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热(二)

 坚持的希望 2018-03-24

发热(二)

外感发热
外感发热通俗来说指的是感冒发热。
发热不一定感冒,但感冒也不一定会发热,这主要看病人的体质和发热的原因。2017年冬天,下雨阴冷,我在给天青坑小李村长的夫人调理身体的过程中我去了北京,有一天对方觉得背胀腹胀难受,小付叫她去药店买午时茶吃,可是对方没去买。等我北京回来时已经是胀痛四五天了。我告诉对方这是感冒了,用生姜和糯米酒煮碗吃就好。对方觉得自己没有发热,以为我在骗她,但我煮好了姜丝糯米酒后,还是喝了一杯。就这么一杯酒,背胀和腹胀都好了。过了两天,还有一个病人来电话,说他全身筋骨疼痛,吃了止痛片,效果不好,我亦叫对方煮姜丝酒服用,亦是一喝就愈。
2015年四月份,天气还不是很热,东阳有一个朋友来电话,说他儿子(18岁)在应付高考,近几天都是整天都汗出不止,但汗不多,微微的汗出。去看医生,西医没法子,中医配了几天药吃也没有什么效果,我问对方是不是中药处方中有糯稻根、浮小麦这些药名,对方告知是有这些药名。于是我叫他买了些“夏桑菊颗粒”(夏枯草、桑叶、菊花组成),一次两小包,一天三次泡给孩子吃,没想到只吃了两包就不出汗,人也精神了很多。
上述的情况,都是原来身体有宿邪,体质又弱,受外邪不重的情况下才会有此症状,但可以看出感冒(不论风寒还是风热)是不一定会发热的。
但那些情况下的感冒会发热呢?主要从病人的体质强弱、受邪的轻重、身体痼疾三方面去考虑。一般来说,体质弱、受邪轻大多不会发热,就算是发热也很轻微;体质强、受邪重,会发热,并且受邪越重,发热亦越重。这是一个大体的情况。但还要考虑到病人身体原有的痼疾,比如素体阳虚湿阻的病人,受寒多见恶寒而不太发热,一是病人阳气亏虚,受寒后身体的郁热不重;二是体内的湿邪敛着病邪不外出。阳虚之人多见气机升发不利,受寒后阳气更伤,气机就越是下陷,于是体内的郁热也会随着下陷,很多人会见尿频急、尿道烧灼感等症状的尿路感染。如果是一个体质虚弱的慢性盆腔炎病人,受寒后也会使病情加重。如果湿阻于胃脘,受寒后则会见腹胀胃痞;湿阻于筋脉见会见筋脉酸痛不舒服。如果是是一个慢性肾炎见气阳两虚水湿内阻的病人,受寒后不见发热,反而会见水肿(严重的还会见水气凌心的危重症)。等等。这些情况看起来不是外感病,但主要原因还是受外寒造成,治疗上就不能机械的套用教科书中的处方,要不会治成坏症。如果见水气凌心不知运中散邪以疏运气机使寒邪外出,只知重剂攻水,弄不好会使病人速死。
本人曾说过,能用纯中医治疗感冒的中医师,全国不到一百人,就是指人感冒后,如果是综合判断病人的体质、病邪、痼疾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性的治疗,而不是一见风寒感冒只机械的套用麻黄汤,风热感冒只会用桑菊饮。机械套方的治疗,是见妇科月经病用四物汤同一个理。
但外感病的发热情况,有那些不同的表现,又应该怎样去针对性的治疗呢?这要看受邪的性质来决定,不同的病邪,所表现的发热情况是不一样的。
外寒
感觉外寒是一切外感病中最频繁的,一部《伤寒论》所论述的就是讲治疗感受外寒的治疗。人受寒而感冒,中医上称为“风寒感冒”,风指的是外在的意思。什么叫风,流动的空气就是风。所以看中医书,只要一看到“风”字,首先就是考虑外邪的意思,比如风寒、风热、风湿等等。而对于中风的病名,一是源于人受外邪后引发身体变化形成中风病,二是中风过程中所表现的症状象风,快速而急,还会抽动如风之像。但这中风的病名,《景岳全书》纠正成为“类风”,主要论述肝阳上亢方面的病机。
而中医所说的风寒,实际指的就是外寒。通俗来讲,就是外界气温过低使人受寒而患感冒。
受寒,人的毛孔就会收缩,身体内的热就不能从毛孔外泄,于是身体内积热太过,从而造成发热。因为受寒的毛孔闭结,身体内的体温不能达于体表,所以人见怕冷(中医上称为恶寒,恶是厌恶之意)。所以人受外寒的发热表现,主要在于怕冷和发热并见。严重的怕冷,中医上称为“厥”,越怕冷,说明了体温越不能外散,也说明了体温越高,热势越严重。所以古人对于风寒病的论述上讲“有一份恶寒便有一份表证”,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有恶寒,并不一定就是有表证,不见得就是因为受寒了才有恶寒,比如身体内热毒壅滞的各类发炎也会见恶寒;身体阳气虚弱也会见恶寒。所以对于是否有外寒,还要参考脉像。外寒的脉像是浮而紧,手轻轻一摸就摸到脉搏崩的紧紧的跳动。而如果是身体内有热毒壅滞则多见滑数脉、阳气虚弱见沉弱无力的脉,这都是有很大的区别。
另外还看有寒无汗的问题,因为人受寒后毛孔郁闭,所以发热而不见汗出;而体内热毒壅滞则多见汗出。
人的生存环境,主要在于温度和湿度,寒是指温度过底,另外还有湿度上的过于干燥的燥邪,和过于潮湿的湿邪。如果气温过低又见空气过于干燥,这就是寒燥;气温过低,湿度过于潮湿则是寒湿。对于寒燥和寒湿的治疗,是有本质的区别。

