的无能加以有意的讥讽,君以为然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