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阴阳气血的多少及其变化,概括气的非均衡性。天有阴阳,分三阴三阳;地有阴阳,应生长化收藏;生命有阴阳,别为五藏气血,不同层面、不同方位的气的非均衡性变化,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才有了生机勃勃的地球,才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链。如果非均衡性的气化活动,生命不能和自然之气等保持同步,就发生“逆”的变化,或疾病,或灭亡;自然生态不能协调平衡,会导致有的物种灭绝,最终可能食物链断裂,整个生物界陷入一派混乱之中。 气的非均衡性是多方面的,不确定性的,既有时间过程上的总量动态变化的非均衡,有时充盛,处于总量的波峰,有时衰少,处于总量的波谷。秋凉冬寒是寒气的非均衡性变化,冬天寒气盛于秋天;春温夏热是热气的非均衡性变化,夏天热气盛于春天。寒到最盛就衰退,转化为热,因此有春天之暖;热到最盛也衰退,转化为寒,因此有秋天之凉。非均衡性的动态变化,是气的基本变化规律,盛极而衰,衰极而盛,寒气衰则热气渐盛,热气衰则寒气渐盛,自然之气保持总体的寒热平衡。 气的存在不是单纯的存在,是相互关联的存在,在同一个时间段里,同一自然完整性的气之中,不同的气的相对比较量不是均衡的,有的可能盛,处于自身总量的波峰,有的可能衰,处于自身总量的低谷。如风火湿燥寒的自然之气,在任何季节都不是单纯的。春天多风,但不是只有风,也有火湿燥寒之气;夏天多火,但不是只有火,也有风湿燥寒;长夏多湿,但不是只有湿,也有风火燥寒;秋天多燥,但不是只有燥,也有风火湿寒;冬天多寒,但不是只有寒,也有风火湿燥。风火湿燥寒的多少,决定了季节的实际气候,既可能有其时则有其气,也可能非其时而有其气。 风火湿燥寒等气候,是风火湿燥寒之间的非均衡性变化的总体体现,春夏秋冬任何季节的自然之气,都取决于风火湿燥寒的总体情况,彼此之间的多少盛衰,就形成了一定季节的气候特点。自然之气如此,生命之气同样如此。生命之气是相互区别的气,卫、气、营、血、精、津、液等,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有盛衰多少的非均衡;也是转化联系的气,如精可化为血,血可化为汗,阴能够养阳,阳可以生阴,有具体的气化活动的非均衡。气化活动的非均衡,维持卫、气、营、血、精、津、液等生命之气的非均衡性的“常数”,是不同的生命之气相互协调、互补平衡。 生命之气的非均衡性,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敷布的非均衡、运行的非均衡和气化活动的非均衡。敷布运行的非均衡性,是生命的常态。如《素问·血气形志篇》:“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三阴三阳内涵的气血多少不同,有的多气而少血,有的多血而少气,是分布的非均衡。气血的非均衡性,一是运行通道-活动路线的不同,二是运行集趋方位的不同,以营卫为例,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是运行通道的非均衡;白天行于阳,夜晚行于阴,是运行集趋方位的非均衡。 气化活动的非均衡与时间有关,如白天气化活动以“阳化气”为主,保证活动的需要,晚上气化活动以“阴成形”为主,保证藏纳补充的需要;也与藏腑“神机”有关,如肝藏血主疏泄,肺主气主治节,脾为至阴主运化,肾藏精为水藏,心主血脉为火藏。五藏气化活动各有所主,有的主藏纳如肝肾,有的主运化如脾胃,有的主敷布如肺的宣发。自然完整性的气化活动,是五藏因应调节非均衡性的气化,不同藏腑的旺气、衰气的时间节律不同。在同一时间,五藏的气化活动该强则强,该弱则弱,强弱协调,犹如弹钢琴,十指协调,演奏出美妙的生命乐章。 三阴三阳之气血的量是不同的,量的动态变化程度是差异的,非均衡性既是量的分布的差异,也是气化活动虚实之变的差异。《素问·六节藏象论》:“五气更立,各有所胜,盛虚之变,此其常也。帝曰:平气何如?岐伯曰:无过者也”。生命之气、自然之气等气化活动的常,是五行、五藏盛衰交替的非均衡性的常,彼盛此衰,此衰彼盛,适可而止,动静相召。无论什么样的气化活动,盛而衰,衰而盛,没有超过非均衡性变化的正常范围,盛适可而止,衰适可而止,相互补充协调,就是平和之气。 生命之气的非均衡性发生异常,不外两种情况,一是盛而太过,发生实的病机性质的变化;一是衰而不及,发生虚的病机性质的变化。落实到临床实践之中,分析卫、气、营、血、精、津、液等虚实异常,关键要分辨是它们自身的非均衡性变化的失常,还是相互之间的非均衡性变化的失常,如果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但若血虚是因为气虚所致,那么补气就可以生血,是精亏引起,那么填补肾精,肝血就能够充实。气为血帅,血之异可以治气,而气有气郁、气滞、气虚的不同;血为气母,气失常应该和血,而血有血瘀、血热、血寒的不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