中医界很多有研究《伤寒论》,说到受寒的治疗,首先考虑的是“麻黄汤”,但实际临床治疗上,见发热了还敢用麻黄汤的中医师,其实是少得可怜的。不外在网络上吹吹牛皮罢了。看到发热,还不外是用大青叶、板兰根、金银花这类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这才是现实中医治疗风寒感冒的套路。但如果真的是受寒外敢用麻黄汤治疗就一定有效果??这也不见得。比如浙江地处江南,春天或秋天是天气巨变的季节,一场春雨一阵升温;到了秋天则是一场秋雨一阵凉。所见到的外寒,多挟着湿邪,麻黄汤中重用炙甘草,反而敛邪,不利治疗。再加上桂枝的温热,易使患者成湿热内阻。所以治疗挟湿的外寒,本人素来用运中化湿的基础上加紫苏叶、生姜等药来治疗,反而少用麻黄。如果病人受寒之初失于治疗,热积严重已见高热,很多人会选择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用的人很少),但也是疗效有限,主要还是在于没有考虑到湿邪相合的问题。对于风寒外感高热,本人的治疗,以麻杏石甘汤中取麻黄和生石膏两药,特别是重用生石膏,有时一剂药中会一两百克的使用。去甘草和杏仁在于防湿,另外再加党参、苍术、陈皮等药来运中补气,使邪去而不伤正。如果病人已经见发热一天以上,还会再加黄芩、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等以折透热毒之邪。如果热势严重,还可以直接刺合谷、曲池、内庭等穴以泄热邪。如果见热势已经非常严重,则可在十宣穴进行刺血。
本人从风寒外感发热的治疗来看,麻黄汤主要针对病情初起,热势不严重的治疗,体温在38度以下的治疗,而不应该用于体温在39度以上。当病人体温上升到39度以上,应从麻杏石甘汤化裁入手,见湿加运中化湿、见食滞加运中消滞、见热毒明显则加清热解毒和化瘀活血药。如果病人开始是受寒,后来失治,见体温持续39度以上,这时一定要重视舌诊和脉诊,如果见舌干红,脉细数,这是发热伤阴,得在清透中加以养阴,本人一般以麻黄、生石膏、金银花、麦冬、党参、生地等药为组方思路来治疗;如果见脉浮大无根,舌淡,这是虚阳外越,切不能再用麻黄、苏叶等发散药来治疗,要不会使阳气外脱形成危症,而是要用大剂参附汤来治疗,使阳气归潜才能退热。《伤寒论》虽说以治疗受寒外感的各种治疗,但这是教人规矩,而不是叫我们套方泥方去机械治疗。临床上疾病的变化太复杂了,泥死方治多变的疾病,自然是难以胜任的。

