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小花991 2018-03-25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头晕目眩   
    2、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诵读、启法、引导 
    2、自主、合作、探究 
    3、朗读课文——分析哲理——体味人情——鉴赏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生的艰难。 
    2、体味父子亲情,和同伴的友爱之情。 
    3、如何面以人生的因难。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表现的人生哲理,学习面对困难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分析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朗读: 
    1、自由朗读。 
    2、板书:训诫 耸立 迂回 凝视 啜泣 纳罕 瘦骨嶙峋   
    三、分析: 
    1、问:同学们啊,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课文啊? 
    答:记叙文。 
    2、问:记叙的是什么人啊? 
    答:作者自已——“我”。 
    3、问:记叙的是什么事啊? 
    答:一个小孩爬山被困最终脱险的事。 
    4、问:同学们拿起笔来号一下这篇文章有几个自然段? 
    答:23。 
    5、问:下面大家考虑一下本文可分哪几个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自已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答:第一部分(1-6):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7-15):伙伴们都走了,我被困在了半山腰。 
    第三部分(16-22):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终于爬下了山。 
    第四部分(23):这件事给我的启发: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 
    四、作业: 
    思考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人物特点,体味亲情和人情。 
    2、鉴赏本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复习: 
    问: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部分(1-6):我和伙伴们去爬悬崖。 
    第二部分(7-15):伙伴们都走了,我被困在了半山腰。 
    第三部分(16-22):在父亲的帮助下,我终于爬下了山。 
    第四部分(23):这件事给我的启发:着眼于眼前的一小步。 
    二、思路: 
    (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问:课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答:爬山——遇险——得救——启发 
    三、练习: 
    讨论练习一,明确课文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四、人物: 
    1、问:同学们啊,这个故事中主要有哪几个人物啊? 
    答:我,父新,杰利,内德。 
    2、问:他们各有怎么的特点啊? 
    答:我,胆小,体弱。 
    父亲,在责任感,成熟老练。给我信心,力量和勇气。对我有深沉的爱。 
    杰利,友爱,真诚,善良,乐于助人。 
    内德:自私,冷酷。 
    五、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做总结。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顺序:爬山——遇险——得救——启发 
    2、条理清楚,结构完整 
    本文按顺序记叙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并由些得出一个生活的哲理。 
    3、因事见理,有哲理性 
    事:爬山遇险得救 
    理:遇到困难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 
    4、语言通顺,叙述流畅 
    以第一部分为例来体会本文的这一特点。 
    六、主题: 
    方式:先让学生思考,可以个别提问,再做总结。 
    本文记叙了我爬山遇险,后来在父亲的帮助下脱险的故事,从中得到启发,遇到困难要着眼于最初的一小步。 
    七、练习: 
    在课堂上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理解: 思路 鉴赏: 
    一、爬山 1、思路清晰 
    二、遇险 2、结构完整 
    三、得救 3、因事见理 
    四、启发 4、语言通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