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金色年华554 2018-03-24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马芳

20.马芳

(1517年—1581年),字德馨,明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在明代镇守边陲的名将中,马芳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时就有“勇不过马芳”之说,同时代的诗人尹耕还留下“威名万里马将军,白发丹心天下闻”的诗句。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也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词《香莲帕》、川剧《鱼鳞阵》、京剧《马芳困城》等。

  在马芳的军事生涯中,有许多列入史册的光辉战例,万全右卫保卫战尤其带有传奇色彩,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蒙古鞑靼部首领俺答的儿子辛爱率重兵攻打万全右卫(今万全镇),马芳在马莲堡迎战,在敌人的攻击下,马莲堡城墙塌陷,马芳不但不让人修复,反而令军士大开四门,偃旗息鼓,一时间,马莲堡好像空寂无人一样。这时,天将黄昏,敌人顿生疑虑,怕中了马芳的埋伏,不敢进入,只好在城外打着火把,嚣呼达旦。马芳却在大帐高卧不理。敌军不明情况,终不敢攻城,第二天正陆续撤军时,马芳率军奋力出击,大获全胜。这是马芳导演的一出“空城计”,充分体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

  马芳在宣府总兵任上,为抵御俺答的侵扰,还亲自督军数千人,出塞砍柴,又与军民共同筑窑烧砖,将残破的宣府城墙修葺一新。马芳抗击俺答的胜利为后来的茶马互市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马芳为国鞠躬尽瘁,他的后代们也继承了他的英勇,儿子马林、孙子燃、熠、炯、 、飙皆战死疆场,可谓一门忠烈。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王越

19.王越——三次出塞收复河套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大名府浚(xùn)县(今河南浚县)人。明代中期名将、诗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王越曾尝三次出塞,收河套地。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奖拔士类,笼络豪俊,人乐为用。惟因前结汪直,后结李广,为士论所轻。卒,谥襄敏。越诗性情流露,不须雕饰,悲歌感慨,有河朔激壮之音。著有《襄敏集》二卷。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马文升

18.马文升——收复哈密

马文升(1426年—1510年7月13日),字负图,别号约斋,又号三峰居士、友松道人,汉族。钧州(今河南禹州市)人。景泰二年(1451年)进士。授御史,历按山西、湖广,迁福建按察使,升左副都御史,入为兵部右侍郎,历辽东巡抚、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弘治初任兵部尚书,后任吏部尚书。卒赠特进光禄大夫、太师,谥号端肃。一生功勋显著,先后辅助代宗、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五朝,历仕五十六年,后人有“五朝元老马文升”之称。又与王恕、刘大夏合称“弘治三君子”。

朱祐樘重视军事,极力维护国家统一。他在位时期,明军先后三次收复哈密,其中第三次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武力收复。羽奴思统治国吐鲁番地区后,开始与明朝争夺对哈密地区的控制权。1488年,朱祐樘令罕慎袭封哈密忠顺王,“给金印,冠服”,对哈密的实际控制。同年,羽奴思之子阿黑麻躬至哈密城下,诱罕慎盟,执杀之,复据其城,而遣使到明朝入贡。明朝识破其诡计,只得献还哈密金印。1493年,阿黑麻再次攻占哈密,令其尊长牙兰守护哈密,并不时抢掠沙州等地威胁各卫归顺,为患不已。1497年,明马文升前往平抚,汇同河西诸卫及诸部落族数千人,袭哈密城,牙兰等人逃跑,哈密收复。当时朝廷中有人主张放弃哈密,但朱祐樘主张坚决出兵收复哈密,并立即委派马文升为元帅,打败吐鲁番军,收复了哈密。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郭登

17.郭登 早年战功

郭登年幼便聪颖出众。长大后,博闻强记,擅长议论,喜欢谈论军事。洪熙年间,被授为勋卫。正统年间,郭登跟随王骥征麓川有功,被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又随沐斌远征云南腾冲,以功授都指挥佥事。

坚守大同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受宦官王振蛊惑,前往大同,亲征瓦刺,郭登奉命随从护卫。王振为炫耀乡里,唆使英宗绕道怀来土木堡,被瓦刺统帅也先所掳,史称“土木堡之变”。当时郭登留守大同,督率军民严加守御。瓦剌军久攻不下,也先遂以英宗为要挟,令大同守军出降 。郭登紧闭城门,并密谋派壮士劫营救驾。因敌军防守严密,未能如愿。英宗被掳后,由其弟朱祁钰继位监国;史称明代宗,加封郭登为都督同知、大同总兵。