受热
气温过高发生的感冒成为风热感冒,如果气温过高的程度严重并且又挟湿,则称为“暑”,无湿不成暑,暑是湿热为患,并且是热严重于湿。而只是气温过度影响身体的变化,见汗出、发热、脉浮数等症状,这是风热外感。气温升高,使人体不能适应,所以风热感冒多见于春夏之交的季节。但现在因为空调的普遍应用,室内外的气温差别很大,也有很多人冬天见风热感冒。比如北京的冬天,室外零下好几度,一到室内则是很热。我每年冬天到北京都会感冒,也就是这样的温差难以适应。就几次就是原来在室外气温底,一回到宾馆里,温度太高而见风热感冒。所以我冬天去北京,行礼包里都会带夏桑菊颗粒,就是为了防这样的情况。
受热和受寒的发热,虽说都见发热,但发病机理不一样。受寒是因为毛孔闭使体内的热不能外出而见发热,而受热的发热是因为气温过高,使人的毛孔开泄,体内的热势快速外散而见发热。所以风热感冒和风寒感冒,同是发热,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治疗上也大不一样。
受寒的治疗是用辛甘味性温热的药来治疗,而受热的感冒治疗则是用辛甘之味性偏凉的药来治疗。记得一次有一病人问我怎样去理解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问题,我说到汗出的症状。对方问我“治疗感冒要从汗解,为什么风热感冒汗出同时而不能散风热呢?如果汗出就可以散外邪,那么风热感冒有汗出之症状,应该不要去治,外邪也会自然而散,要治也只是考虑到汗出伤人使元气,补补就是了。”这个病人看过很多中医学的书,所以提这样的问题。肺主皮毛,外界的气温过高,并不仅仅是衣服穿多穿少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有鼻子的呼吸,直接把空气吸到肺里,使肺气不利,还得用辛散药来散外邪。

但受寒和受热的治疗,因为病因相反,同样是散外邪,寒邪用的是温性的药,而热邪用的是凉性的药;寒邪伤阳,所以治疗寒邪时时扶阳气,热邪伤阴,所以治疗热邪时时养阴气。这是一个大概,不是绝对。有一点很有意思,中国的底层百姓,看问题一定看成绝对,对别人的态度是对方要完美无缺,对待自己则是宽松的态度。对疾病的治疗上也一样,一定要把中医学看成完美和绝对。这在于不了解,不知疾病的变化和病人固有的体质和原来身体内存在的疾病问题。这些问题都会直接使外感病发生不同的变化。比如素来阳虚的人,阳虚则外固力不足,易使汗出,如果外感病的治疗过程中发汗太过,则会伤阴,最后形成阴阳两伤;如果病人是阴虚之人,发汗太过,亦一样会使阳随汗脱而伤阳,最后也是形成阴阳两伤。所以受寒扶阳,受热养阴,这要是病初之时的治疗,如果一路失治,到最后,大多是阴阳两伤,病情也很复杂。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风热外感的治疗上,主要得考虑到中焦脾胃的运化问题。本人看到很多处方,一路寒凉,病人外感没治好,脾胃先损,形成痰湿之邪阻滞中焦,气机升降不利,病越治越差。所以本人治疗风热外感初起之时,多以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黄芩等清透药为主,另外还会酌加党参、霍香之属以补气运中。如病人见舌红口干,这是伤阴,再加梨子(梨子切片放到中药里一起煎,对于风热外感的伤阴效果很好)、麦冬。如果病人见脉浮无根,这是因为病人汗出太过,阴阳两伤,则在大剂清热药中酌加巴戟天、菟丝子以纳阳入肾。如果见脉浮无根还不加固肾潜阳来治疗,会使汗出无度,大伤元气。
因为感受的是热邪,所以病人发热速度快,不会像受寒那样。风寒感冒往往是早上有点低热,到了晚上热势还不会很好。而风热外感的发热,发展很迅速。所以治疗风热外感的发热,一开始时就得在清透之剂加用清热解毒以折热势,要不汗出太过,伤元气后难养。

