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三)

 矛盾道一 2018-03-24

记者:这就是说,如果你把阴阳变化这种规律练习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当你与人推手技击时,你的一举一动都自然而然地符合这个规律,就会出现《太极拳论》中描述的那些现象。


康伟:对。说到底,太极拳练习的是一种性质,修身养性,养的就是这个性。我们在用太极拳这个运动方式营造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太极阴阳变化的性质。但是,很多人解释不清楚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不明白为什么能做到练时慢,用时快,它快在哪里?所以,尽管很多人都在慢慢地打太极拳,可是练了一辈子,也没有明白为什么慢,所以,练不出功夫。

 

记者:您具体讲讲太极拳慢练的原因,为什么能做到练时慢,用时快。


康伟:我们每天慢慢地打拳是在练习什么呢?《太极拳论》有一句话:“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这里讲的“机”是什么?是动静之间的微变化。俗话说:“我有一个动机。”在这里,我只是有了一个动的想法,要动还没动,也就是只有一个动的先机和动的念头,这个动刚刚产生,特别微小,这叫“动机”。而太极拳练习的是“动静之机”,把握的就是这个“机”。我们常说要“知机知势”“得机得势”。所谓的“势”就是已经形成动作势态了。对“势”的感知是很简单的,因为已经形成了势态,谁都能看得到,感知得到。而“机”是特别微小的动,一般人还感觉不到。所以,“机”在“势”的前面,把握了“机”,也就能够很好地把握“势”。太极拳的慢练,就是在体会、感知这个阴阳变化之机。


世界上,越是慢的运动,越细微。比如,钟表的秒针的动是看得见的,而分针的动就很难看得见了,时针的动就更细微了,更难感觉到了。所以,越是慢的动,越是细微的动。而我们人类对这种细微的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大多数已经没有了,对微变化,我们的神经感知能力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慢练就是为了培养人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所以,太极拳前辈说:“慢到十分,就灵到十分。”这就是说,太极拳的慢练,是为了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度。


记者:哦,太极拳的慢练是如何体会、感知微变化的呢?


康伟:首先是你的神经系统能够体会身体微变化的幅度。你的肢体、重心运行到何处了,在不在你的稳定范围内了,你的神经系统能够感知得到。其次是你能够控制住自己的动作的微变化,能够把握住自己动作的幅度,重心的变化等。所以,通过太极拳的练习,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灵敏度越来越高,最后达到常人达不到的地步。拳论说:“彼不动己不动,我意在先。”这是说,虽然你不动我也没动,但是我意识上的感知能力是在你的前面的,也就是“我意在先”。拳论又说:“彼微动我先动,我意仍在先。”就是说你微微一动,对我来说这个动就很大了,我完全感知到了,所以我仍然能在你前面动起来。由此,我们知道,太极拳的快,是快在应对微变化的能力上。所谓的微变化,在外形上几乎是看不见的,一般人也感知不到。太极拳练习的就是对这种外形看不见的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所以,太极拳要求练时慢,用时快,其道理就在这里。


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只是为了慢练而慢练,没有用神经系统感知肢体的微变化,那么虽然你每天都练习,但是,神经系统没有受到这种训练,也就不能提高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太极拳的动作有起承转合,这个微变化的关键在于转关之处,在这里,劲力的变化更加细微。如果你不知道体会这些,虽然练了二三十年太极拳,但是,也仍然不知道练的是什么。因为你不知道太极拳的慢应该关注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从理上明白慢练的道理,只是每天把动作放慢了练习。所以,太极拳的快,不是在动作上,而是在中枢神经的灵敏度上。太极拳能够“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其道理就在于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上。

 

记者:我明白了,如果你的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差,反应比较迟钝,而对方的感知能力强,这样在交手时,你就处处受制。


康伟:对。两人一交手,你自己还没觉得用劲呢,可是对方已经感知到你的劲力了,这个劲力自己觉得很小,可是对方却感觉很大。我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强,就能做到“我意在先”,就在“机”上解决问题,不会等到你成了“势”。

 

记者:如果成了“势”了,解决起来就比较困难了,就要拼实力了。


康伟:所以,《太极拳论》的“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就是说,动静刚出现,阴阳变化刚孕育,太极拳是在这样一个时间段和空间段里,来强化训练,最后,在应对变化时,是在“动机”的状态下控制对方。大家常常讲:“得机得势。”首先要得机,然后才能得势。


一个慢练,其中就有这么多学问。我们把慢练的理由讲清楚了,认识到了其中的道理,你才能正确地练习太极拳。如果仅仅是动作上的慢练,没有意识上的认知,那就不是太极拳。

 

记者:太极拳慢练是为了训练对微变化的感知能力,我们如何做到这个慢呢?在慢练时有什么要求?


