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立志做最优质的朗诵学习基地 纪弦是台湾诗坛三大元老之一。这首《一片槐树叶》是他的经典作品,抒发了对祖国与家乡的思念之情,堪比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余光中《乡愁》,从小小的邮票、船票等物引发思乡之情;纪弦的这首诗也是从书页中滑落的一片槐树叶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纪弦先生1948年离开大陆去往台湾,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写下了这首《一片槐树叶》。 本诗我在经典作品诵读系列课中做过详细讲解(点左下角“阅读原文”可直达),今天发送的是学员风儿(草原上的风)的习作。 虽是短诗,其实却经过了数十次的反复揣摩和练习,这个过程是痛苦又快乐的--很多地方,明明“知道”,但就是难以“做到”。今天觉得做到了,明天再听发现根本没做到…… 课堂里讲的是诗的背景、解读和详细的技巧细节,但要把这些技术层面的东西和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合在一起,却是一件并不简单、轻松的事。这里面的甘苦,只有学习者自己才真正明白。 就风儿的学习过程来讲,她初读时,群里就有无数人点赞。但其实细节中问题很多。因此对照课程要点和朗诵示范,她花了大量时间在找问题,解决问题。在修正中提高,在提高中修正。 比如,仅攻克第一句“最美的”三个字,就至少用了一周时间。这三个字,是要用音高的变化来表达的。但受基调的限制,音高的幅度必须精确控制:高了会不和谐,低了会没情感。精确表达,全凭听力和感觉。 风儿是习惯性把每个字调值发准的,这在播音特别是新闻播音中是正确的,在普通话测试中也是正确的,但在朗读这里就有问题了。播音的目的是清晰准确地表达意思,而朗读朗诵却是重在传情,很多学朗读朗诵的爱好者在学习中照搬播音教学中“调值不准”的说法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纠正”本来可能就正确的字音,实在是大绕远路。 好比一幅画,只用一种颜色来描绘,那会是多么乏味?即使一片绿叶,也一定有深浅明暗的变化。想象一下这幅画,如果变成单色会怎样? 传说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初学书法,写“永”字就写了三年,相信认真练过“最美的”这三个字的人也会有同感吧。不过这种“攻坚战”是值得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真正的学习,必须来自脚踏实地。 这首诗的技术点还有很多,比如很多人会栽倒在三个“一片”上;不少人的江南江北是在一个地方;“古老的诗集”重心偏移;“细看时”没有体现出情态;两个“故国”处理不当;“何年何月何日”缺乏期待…… 把这一古脑问题,全都解决,还要保持语流和情感的真挚顺畅,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真是:朗诵无小诗,得失寸心知啊! 《一片槐树叶》 作者:纪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