受湿
天布五气以运万类,人类失去了水就得死。空气中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是孕育万物的必要条件,太过则淫乱而伤人身体。
受湿,主要是阴雨天气,空气湿度太过,吸到肺里的空气太湿,就会直接影响气血的畅行,气机就郁滞而化热,这是受湿发热的发病机理。因为湿邪之性粘滞缠绵,所以湿邪的发热特点是闷热,觉得身体里的热发不出来的难受感。因为湿邪粘滞缠绵,所以受湿的发热体温不会高,多是低温为见,但时日长久,并且会反复难愈的表现。
另外书中说湿热的发热以下午3-5点为主,因为这时是阳明经最旺,称为“日所晡”发热。这只是一个大概。我就治过很多湿热发热的病人,不是这个时间发热的。有的是夜中睡后发热,有的是早上发热,有的是太阳一下山就开始发热一直到第二天早上才会退热。都是湿热发热,但发热的时间不一样,这主要是每个病人的体质和身体原有的痼疾不一样造成。肺胃为贮痰之器,脾胃不和的人,胃中湿阻化热,所以傍晚时分会发热,治疗在于和胃化湿。睡到夜里发热的受湿发热病人,主要在于病人素有瘀血内阻,人入睡后血行就慢,受了湿邪后血行就更慢,于是到了夜里就会发热,比如一些慢性盆腔炎的病人,夜里会发热,并且汗出床上都会湿湿的,这种情况治疗在于分消湿瘀。受湿见早上发热的病人,主要见素体阳虚者,因为早上太阳升起,阳气开始升发,睡了一夜后体内的气血又不和畅,加上时间上的阳气开始旺,于是早上会发热,治疗在于温阳和分消湿瘀。太阳一下山开始发热并且持续到第二天的情况,在于阳虚为患,治疗时还要用利水之法才行,单纯外透和燥化、芳化治不了这种湿邪发热。
受湿的发热,必定是体内的湿热所化。但因为所受之邪是外邪,治疗上不治内湿又不太一样。
外湿有寒有热,寒湿是如江南的冬天,阴雨连连,又湿又冷。湿热则是如江南的梅雨季节,气温偏高(30度左右的气温),连下几天雨又晴,太阳一出来气温马上大幅度升高,地表的水就成为水蒸汽,空气很潮湿,这样的空气是又湿又热的,吸到肺里,马上成为了湿热之邪滞阻体内。
我们要知道,人要活着,身体就会产热,阴寒的外邪进入体内,虽说开始是不会表现出发热的症状,但时日一久,还是会化热的。但寒湿化热和直接感受湿热,这两者造成的发热所表现的症状是不太一样的。寒湿化热的发热和直接感受湿热的发热,所表现的情况也不一样。
寒湿化热的发热,没有明显的表症,而直接感觉湿热的发热,多见表症。寒湿化热的发热,是见人心烦闷,有说不出来的难受,时不时的会出些许汗,汗后人又见冷冷的难受。本人近来接手一例发热三年不愈的病人,就是寒湿化热的,激素停用五天了,病人留在金华,我根据天气和月经周期的变化扎针,针药结合治疗,控制得不错。直接感受湿热的病人,则多见汗出,但汗出不畅。所以有汗无汗,汗多汗少,是区别寒湿化热和直接感觉湿热的一个区别点。另外寒湿化热的发热渐进时间很长,比如2017

年腊月下雪义乌有几个感受寒湿之邪的病人,到几天前气温升高才见发热,这就是温病学说的“伏气”,体温都偏高,有的还见39.5的高烧。而雨后天晴,气温升高的直接感受湿热,则第二天直接发病,见闷闷的低烧。因为现在气温高低不平,天气也不是很热,主要还是以温化为主。对于去年下雪造成的寒湿现在发热,治疗上本人以麻黄、石膏、苍术、厚朴、霍香、苏叶、黄芩、党参、益母草等把湿、瘀、热等进行各路分消来治疗。而对于雨后天晴的直接感受湿热,则用藿香、苏叶、黄芩、苍术、泽泻、木通、茯苓、益母草等药治疗,以直接通利、芳化使病邪速去的方法治疗。

外燥的发热很少,因为燥是空气的湿度不够,并且燥还有寒燥和寒燥之分,寒燥从寒治,热燥从热治,不外是因燥伤阴,治疗时要顾护阴津。2017年夏天,浙江大旱,又热又燥,有些病人发热,见舌苔反而是白腻苔,这是因为天气过于燥热过食水果、冷饮造成体内伤阳生湿,或体表的湿邪入内(燥热的夏天,室外大热一身汗,一下子到了开冷风的空调房间里,体表留在毛孔的汗液就会马上进入体内,于是形成外寒内湿的病机,治疗得从藿香正气加清润药来治疗),舌裂干红的伤阴反而少见。2009年秋科之交,金华地区干旱,天气已冷,这是寒燥,治疗上在于温润散寒。俞江西虽创“清燥救肺汤”,但对于实际的临床治疗,还有很大的区别,可师不可泥。

吴南京
2018年3月21日星期三
于义乌

浏览311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