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
(3) 我以为这理论也适合议论文写作,议论文的论证说理过程就是推理过程。因此认为议论文主体的段落的“三要素”就是这三个,在论证段里这“三要素”是必须有的。 规则即看法,就是观点、分论点;情况即事实,就是论据;结果即结论,就是价值判断。演绎推理是对个别事物的得出的具体结论,归纳推理得出的是抽象的普遍性的结论。 2、但是,我们会看到最常见的说法是:议论段五步法。 (1)第一步,写观点句:段的首句设置本段的分论点。明示本段要论证什么问题。 (2)第二步,写阐释句:从理论上对分论点进行论证解说(理论论证)。 (3)第三步,写材料句:列举典型事例,古今中外,正反事例均可。事例要紧扣分论点。 (4)第四步,写分析句:分析说理,剖析事理的普遍意义,增强说服力。 (5)第五步,写结论句:本段小结,照应本段开头,对分论点的延伸、升华。(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例段: 知识就是力量。(观点句) 它首先是一种难以量化的、伟大的精神智慧,当然更可转化为具体的、可见的、巨大的物质力量。(阐释句) 史蒂芬.霍金,被卢伽雷氏症禁锢在轮椅上20多年,全身能“活动”的,除了眼睛,只剩三根食指,但这并不影响他能够成为继爱因斯坦之后当代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享有国际声誉的伟人、超人。(材料句)霍金靠的是什么?知识——关于宇宙奥秘:天体物理、时空本质的最新知识,最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智慧。以及知识带来的预见性。(分析句)可见,知识能够改变世界,知识能够决定命运,知识能够给人自由。(结论句) 上边是说法,与“三要素”理论,其实并不矛盾。例段的观点句与阐释句、分析句,甚至结论句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看法”,都是一种“重复”,从“实体”上说没有区别。有了阐释句、分析句使得读者对“看法”更明白更懂了,也使得观点与论据粘合得更加紧密,实现了“论证”。因此说有它们是必要的。 倒是这个结论句值得商量。它运用的是演绎推理:看法、事实、结论。演绎推理的结论应该是对个别事物的结论,而它的结论是普遍性的结论,因此是不符合逻辑规则的。这样的情况很多,值得注意。 请看一个典型的一个演绎推理样式: 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人,其死都比泰山还重,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 所以,张思德同志的死比泰山还重。 再看: 所有的人都会死, 苏格拉底是一个人, 因此苏格拉底会死。 下面这个例子是什么推理? 科学家愿意接受由旧理论延伸出来的新理论, 但是对可能改变其思维的新理论,他们则会抵制, 原子物理学就是要改变其思维框架, 因此,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原子物理学。 这是演绎推理。中间两句是对第一句表述的表述,最后一句是结论。所以说,演绎推理简单的说是第二句是对第一句的评述,是由几项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的,并导出一个结论。 3、关于归纳推理。 我们的认识是,归纳推理是从特殊的、个别的事实中推理普遍性结论。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在某一段里由一个事实就归纳出一个普遍性结论,有说服力吗?尽管我们不可能使用完全归纳法,都是使用的不完全归纳法,但是一个事例就得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似乎有些武断。我的意思是起码也得列出两三个事例,然后得出结论。要知道归纳是从众多事物中寻找相同点,归纳就是归纳出共同性,归纳的定义是“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说明归纳推理的前提的数量应是多个。吴炳忠 从一个事例中得出的结论,而这个结论还需要其他事例佐证,从一个事例中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只能是对这个事例中含有的意义的揭示。单一证据往往给人论证不充分的感觉,应该有“聚合性证据”,并揭示其共同性、普遍性,从而完成“论证”。即使是证明一个分论点,如果只有一个论据也是没有说服力的。应该像《呆气》那样连续列举几个事实,最后得出结论:“呆气好处极大,不可没有。” 二是归纳光是列举事实归纳出共同点得出结论吗?列举几个类似的有共同点的思想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是归纳法吗?也是归纳法。吴炳忠 例如:助人为乐,顾名思义,就是以帮助他人为乐,正如俗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自己的精神品质也会得到提升。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它讲究的是自发地帮助别人,通过看到或感受到对方的快乐从而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它应是纯粹的、纯洁的,不参任何杂质即不带有一丝利益关系的。这种助人为乐并不是要你看到什么都上去搭把手,事实上,这种帮忙更可能会扰乱他人阵脚,所以我们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先搞清楚状况,再尽量伸出援手。不要吝啬自己的帮助,因为有时候你的举手之劳,可能就会改变他人的一生。《三乐》 归纳是将若干同类的事实或思想归结在一起,并对其共同性作出表述的推理。 归纳法的要素:一是由多个(最少两个)事实、思想组成,二是这几项在逻辑上具有共同点,并能由一个名词表示,三是根据这一相同点得出结论。吴炳忠 看看这个例子有问题吗? 故宫的钟表修复师王津,16岁时因其祖父在故宫图书馆工作,王津有机会进入故宫。从此,他对钟表产生了兴趣,几经努力,他最终成为一代大家。若不是他,故宫会有多少钟表会因无法修复而终世堆积于阴暗的地下室?他把自己的青春化作一条纽带,联结古今,使古老的钟表得以流传。大学毕业的李寿升,白天,他的身份是舞美道具师,为一家儿童话剧院设计制作演出道具。晚上7时以后,他会安坐在一张自制的长条形榆木桌旁,一件件“老物什”就这样在他手中“复活”。虽然同龄人大都选择了高薪职业,而他却甘愿做一条纽带,做中国传统木工文化传承的铺路石。《说纽带》 这段实际运用的是归纳推理,举了两个事例,两个例子也有共同点(文化传承),可惜没有推论,没有把两个例子合起来得出“结论性”的价值判断。作者只对两个事例作了分别的分析,没有两个事例加一起的结论性的句子。归纳推理形式不完整。 请看明托《金字塔原理》中的例子。归纳论述方式的形式应该是: 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 波兰将受到坦克的入侵(结论)。 4、推理过程中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看法、事实(思想观点)、结论。那么,如何使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这取决于推理过程的起点。如果把看法放在段首,即看法一一事实一一结论,那么就是使用的演绎推理;如果把事实放在段首,即事实(思想观点)一一类似的事实(思想)一一类似的事实(思想)一一看法、结论,那么就是使用的归纳推理。归纳推理句子之间存在着共性关联。演绎推理是后一句由前一句导出,句子之间是评述性关联。吴炳忠 三个要素的排列顺序不同,所使用的推理方式也就不同。其实,作文论证展开的方法,也就这两种方式。换句话说,一是用分论点(看法)开头展开论说,一是用事实开头展开论说。这里强调的是必须坚决把论证(推理)限制在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的框架内,必须严格遵守逻辑推理规律。“或”的意思是在一个段落里只有用其中一种,要么是演绎推理,要么是归纳推理,两个推理不能混在一段里,混了要分开。 5、小测试。 (1)请指出第二句、第三句与第一句分别是什么关系? ①日本商人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②美国商人很快将进入中国市场必将进一步促进日商行动。 ③美国商人正在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2)按照你确定好的演绎关系或归纳关系,重新组合,并给出结论。 |
|
来自: 老刘tdrhg > 《18.大/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