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健脾祛湿----不做大湿人

 天竺ym4utwuzoe 2018-03-26

我们接上一篇的文章往下说,上次说到“脾虚则生痰湿”,要想彻底除湿一劳永逸,则需要“健脾祛湿”。

要健脾祛湿,首先要做的是切断湿邪的源头,反思自己生活习惯,终止更多的湿邪入侵身体,然后再想办法除湿。

那么,有哪些伤脾生湿的生活习惯?

1、 贪食生冷瓜果。尤其是在夏天为了减肥不吃早饭或晚饭,而是以西瓜等水果代替的人。多吃水果是我们奉行的健康生活的不二准则,可是对于一些肠胃不好的人,就要少吃了。以及要少喝冷饮、碳酸饮料、含糖饮料等。

2、 爱吃宵夜,习惯性熬夜。晚上吃太多东西会加重肠胃的负担,而且“胃不和则寝不安”,吃太多也会让人睡不好。而且,“胃以通为补”,胃气要降,脾清要升,如果胃里面塞的满满的,该降的降不下,该升的升不起,气机运行紊乱,气血壅滞,痰湿就会停在中焦(脾胃部位)。

3、 肥甘厚味。所谓肥甘厚味,就是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一般是指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物或者味道浓厚的食物。这类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过食油腻食物,致使消化功能减弱,还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对营养的正常吸收。

4、 抽烟喝酒。抽烟、喝酒有害身心健康。

5、 吃撑。中医讲“胃以通为补”,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用担心吃得不够,营养不良(只要你不挑食),反而要担心吃得太多,吃撑伤脾胃。尤其是晚餐要少吃。

如果脾胃好,脾气健运,吃得香,消化好,那气血充足,面色口唇红润光泽,人体健康,不易得病。若脾虚,则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完全运化成气血精微,只能加工成半成品——就是痰湿。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脾虚呢?

脾虚还分为脾阳虚、脾阴虚。脾阳虚的状况比较常见,如下:肚子胀气、腹痛喜温、大便便溏、四肢发凉、周身浮肿、舌质淡胖苔白滑。感冒咳嗽会吐痰,或者刚吃过饭就感觉有痰卡在嗓子眼。女孩子还可能是痛经,虚寒性体质。

或者感觉自己挺能吃的,不像是脾胃有毛病的样子啊?比如我。

我一直在观察自己的体质变化,也一直不敢随意给自己贴标签说我就是脾阳虚。因为我挺能吃的,胃口很好啊。从成年之后一直到2016年,我一直都是吃不胖的。

但是回忆从小到大的关于自己脾胃的记忆:小学时有一段时间老是觉得肚子胀胀的,后来没在意自己好了;初中时住校,每次回到家都吃得撑撑的,暴饮暴食;高中时有一段时间经常便秘,后来经常拉肚子;大学时肚子胀气,时常喝白萝卜汤来通气;一直都痛经,大姨妈来的时候感觉全身都冷;一整个暑假就吃一只冰棒,还在读研的时候,被医生说“以后少吃点冰”。这些都是属于脾阳虚,就是阳气少了,身体会很冷,气血生成少了,气少了肉就会下垂,皱纹也很容易产生,血少了首先大姨妈就少了或推迟;体寒,痛经,很容易累,这些症状就都出来了。

然后会怎样?脾虚生痰湿,皮下脂肪会越堆越厚。而事实是我小腹赘肉也越来越多,蝴蝶袖也出来了。。。还记得上一篇文章中说痰湿体质的人多肥胖。当然还一定会累及其他脏腑——肝、肾等。

还有我自己很喜欢吃黄色的东西,觉得黄色的食物会更诱人,比如小米粥,蛋糕等。《皇帝内径·素问》“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脾五行属土,脾主肉,对应的颜色是黄色。

所以,大家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要像我这样,往远了想,多观察,多反思。这里说了这么多,是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路,多观察自己真的很重要。

解决方法

首先,如果有上文提到的伤脾的做法,切记要改掉,这一步很重要。然后是祛湿。如下:

第一:少吃点

有很长一段时间,晚餐的时候都是喝粥的。小米粥、白粥、绿豆粥、黑米粥等。少吃点对自己有好处。早餐一定要吃,午餐也吃个八分饱就差不多了。

第二:姜枣茶

喝姜枣茶最好在春夏时节,秋冬就不要喝了。因为姜是发散阳气的,阳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春夏吃姜是顺应天时,最好的时节是立夏的时候开始喝(现在开始喝也没关系)。而且要在一天当中上午之前喝完,因为一天当中下午和晚上阳气要下潜,好比秋冬两季,如果晚上还喝姜水会睡不安稳。“冬吃萝卜夏吃姜”、“晚上吃姜等于砒霜”(不会有这么严重啦)

做法:

可以自己煮,红枣4、5个,老姜片3、4片(觉得自己湿重的可以加到6、7片),红糖适量,喝起来有点辣辣的刚好。三样东西一起放进去加水,水烧开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以网购。各大电商平台都有,直接搜“姜枣茶”就可以了。最好买块状的,不要粉状的。然后用保温杯泡一会就可以喝了。

第三:艾灸

艾灸再一次强烈推荐。网购短艾柱,像大拇指一样长的,以及艾灸盒,可以绑在身上,解放双手,简单方便易于坚持。穴位:先推荐神阙穴(肚脐眼),和脾经的三阴交穴,大家先操练起来,觉得舒服对路子,再根据不同需求加灸不同穴位。

最后,再说一下我实践之后的变化:艾灸,断断续续一两个月,痛经不再(血块也基本没有了);姜枣茶,连续喝了10天左右,大便不再黏腻难冲,怕冷的情况好转,而且脸色红润,气色好了很多。

参考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