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阳这些老地名,你可知道来历?(2)地名里的唐王府旧事

 灵石水华 2018-03-24

   


       南阳,传说五千多年前被神农氏大赞为“灵气宛(yuan渊)潜,富民宝地”,自古为南北要冲。当然,历史上的南阳既受益又罹祸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天下有事,受祸最烈”,既饱受战争之苦,亦屡屡从满目疮痍与废墟瓦砾中站立起来重整繁华,有“四圣”之人杰,有“南都帝乡”之辉煌……


       在兵燹与繁华的交替中,古宛城的历史缓缓向前,时光冲荡走城市许多细枝末节的记忆,亦留下诸多让我们可以凭吊或悠然遐想的痕迹——地名,就是其中之一。在采访和查阅资料中,我忽然觉得,地名不仅是方位距离或地理形态或祝福言志或上层建筑的具体化,有时,它简直是一个城市的身世,即便是某个历史阶段的一段身世,也足以让我们知道,这块土地上曾经的历史,曾留存的建筑,曾有过的人与事。比如,那些与唐王府相关的地名。


      共和街。


      共和街在明清北城门内十字口东西两侧,这条古老的街道上,有我们熟知的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王府山——明太祖朱元璋之二十三子朱桱被封南阳为唐王时建的王府后花园假山。


      我们都知道开封有龙亭,其实南阳曾经也有,旧址就在共和街上。当然,此龙亭非彼龙亭。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中记载,这条路东段曾建有唐王宗庙,名宗庙街,宗庙俗称龙亭,所以此段路又被称为龙亭门外(此字为“门”里面有个“外”,念ma′r,与mang读音相近,意思是门外。遗憾的是我打不出来这个字)。南阳的龙亭什么样?据说是建有高台,高台又建有雕梁画栋的宫殿式殿舍,四周有石栏,前面台阶正中斜以巨石,雕刻有龙的图案。


        当然,与不少古街道一样,共和街东段这条路不光有宗庙街的名字。南阳民间文化学者郭文学说,明代唐王府建在南阳卫指挥使司址上,将南阳卫指挥使司迁建于宗庙街上、明初南阳卫指挥使鲍瑄的旧宅。清代,以南阳卫指挥使司旧址建武庙,祀关羽、岳飞,所以宗庙街又改称武庙街;民国二十四、五年,在武庙内建忠列祠,街名又改为忠烈祠街,俗称武庙门外(仍是“门”内有个“外”的字mang)。


        东段名字随着时代不同来回更改,西段则因有王府山的存在,称为王府山夹道。1981年,东、西段统一命名为共和街。如今,龙亭、武庙等皆了无遗迹,除了王府山默然驻守共和街,在共和街南侧,还有武庙坑这个坑塘以及它周围以武庙坑为名的小巷,尚弱弱地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有一座武庙存在。


      和平街。


      和平街亦是一条古街道,不知为什么,看见这个街名的时候我就会想起“这里的人们爱和平,也热爱家乡”的歌。也许,从其名你就能猜出这应当是改过的名字,是的,这是它1951年改的“新”名字,取保卫世界和平之意。


       和平街明代称通淯街,后因明藩唐王府建于该街北端,改名王府街。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明王府在通淯街,永乐二年建。”民国十六年(1927年)曾更名维新街。该街旧时为石板路面,低于周边的街道,大雨时东、西、北三面的雨水汇流该街,向南注入护城河。1956年,街道作了整修,自北向南修建深2.5米、宽1.5米的砖券拱顶阴沟,解除了雨水排除不畅的威胁。


      民权街。


      民权街就在和平街西边。这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是民国二十年(1931年)国民党宣传三民主义时更改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时的民权街叫郾城府街,因明藩郾城王府在街北端而得名。依明制,亲王以嫡长袭,诸子封郡王,郾城王为唐庄王朱芝址之子。郡王每位盖府屋46间,还有前门楼、中门楼、前厅房、后厅房、厢房等等百数十间,虽比不上唐王府的宏大规模,想来也是气派非常的。


      至清代,此街又改了名,据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南阳城图》示,该街北段称廻龙街。民国时,则又改名民权街。


      人民路。 


        人民路不是古街道,而是1958年新辟建的道路。之所以写它,因为它牵涉到曾经存在过的柳河街和红桃街。


       人民路中段原名柳河街,柳河街以北是红桃街的南段和万湾河(即梅溪河)的一段古道,其余为菜地。古道红桃街在梅溪河与西北角城河交汇处。据传说,明唐藩时梅溪河两岸分段种植花果树,栽种垂柳、柿树、桃树等,南阳因此有了柿子园、白果园、红桃街等地名。红桃街南北走向,南端在西关吊桥外与柳河街相接,北端于望乡台南侧东折至北关西拐街寨门。抗战时期,拆毁城墙,地形改变,街遂消失。


        红桃街已然无存,甚至好多人已不知道它曾经的存在,不过,如今在梅溪河两岸,“里白果园”“外白果园”的街巷名还在;文化宫街南侧,还有一条南北巷因位于旧时柳河街西边而被命名“柳河巷”。
       据说1960年人民路曾被命名为梅城路,1964年定名为人民路。这一点让我感到些许遗憾,“梅城路”,倒让人想起南阳“梅花城”之称哩!
 

    净土庵。


       市区有净土庵社区,当然以前的确有一个净土庵存在,为南阳四大寺八大庵之一。


       明代唐藩王府在紫山建有王府陵园,传说诸藩王每年到紫山陵墓祭祖后,在净土庵盥洗、清理尘土、休息回城。不过,此说法尚存疑,因为据说唐王府为免除从旱路去紫山扫墓之劳累,特意疏通万湾河河道逆流而上去紫山,想必他们回来时也会坐船顺流而归吧。


        其他与唐王府相关的地名还有不少。记得我写了古城街巷后,便有人问起五福井的来历。五福井建于明嘉靖年间,这里曾有明藩卫辉王墓,墓前碑文载“卫辉五佛金井”一词,封建时代金井是墓的尊称,佛是王死后的尊称,故名“五佛金井”,后讹传为今名“五福井”。卫辉王为唐庄王朱芝址之子。
       当然,还有四福井,据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疆域志》记载:“明承休、昭毅王墓在西北五里四府井,有嘉靖四十五年祭王妃王氏碑。”看来,四福井本名应为四府井。承休王,为唐宪王朱琼炟之子。


         还有呢,七里园,古名“栖真园”,清光绪三十年《新修南阳县志·疆域志》载:“明赠唐恭王墓在城北七里栖真园。”《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文类·唐恭王墓碑》文记:“俄一疾薨正德丙子(1516年)七月二十三日也。年五十有四……是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葬城北栖真园”。因距旧城北七里,故名七里园。


        当然,还有葬着明蓬莱郡主墓的大庄,还有唐王府每年扫墓必经的腰站岗,等等。
         这些与唐王府相关的地名,少数沿用,大多数随着时代更迭、城市建设、地名指称的地理实体消失等更换了地名。而一次次地名的更替,记录下了历史的变迁与传承,它们就像一段段历史的碎片,串起来,让人仿佛听得到城市历史匆匆的脚步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