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上逆而不下行就叫“痞”,阴气下流而不.上行称为“痞”。阳气下陷而不行就是“格”,阴气上浮而不下降也称为“格”。‘“痞”.与“格”是指阳运行失常。阳气I逆则煎灼脾肺,而生痈疽等疾病。而色黄赤,都是阳过盛引起的。阴气下流则寒佼,而生厥逆。面色肯黑,这皆是阴气过盛导致的,而根源在阴阳上下格拒而不通。阳气燔灼需要滋阴;阴寒厥逆需要补阳,这就是阴阳相济的道理。
寒热交错,忽寒忽热,是阴阳互相斗争的结果:阳气不足就表现为先寒后热,阴液不足就表现为先热后寒;要是阳在上偏盛则表现为发热,阴在下偏盛则表现为怕冷;感觉冷而且烦躁是阳气不足,感觉热并且烦躁是阴津不足;自觉寒冷是阴气过盛,自觉烦热是阳气过盛。热生于下部,是阴虚生热;热生于上部,则为阳盛则热。寒生于上部,是阳虚生寒,寒生于下部,是阴盛则寒。感觉冷却面颊红赤且多言语者是阳中之阴邪所致;感觉热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是阴中之阳邪所致。感觉冷又面颊青紫且多言语者多是阴‘仁之阴邪所致;要是少言无语就难治了。阴盛所致疾病,极为难治,九死一生。阳盛所致,则易于治愈,九生一死。因为阴寒之病难于治疗,阳热之病易于治愈。诊察脉象.浮取数则为阳盛,沉取数则为阴虚阳偏盛;浮取迟则为阳虚阴偏盛,沉取迟则为阴盛、取脉数则表现为中焦(胸腹之间)有热,中取脉迟则表现为中焦有寒;寒证须用热来温散,热证须用寒凉来清解,是顺应病情治疗的方法,治疗要根据阴阳变化来确定。
(本文出自麻木通官方网站www.ammutong999.com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