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中医辨证论治

 温庶之州 2018-03-24
关键词:皮肤病;皮肤瘙痒;辨证论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6/view-5170939.htm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6.044
  中图分类号:R27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6-0093-02
  皮肤病症状一般分为主观感觉和客观表现两种。其中瘙痒在主观感觉症状里最为多见,既可作为一个症状出现,如湿疹、牛皮癣、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表现的皮肤瘙痒,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出现,如瘙痒症。因此,皮肤瘙痒的发生机理和中医的辨证论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1 皮肤瘙痒机理和病因
  正常皮肤内的感觉神经末梢分为3种,即游离神经末梢、毛囊周围末梢神经网和特殊形状的囊状感受器。皮肤瘙痒(痒觉)的最强部位在表皮与真皮连接处,表皮中部的某些痒点亦可发生皮肤瘙痒。组胺、血小板激活因子、胰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等都是引起剧烈瘙痒的主要介质,存在于角质形成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皮肤细胞中。不同的痒觉感受器与来源不同的配体特异结合后,传递冲动导致皮肤瘙痒,但详细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皮肤瘙痒的致病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尿毒症;阻塞性肝胆疾病的胆汁性肝硬化、慢性胰腺炎伴胆管阻塞等引起的胆汁淤积;某些血液病,如肥大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恶性肿瘤;内分泌疾病中的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脑梗死、脑动脉硬化、脑肿瘤;感染性疾病中的艾滋病、蛔虫病、旋毛虫病;自身免疫病中的干燥综合征、皮肌炎等。外因包括:季节、气温、湿度、地域的变化;有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使用强碱性的洗涤用品,穿化纤或伪劣染色的衣物;某些昆虫或微生物,如蚊虫叮咬、疥虫、阴虱、真菌;小儿尿布及粪便残留物的刺激等。此外,皮肤的健康与否、年龄大小、饮食的偏嗜、睡眠的好坏、大便干燥,以及精神紧张、激动、抑郁、焦虑等均能诱发或加重皮肤瘙痒。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委项目(Z121107001012104)
  中医学在皮肤瘙痒的病因病机方面也有相关认识,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认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外科大成・诸痒》强调“风盛则痒”等。
  2 辨证论治
  2.1 实证
  2.1.1 风痒 发病急,变化快,游走性强,痒无定处,时作时休,多见于荨麻疹、瘙痒症等皮肤病,伴有恶风,微发热,头疼咽痒等症,苔薄白,脉浮缓,乃外感风邪所致,治宜疏风解表,方用防风通圣散加减。风痒有风寒和风热的区别。风寒证多由外感风寒引起或加重,得暖则减轻,皮疹颜色淡或白,口不渴,舌质稍淡,苔薄白,脉浮缓,乃风寒束表,治宜疏风散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风热证见瘙痒难忍,由外感风热引起或加重,得冷则缓,皮疹色红,微热恶风,心烦口渴,舌质红,脉浮数,证属风热外袭,治宜疏风清热,可用荆防方加减。
  2.1.2 湿痒和热痒 两者为临床上最常见的皮肤瘙痒类型,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多发生于湿疹、银屑病、药疹、神经性皮炎、过敏性皮炎、血管炎等皮肤病,以及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胆结石等疾病。湿痒持续时间长,缠绵不愈,浸淫四窜,可伴有水疱、糜烂、渗出,皮疹色淡,头重如裹,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滑。证属湿浊内阻,治宜祛湿止痒,方用除湿胃苓汤加减。热痒可见瘙痒难耐、剧烈,伴有皮疹的潮红、灼热,甚至肿痛,大便干,小便黄,口渴喜冷饮,心烦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证属热入营血,治宜清热凉血,方用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丸加减。湿热痒表现为瘙痒时间长,搔抓不止,伴有糜烂�红,头困重,小便黄,口有异味,舌苔白厚腻,脉滑数。证属湿热壅滞,治宜清热燥湿,方用清热除湿汤加减。在辨治过程中要注意,湿痒和热痒能互相转化,如湿痒日久化为湿热痒或热痒,热痒经过治疗转为湿热痒或湿痒。临证还应
  结合三焦辨证进行分析,若上焦湿热,可选三仁汤和藿朴夏苓汤加减;中焦湿热,可选连朴饮加减;下焦湿热,可选萆�渗湿汤加减。另外,根据脏腑辨证,属肝胆湿热证者,选龙胆泻肝汤加减;属湿热蕴脾证者,可选甘露消毒丹加减。
  2.1.3 虫痒 皮肤瘙痒有匡,痒若虫行,夜间或遇热加重,多见于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蚊叮咬、蜂蜇伤、虱病等。常因动物分泌物的刺激,出现皮肤红肿热痛和瘙痒的症状,辨证要把外感毒邪放在首位,治宜清热解毒,方选五味消毒饮加减。其次,根据伴随的不同临床表现,灵活治疗。若湿重,宜祛湿止痒,方选除湿胃苓汤加减;若湿热并重,宜清热燥湿,方选清热除湿汤加减;若热重,宜清热凉血,可选犀角地黄丸加减。
