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悲惨世界》中窥见的人性

 新用户2698dTT8 2020-12-09

往期精选

快文围观

怡红院,绛芸轩,且看袭人也撩男

作者观点

可怜的赵姨娘

从《悲惨世界》中窥见的人性

看过《悲惨世界》,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宏大的历史场景,也不是让人心潮澎湃的战争,而是人性。

几千年前,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便早有分歧。不论人的天性是善是恶,随着人的成长,人性都不能仅用一个“善”字或者“恶”字来形容了。人性是复杂的,有矛盾,有冲突。有时候,善占了上风;有时候,恶居于主导。但是,纯粹的“善”或者“恶”是很少见的,甚至于说是根本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是相对的,都可以转化为其他的事物。善恶也是如此。

冉阿让无疑是作品主要塑造的一个形象。

他偷了一块面包,又几次越狱,从此被打上了“苦役犯”的烙印。若是按照绝对善恶的观点来看,他便是邪恶的了吧?其实,只要我们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他偷面包只是为了让姐姐的孩子不至于饿死,越狱也是缘于放心不下家人。入狱之后,他再也没有听到一句友好的话,再也没有看到一个善意的目光。不论一颗心再怎样向善,经过了十九年的牢狱生活,其间家人下落不明,想要它不发生变化也难。

在牢狱中,他审判了社会并判了罪。出狱后,他怀着疯狂的报复心理。

不过,这一切恶意都被主教的善意感化了。冉阿让成为了蒙特伊的市长,成为了穷人的保护伞。

十九年积累的恨意,一朝被感化,冉阿让不是没有过斗争的。从善到恶,再到善,他的内心斗争过程,就是人性的善恶变化过程。幸运的是,在恶快要占领上风的时候,他被拯救了,使得快要滑向恶的天平重新得以调整。但是,关于主教的记忆总会慢慢淡去,有什么可以持久地使人保持善意吗?

冉阿让收养了无依无靠孤女珂赛特,他的心被柔软的爱感化了。爱是使人性得以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了可以去爱的人,有了爱自己的人,会渐渐抚平内心的创伤,激发人性中本已有的善的一部分。

除了这一主要形象,书中还描写了社会群像。冉阿让出狱时,他们献上拒绝和咒骂。做市长的时候,冉阿让为了不让无辜的人抵罪入狱,主动承认自己就是苦役犯。而那些受过市长帮助的人们做了什么呢?他们议论纷纷,“这个人心太善,太完美,太虔诚了。他谢绝授予的勋章,遇见那些流浪儿就给钱。我一直想,那背后肯定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惧怕苦役犯,或许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换做现在,我们遇到苦役犯,恐怕也不会放下芥蒂吧?但是,不知感恩,反而落井下石就有点过分了吧?他们旁观着,咀嚼别人的痛苦,满意地点点头。是人性中固有的劣根性吗?不仅雨果这样批判,鲁迅曾经也批判过。

提到人性,就不分国界了,总有共通之处。大多数人都这样做,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一个悲剧。若只是少数人这样做,还可以考虑个人的原因。可是,大部分人都这样做,那么就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了。黑暗的社会,一个“悲惨世界”,无法为大多数人提供保障。社会是一个大熔炉,人的本性再善良,到这个熔炉中锤炼过也会变恶了。一朝一夕无法使人的本性发生大的转变,不过,日积月累的渗透,心灵就变得越来越狠毒。毕竟,“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是少数的,也是不为主流所接受的。

客栈老板德那第是坏得最彻底的一个。他到处钻营,发战争财,不止一次设计暗害冉阿让和珂赛特。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那第的恶,恐怕也不是一日累积起来的。究其原因,天性自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另外一方面,社会的大环境,刺激了他本性中恶的一部分。他贫穷,有妻子和几个孩子需要养活。他越贫穷,就对财富越渴望。通过正常的途径得不到,只能通过耍手段的方式,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性命。他有了钱,也会表现出作为一个父亲温暖的一面——疼爱女儿。然而,这毕竟是少数,更多地还是打骂和利用女儿。对女儿的爱并不能感化他的恶,这就是他与冉阿让的区别。那么,他与上面所说的社会群像中的人们有什么区别呢?他们人性中都凸显了恶,只不过程度不一样而已。德那第并不是个例,社会中的许多人一定会“进化”得跟他一样。

人性的善恶是人类研究的永恒话题。或许不好说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善和恶都是人性中固有的一部分。而后天的环境,以及个人的遭遇,影响了人性到底表现出善还是恶。但是,无论善还是恶,都是不会消失的,只是表现出来的有所不同而已。恶人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造就的,对于他们,也不仅仅是批判而已。

山东红迷学刊

图片版权归原图作者、投稿请联系微信号:3308942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