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密人,到底在胶东还在胶西?

 zqbxi 2018-03-25

在高密,经常听人说起胶东,会听到有人说“我们胶东这边……”,而少有人谈起胶西。

百度百科上是这样介绍的,胶东指三面环海,西接山东内陆地区、隔黄海与韩国及日本部分岛屿相望,北临渤海海峡。广义上指青岛、烟台、威海和潍坊东部和东营东部地区,泛指青烟威。名称源于秦时胶东郡(治所即墨城),因地处胶莱谷地以东而得名。

高密,潍坊的最东部,按上述,应属胶东。

其实,胶东,有地域之称,也有历史沿革之别。《史记》记载,秦灭六国后,推行郡县制,置胶东郡,下设腄县(今烟台福山区)、黄县(现龙口市东)、高密等县。在秦始皇帝三十四年(前213年),设置胶西郡。

高密国,故齐,文帝十六年为胶西国。宣帝本始元年更为高密国。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胶西郡,治高密(今山东高密市西南),辖境约当今山东省胶河以西,高密市以北地区。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改为胶西国,元封三年(前108年)复为胶西郡。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改为高密国。仍治高密县,西汉末辖境约当今高密市一带。东汉建武十三年(37年)废入北海国。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设置胶西县,治所在今高密市(胶河与墨水河之间)的南朱家庄,史称隋胶西城,俗称“朱晏城”,属于密州。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密州改为高密郡。北宋元佑2年(公元1087年)在密州辖内设置胶西县,胶西县是密州辖地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建制,包括了今高密、胶州等广大地区,胶西县的治所驻板桥镇,即今胶州的东方红桥附近。明洪武2年(公元1369年),撤销胶西县,改名为胶州,辖高密即墨二县。从汉胶西国算起一直到明代,成立过几个以胶西命名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范围不尽相同,大致曾包括胶州、黄岛(胶南)、高密、安丘、昌邑、潍坊、诸城、即墨等地的部分地区。时光荏苒,到了1913年1月,袁世凯废除清朝的府、州,但沿用道制,为省、道、县三级,高密、诸城、平度等26县属胶东道。

民国时期,高密先后属胶东道和莱胶道。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政区多变。全县曾划为高密、胶高等县,属滨北专区。1949年4月,胶高县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密县初属胶东行政区滨北专区,这时的高密,还可以称为胶东,1950年5月胶东行政区撤销。高密改属胶州专区,自此,胶东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到了1956年3月高密划归昌潍地区,1981年5月昌潍地区更名为潍坊地区,1983年10月地改市,潍坊地区变为潍坊市。高密均属之。

综上述,1913年以前的高密大多属胶西,1913年后到1950年这37年间,不管区划如何变化,高密基本上属胶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