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漫谈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邮币卡365 2018-03-25
漫谈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2004和2005年,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以下简称中邮广)分两次制作并推出了1999-2002和2003共两套四册“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以下简称“中邮广册”),推出这套中邮广册的目的是将它作为邮政内部学习资料使用的。这套中邮广册里面所有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本质上就是我们通常收集的普通邮资封片。它囊括了1999-2003这5年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所有普通邮资封白封、白片实物。
关于中邮广册的发行,2004年4月2日,《中国邮政报》第583期刊发了记者郑凌燕的报道:“……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近日特制作《1999-2002年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该专题册囊括了这一时间段内的全部邮资图实物,配有相关文字介绍,限量制作1万套……”。此外,2004年1月8日,中邮广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商函广告局(公司)下发了《关于做好专用邮资图资料册内部征订的通知》, “……经国家邮政局批准,特制作1999-2002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该专题册囊括此时间段全部邮资图实物,并配有相关文字介绍…此套专题册只作为邮政内部资料使用,不得在市场销售”。
由于该专题册没有对外公开发行,并且数量极少,所以,了解和收藏它的朋友并不多,其中的封片能够全部一睹芳容的朋友也是少之又少。本文旨在撩起这套册子神秘面纱的一角,其美丽面容有待更多感兴趣的朋友深入探究欣赏。
一、什么是“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
  “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 内装的全部是“专用邮资图封片”。 “专用邮资图”这个概念是1999年以前我们从未听说过的。这个名词的诞生,是与中国邮政改革的进程密不可分的,换个说法,它是中国邮政改革历程中的必然产物。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电信业迅猛发展,人们之间的通讯越来越便捷,大众间的书信往来越来越少,为适应激荡的市场形势,1997年1月,邮电部决定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1998年4月,国家邮政局成立。国家邮政局成立后,确立了中国邮政3年扭亏的目标,因此,谋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当务之急。当时,邮政广告业务作为一个业务亮点成为重要的创收手段。实际上,原邮电部早在1993年就已经开始在贺年邮资明信片上加印广告(即企业金卡),并取得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1995年11月1日,发行了专用的中国邮政明信片咨询卡(良渚玉琮邮资图,15分邮资),这是普通邮资明信片涉水邮政广告业务之始。但无论是贺年片还是普资片加印广告,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很大局限性,不能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借邮政改革之机,为吸引客户,尽可能让客户享受到“国家名片”的功效,1999年,国家邮政局推出了“专用邮资图普通邮资明信片”(以下简称“专用邮资图普资片”)业务,即:只要客户用作宣传的邮资片达到1000万枚总印量,便可以单独申请专用邮资图。专用邮资图由地方或单位申请发行,提出邮资图选题,并以申请者为主要发行对象。例如,1999年7月23日发行的《荷花》,便是中国佛教协会申请的“专用邮资图普资片”,中国佛教协会对此邮资图享有专用权。“专用邮资图普资片”业务的开展受到许多客户的欢迎。为进一步拓展此项业务,降低准入门槛,2001年7月份,国家邮政局下发《关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通知》(国邮[2001]337号),规定:印制量达到500万枚的客户可以由所在省邮政局向国家局申请发行“专用邮资图普资片”。由此可知,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的本质就是普通邮资封片。只不过是在普资封片的基础上加一个专用的定语而已。
二、专用邮资图专题册产生背景
国家邮政局为何会在2004-2005年间批准推出这样一套册封片呢?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小小中邮广册的诞生历程竟折射出我国当年一段邮政嬗变史。它是国家邮政改革产生的历史机遇与邮政系统内部为了寻求自身发展这两者结合产生的结晶。
1997年1月,原邮电部做出了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重大决策,开启了中国邮政改革创新的历史新时期。1998年底,国家邮政局成立,不久即提出了三年扭亏为盈的目标。为了完成计划,国家邮政局加大了邮政新业务的开发力度,其中一项就是加大与地方(或企业)合作的力度,让地方(或企业)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资封片为载体进行广告宣传。随着广告业务的蓬勃发展,国家邮政局顺应地方(或企业)的需求,允许其申请专用的邮资图,并规定:“专用邮资图只能由一个地方或企事业单位单独申请和使用,并且拥有使用专利权,其它地方或企事业单位不得擅自使用”。从而,诞生了“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这一集邮大辞典中也查不到的新概念。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的根本属性是普通邮资封片,它的发行程序、性质和邮票一样具有权威性和严肃性。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发行初始阶段,白封、白片的印量很大,有的印量达到1000万枚。由于缺乏有效管控,造成白封、白片大量积压打折,严重挫伤了收藏者的积极性。因此,国家邮政局逐步缩小白封、白片的印量,由1000万缩减到5万左右不等。到2002年7月3日,国家邮政局发布了《关于一次性发行普通邮资封片印量等问题的通知》(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规定:1、自5月1日起,取消用于开发普通邮资封业务的空白普通邮资信封印刷量。