大战栲栳山

景泰元年(1450年)春,郭登侦知敌寇行踪,遂率数百骑兵跟踪掩袭,大破数千敌骑,追至栲栳山。斩杀甚众,夺回被掠人畜八百有余,士气为之大振。景泰帝封郭登为定襄伯,并赐诰券,加封奉天翊卫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柱国,食禄一千二十石,允许子孙世袭爵位。其后,瓦刺屡次来犯,均被郭登一一击退。六月间,也先又率兵数千,挟持英宗至大同城边,声称送还圣驾,要郭登开门迎驾。郭登与同僚设计,乘机救驾退敌。也先挟持英宗至城门,觉察情势不妙,急忙挟持英宗退兵而去。由于郭登御敌有方,瓦刺屡次入寇均难得逞,不得不将英宗送还。

当时镇守的宦官陈公嫉妒郭登。正巧有人揭发陈公贪财受贿,陈公怀疑是郭登指使的,于是与郭登构怨。皇上对于谦说道:“大同是我国的屏障。陈公与郭登关系如此,怎么能守得住呢?”便派右监丞马庆将陈公替回,郭登越发感奋。当初,也先想攻取大同作为巢穴,所以屡次来攻。可是每至必败,有的一营中几十人不能返回,敌军被慑服,才有送回英宗之意。英宗返回后,代王仕壥廛赞扬郭登有功,请求降旨奖励慰劳。兵部则说郭登已被封伯,此事才作罢。

老疾乞休

景泰二年(1451年),郭登以年老有疾为由,请求退休,推举石彪代替自己,并且请求让其子郭嵩宿卫宫中。代宗任命郭嵩为散骑舍人,未听郭登的话。这时边患刚息,郭登悉心安排,想让公正廉明的有为者与他共事。于是上奏弹劾沈固办事不力,而推荐尚书杨宁、布政使年富。又说大同既有御史,又有巡按御史,佥都御史任宁应当只任宣府巡抚。皇上全都听从了他,以年富代替沈固,而召回沈固和任宁。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冯胜

16.冯胜

冯胜(?-1395),中国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弟,汉族,定远(今属安徽)人,喜读书,通兵法,元末结寨自保。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后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赐死。

元末与其兄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朱元璋略地至妙山,国用偕胜来归,甚见亲信。积功为元帅。国用死后命袭兄职,为亲军都指挥使。后大破陈友谅军于石灰山,解安丰(今安徽寿县)之围,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苏苏州)等,论功仅次常遇春,迁右都督。洪武元年(1368年),以征虏右副将军之职奉徐达之命西向攻克陕州(今河南陕县),进占潼关,元守将李思齐、张思道分别西逃凤翔、鄜城(今陕西洛川),河南至此平定。后守汴梁(今河南开封)。洪武元年(1368年)至二年(1369年)明取山西之战中,副将军冯胜、偏将军汤和率南路军于洪武元年十月渡河北上,以策应攻晋主力。相继攻克武陟、怀庆(今河南沁阳)、泽州。初十日,攻取潞州(今山西长治)时,接到徐达迅速北进的命令,遂日夜兼程北进。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初五日与徐达会师太原。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至十二月明攻甘陕之战中,胜与常遇春均以副将军之职率先遣部队渡黄河攻取陕西。师至巩昌(今甘肃陇西)兵分两路,胜领一路平定临洮。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以都督冯胜为右副将军。洪武五年(1372年),明军十五万兵分三路,出击漠北,徐达的中路军为扩廓帖木儿大败于岭北(泛指蒙古和林一带),死伤万余人;李文忠之东路军轻敌冒进阿鲁浑河(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北),与元将哈剌章激战,几乎战死;冯胜率傅友德等之西路军先出金兰〔地点不详,疑为金县(今甘肃榆中)、兰州之合称〕趋甘肃,以疑元军,连战皆捷。取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又击败北元兵于瓜州、沙州(今甘肃敦煌),控制甘肃。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20万远征辽东。胜率军抵达通州(今北京)后,侦知纳哈出分兵屯守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遂遣蓝玉率轻骑乘天大雪出兵,杀其平章果来,擒其子不兰奚,获人马而还。三月初一日,胜等率师出松亭关,筑大宁(今内蒙古宁城)、宽河(今河北宽城)、会州(今河北平泉)、富峪(今河北平泉北)4城,驻兵大宁。五月二十一日,胜留兵5万人驻守大宁,率大军直捣金山。六月十九日,进至辽河之东,获其屯兵300余人,马40余匹,进驻金山之西。时乃刺吾亦到达松花河,力劝纳哈出投降。纳哈出被迫投降。冯胜旋遣官谕降,得其军民24万余人,羊、马、驴、驼、辎重无数,最后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六月底,冯胜等奉命班师,令傅友德编集新附军士,驻守大宁,以防故元余众进犯。胜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追授宁陵王,谥武壮。冯胜平时在打谷场的地底下埋了许多个大腹小口的瓦瓮。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其亲戚向朱元璋控告冯胜私埋兵器,因小罪为朱元璋以蓝党被赐死。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李定国

