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是文房用具之一,为筒状盛笔的器皿,多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对简单,没有大的变化。笔筒产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国时期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螟蛉有子》有云:“取桑虫负之于木空中,或书简笔筒中,七日而化”,其中所说笔筒是否为今日之笔筒,不得而知。从传世艺术品来看收藏市场的笔筒多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见有宋元笔筒。明代屠隆《文具雅编》记载:“湘竹为之,以紫檀乌木棱口镶座为雅,余皆不入品”。明代文震亨《长物志》记载:“笔筒,湘竹,栟榈者佳”。故有笔筒为晚明时期产物一说。但宋代无名氏《致虚杂俎》:“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献之有斑竹笔筒,名‘裘钟’皆世无其匹”。似乎笔筒的年代应起码推至宋代。由于此系文化史范畴,兼有学术分歧,故这里不加以论述。 紫檀最早是在印度热带森林和岛屿上被发现的。中国人酷爱紫檀木,商周时代,即为车辕装饰,是世界上最为名贵的木材之一。日本奈良著名的正化院是保存历代天皇器物的宝库,其中有数件大唐王朝送给天皇的黑檀器物。 据史料记载,隋唐五代,中国开始用黑檀、紫檀制作家具及工艺品。唐代是中国家具走向成熟时期,是家具发展史上一次重大飞跃。 一部紫檀的应用历史堪称是一部中国艺术简史,紫檀木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材美工巧”为特点的中国木艺特有的神韵。中国的传统木艺,是能工巧匠的巧手妙思与优美材质相得益彰的产物。 清 紫檀 笔筒 尺寸:直径22.5cm*15.5cm 此物现藏于风蕴轩艺术博物馆。其材质为印度紫檀,取一整块树干,整体制成。经年之下,包浆极为开门。 笔筒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置笔用具,一般呈圆筒状,材质多样,可见竹、木、瓷、漆、玉、象牙、紫砂等,是文人书案上的常设之物。在古代,笔筒以其艺术个性和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明代文人朱彝尊曾作《笔筒铭》,云:“笔之在案,或侧或颇,犹人之无仪,筒以束之,如客得家,闲彼放心,归于无邪。” 由于其中饱含传统文化的精髓,笔筒在明清两代强劲发展。瓷器、竹木、漆器、象牙、玉器、玛瑙、紫砂、葫芦笔筒,或变化完善,或粉墨登场,成为文人朝夕相处的良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