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0生生之道2从古至今,人类都在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长寿。古代不仅民间百姓祈望长寿于巫祝,帝王天子更不惜劳民伤财寻仙问道;道士欲借丹药长生;魏晋曾服石散成风;医家多有好温补滋养者;时下营养品市场火热。因此中医学的调治方法涉及精神饮食起居乃至房中等各方面,从而对人进行近乎无微不至的照顾,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礼记》曰:“养生之道,自天子至庶人皆所当知。”故中医学首要任务是传授养生之道,在中医典籍的首要内容及中医理论指导思想中可看到以养生为主体为目的的论述。追求健康长寿是中医发展养生学说的原动力。儒道二家是中华文化主流,对中医学影响最深的也以儒道为主。儒道思想中都有深深的忧患意识,从而产生了“防患于未然”的先进思想觉悟,即“治未病”。立足于养生对人体身心及外部环境进行全面考量的中医学,在解决人类健康问题上具有强大优势。就医学来说,本来就应该执行保健和康复两方面的任务;而从解决人类健康问题的角度来说,医学理当侧重养生保健而非治疗,唯重视养生保健的医学才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医学,才不会陷入“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内耗中。未病先防是中医至高的追求,正因为这种预防为上的追求,造就了中医成为一门强大的养生学科,真正符合民众的切身诉求,也体现了先进的忧患意识,这样一门坚持积极养生的学科才是人类面对日益恶劣的健康形势挑战的正确选项,也是未来医学发展趋势不可或缺的重要拼图。 2841毒素-是潜藏在体内的垃圾~现代社会随着环境污染食品安全危机等诸多问题的出现,再加上现代人长期坐办公室,运动越来越少,体内难免产生各种毒素。中医认为不能及时排出体外,对人们的身体和精神产生不良作用的物质都可以称为“毒”,如瘀血、痰浊、寒气、食积、气郁、上火等,这主要针对的是人体内的毒;毒还可以理解为一种邪气,主要针对的是外来的毒。所有不利于人体的因素都可以叫做邪气,这些邪气是造成人体疾病和衰老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五脏六腑功能只要正常,就不用担心这些毒,原因在于人体本身就有自我修复的能力。不过假如哪个脏器的工作不正常,就会影响到全身的机能,这样一来就容易出现各种毒素。套用现代的排毒观念,中医也有自己的排毒观念1首先想要排毒,必须有充足的阳气2要保证大小便通畅3排汗的功能正常也是排毒的重要条件。并非是体内的毒素可以通过汗水排出体外,而是通过增强阳气的卫外能力,抵御了外邪的入侵*羊肉性温味甘,益气补虚,祛寒,温补气血,益肾补衰,开胃健脾,补益产妇,通乳,治带:助元益精。主治肾虚腰痛、阳痿精衰、病后虚寒、产妇产后火虚或者腹痛、产后出血;产后乳汁少无乳。体弱儿童遗尿者食用羊肉有益。羊肉又可以保护胃壁,帮助消化,体虚胃寒者尤宜食用。羊肉含钙铁较多,对防治肺结核、气管炎、哮喘、贫血等疾病很有帮助;羊肉还有安神止惊和抗衰老作用。 2842思考中医1中医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为底蕴,故显得尤为博大精深。中医养生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理论,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的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祛病,延年益寿之目的的实用性学科2中医文化崇尚自然,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颇具典型,中医文化高度重视自然的价值观,强调自然有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历代中医养生家都把追求自然作为保健防病的重要原则,强调人类必须顺应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客观规律。中医文化追求自然的精神,既有利于对自然环境保护,又有利于促进国民身体健康3中医文化积极倡导的“悬壶济世”的社会责任感、“大医精诚”的职业操守和“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都有利于构建一个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孙思邈提出医生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一为“精”,技术精湛;二为“诚”,品德高尚。对医生提出的以“精诚”为要,尊重生命,仁善博爱,一视同仁,精求医术,专心敬业等要求,涵盖了一名医者应具备的品格和素质4古代中医治病的原则是先调神,二食疗,三针灸,四汤药,把治心、调神放在一切治法的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