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而读书?(微集)

 昵称5262476 2018-03-25

 

【读书】为什么而读书,读书为了什么?为了父母,为了名利,为了出人头地荣华富贵,诸如此类,不值一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口号曾经风靡一时,影响很大,貌似正确,实不正确。此言即使出自儒家,也是不中肯、不究竟、不儒家的,何况出自他家之口,纯属自欺欺人的巧言,远不如为了父母实在。

 

【读书】今有儒生提出“为天下太平而读书”,更加高远,但仍然大而无当,立足于外,本质上与为了父母、为了中华无异。建中华、平天下都侧重于外王,是明明德于天下,而读书学习首先是为了自立自达成己、尽心知性知天、明明德。这才是儒生读书的第一目的、根本目的、基本立足点。

 

【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己还是为天下,是为良知光明还是为天下太平,内外有别,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有别,第一目的和第二目的有别,本末先后之别。身为主天下为客,修身、致良知为本,平天下、致良制、致太平为末。根本坚固自然枝叶葱茏,良知光明自有天下太平的追求。

 

【读书】大学八条目都很重要,都是儒家共识,然有本末主客之别。修身为本,格致诚正齐治平都是末。相对于家国天下,统肉体身、意识心、良知心于一体的身为主体;相对于肉体意识,良知心又是主体中的主体,不妨借用佛教名相,称之为法身。格致诚正齐治平归结于修身,修身归根结底又是为了明此法身。

 

【读书】内圣外王,既相辅相成,又有本末之别。明明德为本,明明德于天下为末;修身为本,格致诚正齐治平为末;修己以敬为本,安人安百姓为末;自立、自达、成己为本,立人、达人、成人成物为末;自尽其性为本,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化育、与天地参为末……一句话:立德为本,立功立言为末。

 

【读书】“性与天道”是大本,具有超越性,超越一切现象。天道超越宇宙万象,仁性即道心,超越肉体意识和和事功,包括外王事业。朱熹在《答廖子晦》中说韩愈,“韩公只于治国平天下处用功,未尝就其身上讲究持守耳。”“只此便见得韩公本体功夫欠阙处”云,意谓韩愈为外王所囿而内圣功夫不足。

 

【读书】注意,本末有别而又不二,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以树木为喻,本是树根,末是树干枝叶及花朵。没有树根,树干枝叶不能凭空而出;没有树干枝叶,树根则成了无用之死物。再以人为喻,良知心为本,肉体身、意识心为末。三者水乳交融,难分难解,不可割裂。

 

【读书】本末关系即道器、体用、本质现象之关系。有其体必有其用,能自立、自达、成己、明明德,必怀抱立人、达人、成人、明明德于天下的追求和愿景。以内圣为本,并非否定外王追求。太平大同作为王道政治的最高境界,始终是儒家最高社会理想。无此理想,即非儒家。

 

【读书】但本末不能颠倒。孔子早就指出:“古之学者为己”,读书学习是为了成就自己,这才是究竟之言。为致良知、明明德而读书,为成德成圣而读书。这是读书第一目的。故王阳明从小立志,要读书做圣贤。孔子反对“为人而学”,当亦不会认可“为天下太平而读书”。

 

【读书】程颢为了强调内圣的重要性和天理的超越性,说过一句名言:“太山为高矣,然太山顶上已不属太山。虽尧舜事业,亦只是如太虚中一点浮云过目。”或对内圣强调过度,但基本立场无误。说“为天下太平而读书”,态度恰好相反。把立足点放在外王事业上,偏大了。要纠正的话,可以说,读书的目的,首先是为己,其次为家庭、家族、国家和天下。

 

【读书】儒家讲家国天下,一定会落实和归本于身。身毫无疑问具有个体性。《孟子·离娄上》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故相对于任何集体,儒家最后都会立足个体之身。与个人主义不同在于,儒家的身以仁为本。孟子的话可再续:身之本在心(意识心),心之本在仁。

 

【读书】或说:“人身是一整体…求整体之健康,个体之健康自在其中”云,此喻虽巧,其实不当。每个细胞个体必须立足于自己,着力于自己之健康,才有能力追求全体细胞同胞和人身整体之健康,主次先后次序不能颠倒。颠倒了就会流于集体主义,立足于集体,强调整体之强大,所谓大河有水小河满。

 

【读书】下学上达。上达是上达“性与天道”,即明明德、知天命,这是读书学习的根本目的。格致诚正内圣学,齐治平外王学,都属于形而下的学问。八条目归结于修身,方可上达。修身是形下与形上的关鈅枢纽和下学与上达的圆满统一,就像礼是内圣与外王的合一一样。

 

【读书】东海还是一枭的时候与民粹派论战,曾定义儒家为天下主义,其实大误,误将心怀天下苍生、追求天下太平和大同理想等同于天下本位了。儒家关怀天下而非天下主义,关怀国家而非国家主义,关怀家庭而非家庭主义,立足自身而非个人主义,而是人格主义、仁主义。儒家的身是人身、人心和仁性的统一。

 

【读书】集体主义表现形式很多,社会主义、国家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家族主义都属于集体主义范畴,天下主义境界相对宽广,但本质上也是集体主义之一种。而以天下太平为读书目的,未必就是天下主义,但若某些儒生义理不熟,立场不稳,就会产生天下主义倾向和流弊。

 

【读书】与其说为天下而读书,不如说为父母而读书。为天下是仁民,为父母是亲亲,是孝悌。亲亲是仁民的前提,孝悌是为仁的基础。当然,说为父母而读书同样不对。读书既不是为了家国天下,也不是为了父母兄弟,归根结底读书就是为了你自己,为了自立自达、成德成圣。2018-3-25余东海

首发于儒家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