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菜场,会不会是下一个风口?

 besunnyaR 2018-03-25

站在只是消费者的立场,有些困惑:一边是抱怨和叫嚣着实体商业被网络购物欺负到了墙角苟且偷生,一边却是各种高大上的商业综合体不断开业,不断刷新的不仅是位置、业态、面积。

实体商业,到底是香饽饽还是兔子尾巴?

这个疑问暂不回答,因为业绩数字、发言人口径、消费者观察甚至记者采样,谁都不可全部相信。

不妨换个角度,站在【有一天你被创业】的立场,看看有什么投资有限、可持续、接地气的小生意可以做?

被专家们所不放在眼里的菜场,是不是具备可行性?

一、刚刚需,民以食为天

若论可行性,需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证:

第一,是否是刚需中的刚需?

第二,是否在原有消费模型基础上开拓出衍生功能?

一言蔽之,我们所瞄准的菜场,绝不是进去设摊,也不是承包做二房东,而是站在商业地产的立场上,从前期评估流量,并探索附着价值之后,能否实现“把历史打扮成一个小姑娘”?

首先,今天实体经济不振基础上,还有阵地的仅有几个业态包括餐饮包括亲子,他们都具备一个共性,即刚需中的刚需,权且称之为刚刚需。

无论是民以食为天抑或望子成龙,在必须为之埋埋单的家庭支出中,开门七件事无疑可以位列其中。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也很遗憾地看出,菜场正面临着上下夹击的窘迫:

一方面,大量的门面房被出租做了蔬果小铺,因为低廉的租金因为无需支付管理费更因为可能不同的进货渠道,价格可以比菜场便宜,且占据了“守住一隅居民”的半径优势,无论是贪图便宜还是贪图就近,分流了N多大妈,不论环境不太重视质量但价格是硬道理,这权且可以成为釜底抽薪;

另一方面,传统的超市不断升级,原有的蔬菜、水果、生鲜全面进驻,加上一些以“挂着进口羊头卖着假洋鬼子狗肉”的洋品牌,凭借干净、卫生、品牌、便利、时髦,分流了下班买菜回家的白领群体,他们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消费体验的软件比较较真,于是菜场就顺势又成了备胎,这可以称为“强大出头鸟”。

今天的菜场,若果还有什么优势可言,那么无外乎一站式、老主顾、信任度、国营这些苍白的卖点,而客户的不同决定了上可盒马鲜生、城市超市,下达某弄的弄堂口ABC不知名小店。

尽管如此,菜场还是具备了“每家每天需要、每天产生消费、每天稳定流量”的三大特征,这你承认么?

二、把菜场拔高到睦邻文化(的芯片)

传统菜场的没落,不是一天倒下的巨人,而是温水煮青蛙像极了媒体,可能不断份额在缩减,但还没有到彻底歇菜的那一步。

对传统菜场的拯救,目前可以看到的都是比较就市论事的针对策略:

比如扩大面积、比如登堂入(超)市、比如加强管理等等,但菜场运作手法不变,就像那个房管所翻牌的房企如今进军豪宅,但他们的那个房味,总感觉和星河湾有点堂兄弟,看着有点像,又有很明显的地方不像,看得下去却爱不起来。

其实,传统菜场如果上升到文化层面,则是另一番看点:

1、菜场的首要客户是老人,而今天的老人生活动线是怎么样的呢?——抛开家务,无外乎:早上广场舞和太极拳,下午居民麻将馆;

2、菜场的次要客户是全职太太,但今天的全职太太首选是超市,无外乎根据购买力的不同,分别进入进口超市和大卖场而已;

3、大卖场全面退出租金高昂的市中心,意味着给菜场留了一线生机,但若不能有效嵌入其中,势必还是给各种脏乱差的蔬果小店所蚕食。

以上三点想要说明的是什么?

即:有闲阶层的中老年妇女,是传统菜场的消费人群,但今天他们被各种开小差了?

因为菜场的刚刚需作用,因为价格、环境、体验变得“有需要但不必需”,一句话还是选择太多了,但若果菜场可以在单一买菜基础上做加法,是不是可以拉回心猿意马的那个庞大群体呢?

回到房地产的眼光,那句“外环说国语、内环说英语”值得玩味,因为外环的新上海人刚需置业,他们都是双职工都是年轻人,所以对传统菜场不感冒,环境再改善不可能好过便利店和城市超市,何况他们的工作节奏决定了“吃饭和做饭是两回事”,外环试验没有土壤。

黄浦(含卢湾和南市)、徐汇、静安(不含新静安)等今天的国际化豪宅区,传统菜场的变招和突破也缺乏主观能动性,因为客户对价格不敏感(当然一些残留的闹市弄堂还有可能但基数不大),所以踏足买菜的方式基本找不到主流做法,因为过于分散所以不具备实验聚焦的共性发现。

只有一些“传统上海人密集、老新村林立的区域”,才具备“对菜场及其传统买菜方式的黏连和忠诚”,这部分人群具备“单天消费金额不大但每天固定流量”,若菜场能成为他们的社交中心,每天说说上海话,从广场舞和麻将桌上分流,也算功德一件。

虹口、杨浦、普陀、宝山这些区域,“中原、曹杨、鞍山、曲阳”这些上世纪60年代的新村高发区域,具备通过传统菜场升级为社区睦邻中心的实验田基础。

在新加坡看到一种菜场,成为市井文化的集散地,一层是买菜,二楼是吃饭、早茶、聊天、养老当然也包括棋牌休闲,一个居住密集区有这样一个人口集散点,只是经过改良之后,他们停留时间、重复消费、关联消费、衍生消费甚至邻里社交文化,都可能被重新建立起来。

十九大提出了文化建国的理念,在微观如一个社区之内,能让“动迁不起、放弃不能”的庞大新村、里弄重新恢复邻里活力,也算是一个城市名片,也符合城市更新的战略高度。

三、从菜场到菜场综合体

说得比唱的好听,但做呢?

从传统意识中脏乱差的菜场,到睦邻中心的彼岸,我们需要做什么?

首先,从业态添加而言,若果把一个传统菜场作为一个社区中心来构建,需要添加的业态包括了餐饮、社区医务室、亲子晚托班、社区养老设施、副食品直销、净菜加工等等,不管加入或不加入什么业态,只有两个考评标准:

1、丰富,能留得住人

2、合适,目标人群愿意消费

其次,从运营方式而言,传统菜场的“分别签约分别收租金”管理模式,属于累死人不偿命。看起来都是减少了流通环节,但受制于业态、管理模式、管理者眼界等硬伤,往往成为了逐一的串联,免不了行政管理产业,导致了不专业,也掩护了利益链。

按照引入商业咨询公司,由其整合从设计、施工、策划、市场、招商、管理、广告等纵向产业集群,实现对餐饮、医疗、社区娱乐、亲子、直销、品牌的横向统筹。

第三,政府职能部门的放行。

这个放行不是防守,而是抓大放小。不在具体操作中进行干预,而是抓紧两个端口,即前端的目标和指标,后端的权限和负面清单,然后按照市场化运作进行,有成本有回款有溢价有分成,关键是经营者有积极性,可以植入市场化思维。

那句心灵鸡汤怎么说的?

——“不是行业不行了,而是你运作的方式不行了”。

传统菜市,之所以被瞄准,基于刚需,源于可转换空间,至于市场,就让市场来检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