  2.2 虚证
  2.2.1 气血两虚 遍身皮肤瘙痒,肌肤甲错,多见于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瘙痒症等疾病,伴有头晕目眩、心悸自汗、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益气补血止痒,方用八珍汤加减。
  2.2.2 肝肾阴虚 皮肤瘙痒无尽,搔抓不止,多见于皮肤淀粉样变、肝硬化、干燥综合征等,伴有耳鸣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舌红瘦小,少苔,脉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止痒,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2.2.3 肾阳虚 泛发性皮肤瘙痒,无力搔抓,多见于结缔组织病、尿毒症患者,伴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五更泄泻、面色?白、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治宜补益肾阳止痒,方用肾气丸加减。
  2.3 虚实夹杂
  2.3.1 卫气不固 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行于脉外,有护卫肌表、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的功能。卫气虚则肌腠不密,卫外无力,常自汗出,而汗孔开合失常,则易感风邪,出现时作时休的游走性皮肤瘙痒,常见于荨麻疹,伴有恶风自汗,舌淡,苔薄白,脉沉细。乃卫气不足,外感风邪,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宜益气祛风止痒,方用玉屏风散加减。
  2.3.2 肝郁脾虚 皮肤瘙痒难忍,搔抓不止,限于身体某处,神经性皮炎、瘙痒症(局限性)多见,伴有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纳呆、腹胀便溏、乏力,舌苔白,脉弦缓。乃肝气郁滞,横逆犯脾,属虚实夹杂之证,治宜疏肝健脾止痒,方用疏肝散加参苓白术散加减。   3 结语
  皮肤瘙痒是一种能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感觉,也是很多疾病的伴随症状。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可以获得满意疗效。无论是皮肤病还是其他系疾病,在治疗皮肤瘙痒时,应根据皮肤瘙痒的不同表现形式和伴有的相应临床表现,通过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外感和内伤相结合,仔细辨证,分清虚实,对证用药,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收稿日期:2012-07-22,编辑:梅智胜)
  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如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阳水实证。证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二便不利,可用十枣汤。本方为攻逐水湿壅盛于内之峻猛方剂,适用于治疗肾炎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肿等属于水饮内停里实证者。所用药物甘遂、芫花、大戟均为有毒之品,不宜久服,中病即止。如瘥后腰以下水气壅积,证见膝胫足跗皆肿,或伴大腹肿满,然必有小便不利、脉沉实等证,治宜牡蛎泽泻散逐水清热、软坚散结。用散剂而不用汤剂,乃急药缓用,速达水所而不助水气。此外,临床上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水肿患者表现为浊毒内阻者,可用大黄等泻下药通腑泄浊。若证见大便秘结、腹满或胀或痛、苔黄、脉实者,可用三承气汤加减保留灌肠行结肠透析治疗,泄下浊毒的同时也可减轻水肿。
  1.3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金匮要略》将水肿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及五脏水。肾病患者多由肺脾肾虚,水湿运化无权,小便不利而水肿,利水消肿是最常用的治法。《伤寒论》中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均为治疗水肿的名方。其中,五苓散利水渗湿,用于水湿内盛,膀胱气化不利之水肿、小便不利,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辨证要点。猪苓汤利水为主,兼以养阴清热,主治水热互结而兼阴虚之证,临床应用以小便不利、口渴、身热、舌红、脉细数为辨证要点。防己黄芪汤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1.4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法是一种既能祛除病邪,又能调整脏腑功能的治法,无明显寒热补泻之偏,性质平和,全面兼顾,应用范围较广,主要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肠胃等。临床上常见肾病有严重水肿患者由于胃肠道水肿多存在胃肠道症状,因体虚易复感外邪,临床表现颇似小柴胡汤证,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另外,因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胃肠道症状,也可选用半夏泻心汤或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消痞散结,广泛应用于中焦寒热错杂、升降失调诸证,水肿所致肠胃不和,心下痞满,脘腹胀痛,呕吐腹泻,苔腻微黄者多可应用。黄连汤具有寒热并调、和胃降逆作用,用治胸中有热、胃肠有寒的上热下寒证,水肿所致胸脘痞闷、烦热、气逆欲呕、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者均可应用。