康伟:太极拳的慢练有三个要点,一是慢,二是连续,三是匀速。也就是说,太极拳要慢,要连续地慢,要匀速地慢。之所以如此要求,就是要在运动中感知慢,控制慢。我们知道,一个动作在所有的地方都能做到匀速,这是比较难的。太极拳是连续、匀速、缓慢的运动。如果长拳慢练,做不到连续、匀速、缓慢,不能感知动作方向转换时的劲力变化,那么就不是太极拳。所以,如果不明白太极拳的运行规律,只是在外形动作上模仿太极拳慢的运动方式,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太极拳,也就不会产生太极拳的练习功效。长拳慢练之所以不是太极拳,其道理就在这里。你不知道慢的道理,不知道慢练是在练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慢练,那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是在练习感知能力,练习大脑,不是在练习动作。太极拳只是通过拳式动作的形式练习中枢神经的自控、自调节、自平衡、控制微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有了,太极拳的机能、功能就会在你身上产生。这时,两人一搭手,你就能掌握对方的微变化,对方微小的变化都能对你的神经系统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及早应对。这就像地秤和天平,地秤是称载重汽车的,成吨的东西放在上面才有反应;而天平则是称量微小的物体的,几微克的东西放在上面就有了反应。所以,我们要把自己的感知系统练习得极其灵敏,极其细微,极其敏感。


 


记者:也就是《太极拳论》中讲的:“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康伟:对,这句话是形容太极拳的灵敏度的,是练习太极拳后人体出现的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这就是由于阴阳变化的结果。这和《周易》又有什么关系呢?《周易》就是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周易》告诉我们,自然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其变化规律是渐变,是在一丝一毫,一点点地变化着,比如动植物的生长,都是极其缓慢地变化着,你是看不见它的生长的,但是每一时每一刻它都在生长;还有,季节的变化也是在每时每刻地变化着,只是我们感觉不到;再有,每一天白天黑夜的交替变化,也是极其细微的,你是感觉不到的。所以,微变化是自然界事物变化的第一个规律,也叫渐变规律。太极拳的慢练,也是在练习渐变规律。古人讲“天人合一”,太极拳的练习是把自然变化的规律运用到了我们人体运动上了。


这一点,在太极图上有着明确的表述(图1)。太极图首先告诉我们的是渐变——阴和阳的变化,是渐变的。一旦这种渐变规律通过太极拳的练习,成为我们感知外界事物的一种能力的时候,当我和对手打手时,我每一时刻都在进行极其微小的变化,引导对方,但是对方不知道,等到失势了才感觉到,这时已经晚了。所以,一些书籍描写前辈们的太极拳功夫,往往是“如同被风吹倒”,而不是一个巨大的力突然加到对方身上。这是由于太极拳的劲力是非常细微地逐渐加到对方身上的,开始你可能都感觉不到,等到感觉到了,已经晚了。这种加力的过程非常快,但是又是一点一点逐渐加的,所以你感觉不到它有多大的冲击力,可是你却不由自主地飞了出去。


我们明白了太极拳为什么要慢练,知道了这种慢练的方式符合事物发展变化的渐变规律,按照这种规律练习会出现太极阴阳变化的结果,会产生《太极拳论》中描述的“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的效果。只有搞清楚了这些,我们才能说是在练习太极拳。如果你这些都不知道,只是做了一个慢动作,其实什么都没有练。因此,知道了太极拳的这个理,我们在练习太极拳时,动作高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小一点,都是无所谓的,只要你明白你的动作是在干什么、在训练什么,这就够了。(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