2、从5月份开始,用于开发普通邮资明信片业务的普通邮资明信片,全部发往中国集邮总公司,由总公司以函购或网上集邮等方式出售,以解决个别集邮爱好者的需求问题……。由此得知,从2002年5月起,普资片白片发行量骤减,每种发行约2万枚;普资封白封停止发行。并且,除邮资图题材相关省外,国家局也不再向其他各省下发此类邮资封片和发行通知文件,因此,知道和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由于宣传不到位,大量邮政工作人员对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不熟悉,造成不少邮友邮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多被邮政人员怀疑使用假冒封片,拒绝邮寄。此类事件经反映后,为了方便各省(区、市)局学习、借鉴专用邮资图题材开发及使用的经验,更好地发展函件业务,同时,也让邮政工作人员熟悉已发行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邮广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装帧推出了1999—2002和2003这两套“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即“中邮广册”),作为邮政内部学习资料使用。
三、专用邮资图专题册包含的内容
中邮广册是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邮政广告公司(以下简称中邮广)在2004年和2005年分两次制作推出的“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此“专题册”共分为4册,2004年制作推出1999-2000、2001和2002一套三册;2005年制作推出2003一册。这4册中邮广册包含了1999-2003年间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所有普资封片的白封和白片(邮资图背面没有加印图案),这些白封、白片就是我们所说的中邮广册封片。4册中邮广册共含普资封白封98枚,普资片白片66枚,共计164枚封片。具体如下:1999-2000年一册含普资片16枚;2001年一册含普资封21枚、普资片24枚;2002年一册含普资封41枚、普资片14枚;2003年一册含普资封36枚、普资片12枚。据相关报道,1999-2002中邮广册发行量为1万套,2003册虽未明确发行量,据推算也是1万套。
1999-2002中邮广册与2003中邮广册由于分前后两年推出,因此在册子的制作和装帧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主要有:1、1999-2002册为开放式装帧,三本册子外面只有一个纸质封套,没有塑封;2003册则在纸质封套外面多了一层塑封。2、1999-2002三册内页按照封、片大小挖空,以相角形式将封片镶嵌其中;2003册是在内页开一个圆弧,将封片由右至左横向插放在圆弧中,由于册子较沉,在原箱中又是层叠摆放,因此,册内的封片在重压下大多留有或轻或重的圆弧压痕。3、1999-2002册内页封片下方为白色衬底;而2003册内页有内容、规格与原封片一致的彩色图案做衬底。
四、专用邮资图专题册内的封片价值(历史和经济价值)
中邮广册封片具有与众不同的性质。
1.记录一段邮政发展变革历史。
2.最大看点:数量1万套。
3.潜在价值:没有炒作过,一直依靠众多邮友喜爱自然升值。
4.02-03白封只在册子内存在,绝无仅有。
2010年10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狄超英先生编著的《新中国邮资封片简目录·2011版》,目录中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部分所采用的图稿,主要是依据国家邮政局相关部门的实物存档原件扫描而来,而里面展示的许多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版式与我们常见的同图案封片版式不同。尤其是目录中2002 ~2003年间从PF35 《龙头蜈蚣风筝》到PF105《九江烟水亭》这71枚普白封,除中邮广册外,未在其它任何渠道流出过。
通过以上信息和资料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中邮广册及其所含封片是经国家邮政局批准发行的正规邮品。
2、中邮广册封片与此前发行的同图案的封片性质不同,不是以销售为目的,而是以存档或内部资料形式存在的。
3、中邮广册封片是做为中邮广信函广告业务专用的,并没有面向市场和集邮爱好者销售,因此,应属于未公开发行邮品的范畴。
4、中邮广册封片大部分存在与此前国家邮政局发行的普白封和普白片不同的版式,而且该版式仅在中邮广册中出现,被集邮者俗称为“册封”、“册片”。 这些不同版式、发行量仅1万的“册封”、“册片”应为新的品种,需独立看待。
五、专用邮资图专题册未来展望
中邮广册封片从诞生到停止发行,只经历了短短2年时间。2004和2005年分别装帧推出1999-2003共4册中邮广册后,在人们还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之际,“专用邮资图邮资封片专题册”的制作发行戛然而止。至于中邮广册停发原因,莫衷一是。但主要流传两种说法:一是有集邮者对此册的发行提出了质疑,认为中邮广册封片的出现与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内容有冲突,市场出现了本应该于2002年5月取消发行的白封,册中的白片也并非来自文件中规定的中国集邮总公司这唯一发行渠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读。中邮广册的发行是得到国家邮政局批准的,其本意是作为邮政内部资料供学习参考和承揽业务之用,并非对外公开发行发售邮品,因此并不存在与局计财资调函【2002】53号文件冲突之处。只是由于管理不善,造成本应作为内部资料的中邮广册封片外流,才让人有了违反文件规定发行白封、白片的误解。二是部分中邮广册通过相关渠道公开销售违反了内部征订通知要求(“不得在市场销售”)。因此,国家邮政局发现问题后果断停止继续发行中邮广册封片。最后一枚册片是2003年12月15日发行的PP77《毗卢洞石刻造像》,之后再未出现过与缩普片不同版式的册片。同时,国家邮政局对专用邮资图邮资封加强了管理,从2004年3月5日《沙坡头自然保护区》开始,所有专用邮资图邮资封在印制过程中均加印申请单位名称,杜绝了白封出现。中邮广册封片停发后,为了解决基层对专用邮资图业务的了解需求,同时又避免违反相关文件规定,国家邮政局作出了发行“专用邮资图目录”的决定。虽然该目录因故未能按时发行,但这已给出一个明确信息:中邮广装帧制作的后续系列册将不会再发行了。事实证明:到目前为止,除了1999-2003年发行的4册,再没有新的中邮广册出现,“册封”、“册片”随即断档。随着邮政改革深入,发行部门更迭,目前可以断言,中邮广册及其所含封片已成为一部中国集邮史上的断代史。
中邮广册及其封片诞生仅十余年,在集邮领域还属新生事物。但其特殊曲折的发行和流通经历,却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财富,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集邮爱好者能涉足这一充满魅力的领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