15.南明脊梁—李定国

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李定国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祯三年),张献忠发动陕北饥民起义,将少年李定国收为养子,改姓张(或云十岁时为张献忠所掠,养以为己子)。从此,他跟随张献忠转战南北。

李定国成年后,勇敢善战,为张献忠所钟爱。张献忠死后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李定国取得桂林、衡阳两大战役的胜利,使南明的抗清斗争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顺治十八年),清军吴三桂部十万大军进入缅甸,逼缅王交出永历帝,未果。次年,吴三桂在昆明将永历帝缢杀,南明至此灭亡。李定国闻讯,悲愤成疾,在西南边陲坚持抗清斗争17年的李定国于公元1662年六月在勐腊(在澜沧江以西)病逝,时年42岁。

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晚清革命党人起义,蔡锷等仍以李定国为榜样,章炳麟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俞大猷

14.俞大猷

俞大猷(1503年-1579年),明代抗倭名将,军事家,武术家。俞大猷字志辅,又字逊尧,号虚江,福建晋江(福建泉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俞大猷考中武进士,授职守卫金门、同安一带,历任百户、参将、总兵、都督、同知等职。转战江苏、福建、广东和山西大同等地,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不仅多次得到皇帝嘉奖,还被时人称为“俞家军”。俞大猷曾参与和部分领导了明代沿海抗倭战争,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在47年的戎马生涯中,俞大猷虽血战倭寇13年,有显赫军功,但一生宦途坎坷,曾四次做参将,六次做总兵,官至都督,还曾被蒙冤入狱。晚年三次上疏请求告老归乡,万历七年(1579年),病死于任上,赠左都督,谥武襄。著有《剑经》传世。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翁万达

13.翁万达

(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谥襄敏,明朝将领、诗人,潮州府揭阳人(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官至兵部尚书。

翁万达出身寒门,1526年(明嘉靖五年)丙戌科进士,后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先南征平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要务,抗击蒙古族俺答汗数十万骑兵的侵扰,统边五六年间,胜仗无数。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1552年(明嘉靖三十一年)逝于回乡途中。

翁万达著述现可见的有《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较为全面的辑录了他的著作。

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万历朝首辅张居正曾这样评价:“(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指翁万达)屈一指焉”。《明史》对其推崇颇高:“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其本传长达3300余字,长于同朝名相、阁老等的传记。明世宗褒其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王守仁

12.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宁波余姚市)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追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贵阳修文阳明洞天居住,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将系列之明朝三十大名将(中)

.邓愈

11.邓愈

(1338年农历2月15日-1378年农历11月9日),原名友德,字伯颜。虹县龙宿里(今安徽泗县大路口级)人,明朝开国名将,卫国公,宁河王。

至元三年(1338年)二月十五日出生,幼时聪敏好学,其父邓顺兴,与元军作战牺牲,其兄友隆接掌兵权,不久病故。邓愈代父兄职率兵与元作战,骁勇异常,泗州、灵璧、盱眙等地居民多附之。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所部万余人从盱眙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赐名愈,后渡长江,克牛渚矾、太平(今安徽当涂),次年破集庆(今南京)、镇江(今属江苏),升广兴翼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擢枢密院院判,同年七月,为征南将军,攻取旌德、绩溪、休宁。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攻占陈友谅的重镇南昌,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又平定江西南安、南雄、韶州、赣州诸郡,升为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

洪武元年(1368年),加封太子谕德。洪武三年(1370年),任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甘肃,击败元残军王保保部,分兵进克河州(今甘肃临夏东北)、乌斯藏诸部,在黑松林斩杀元大将阿撒秃,大军出甘肃西北数千里,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洪武四年,在灭夏蜀之战中,坐镇襄阳(今属湖北),督运粮饷。

洪武十年(1378年),任征西将军,平定吐蕃反抗势力,俘斩万人,至昆仑山而还,获马、牛、羊20余万。太祖赐红蟒暖袍一件、玉带一围。十月,抵寿春(今安徽寿县),十一月初九日病逝于寿春。噩耗传到南京,太祖闻讯大哭,辍朝三日,灵柩运至南京水西门时,明太祖亲往祭奠。安葬在南京雨花台西安德门里的西山。追封为宁河王,谥武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