  1.5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水肿是由水湿滞留体内溢于肌肤所致。水湿皆为阴邪,水性寒凉,湿性重浊,均易伤阳气。水邪过寒伤肾阳,湿浊困脾伤脾阳,脾肾阳虚,不能排泄多余的水液,体内滞留的水湿又进一步损伤脾肾阳气,形成恶性循环;且治疗中或汗或泻或逐水,攻伐太过,往往损伤正气,逐水伤肾,攻伐伤脾。故临床上慢性肾病水肿反复难消,病程后期脾肾阳虚十分常见,常表现为腰以下肿甚,畏寒肢冷,倦怠乏力,纳差便溏,夜尿频多,阳萎,遗精,女子带多清稀,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弱无力。若证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乃中阳素虚,脾失健运,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可予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健脾利湿;若证见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或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者,为少阴阳虚兼外感风寒,可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阳解表;若证见畏寒肢冷,小便不利,心下悸,头目眩晕,肢体沉重或浮肿,腰以下肿甚,或腹痛,泄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脉沉细,为脾肾阳虚、阳虚水泛证(偏肾阳虚),可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若证见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为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偏脾阳虚),可予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如反复水肿,肾病晚期,病至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恶寒倦卧,神疲欲寐,呕吐不渴,腹痛下利,舌苔白滑,脉微细,此时应予四逆汤回阳救逆。
  1.6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补法的目的在于通过药物的补益,使人体气血阴阳之虚或脏腑之间的失调状态得到纠正,复归于平衡。此外,在正虚不能驱邪外出时,也可以补法扶助正气,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慢性肾性水肿临床上大多属于正虚邪实之证,正虚主要为脾肾虚,邪实则是水湿、湿热、瘀血等。治疗时应注意补益脾肾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由于里寒证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阳虚与寒邪并存,故温法又常与补法配合运用,温补并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云:“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临证若见腰痛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反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弱而尺部沉细,可予金匮肾气丸补肾助阳。若证见寒湿内侵,身体骨节疼痛,恶寒肢冷,苔白滑,脉沉微,可予附子汤温经助阳、祛寒化湿。附子汤与真武汤组成药物仅一味之差,均主治肾阳虚衰兼水湿泛溢之证。不同之处在于附子汤重用附子、白术,并伍以人参,重在温补脾阳而祛寒湿;真武汤中附子、白术较附子汤减为半量,更佐生姜,重在温补肾阳而散水气。
  1.7 清法和吐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法,适用于里热证、火证、热毒证及虚热证等里热病证。在肾病水肿中如见热证,可将清法掺杂在其他治法中运用,以清热除湿利水。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适用于中风痰壅,宿食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痰涎壅盛之癫狂、喉痹,及干霍乱吐泻不得等。吐法在肾病水肿治疗中较少应用,当然,肾病水肿患者如确实伴有上述证候,可谨慎用之。
  2 结语
  水肿是肾病的主要表现,证候种类繁多。经方在肾病水肿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经方虽不能统治所有水肿病证,但只要证候符合其方证,根据病因病机准确辨证论治,灵活运用八法,使之切合病情,定能收到满意的疗效。
  (收稿日期:2012-12-04,编辑:梅智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