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审美赏析

 老刘tdrhg 2018-03-26

周邦彦《关河令·秋阴时晴渐向暝》审美赏析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音乐家(今浙江杭州)人。《关河令》是词人的代表作之一。词作中,表现了词人思家、孤寂的心情。全词如下: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在词的上片,主要写词人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的情况,然而,最终盼来的却是“无雁影”。

词人首先写道:“秋阴时晴渐向暝。”“暝”即天色昏暗。“渐”即慢慢地,一点一点的意思。词人开始就写出了一个阴雨连绵,而偶尔又放晴,但现在已是薄暮昏暝,秋景凄清的时候。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说,词人说描绘的景象,正是旅人心境的外化表现。宋玉在《九辨》中也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写道:“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道“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些诗文都表明了诗人们对萧瑟秋景的伤惑。

接着写道:“变一庭凄冷。”在这久雨而一时放晴的情况下,处于孤独而漂泊不定的旅客,独自默默地站在清冷的客舍庭中。“一”即“全”,“整个”。这里,可以说,此时此刻的词人,不但承受着一庭凄冷而浸入骨髓的寒气,而且也受到刻骨铭心的思亲情感的煎熬。这里,词人用“一庭”,表明了词人所处的环境都是凄凉的,自己也是孤独的,寂寞,无奈的。这就为后面表现自己对亲人无尽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奠定了基础,也营造了凄凉的氛围。

于是,词人写道:“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寒声”指秋声。其声包括诸如“风声”、“秋雨声”、“落叶声”,甚至“虫鸣声”等。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写道“噫嘻,悲哉!此秋声也。”“雁”即大雁,鸿雁。在中国古代,人们都认为大雁能为人们传书送信。其实大雁的准确时间的迁徙,羁旅他乡的游子,或者闺中人儿,总是希望思念的人按时归来,或者按时回来。然而,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好似鸿雁声声,可是,抬头四望,在那布满云层的尽头并无大雁的踪影。这大雁声声,是词人心理的表现,是一种幻觉。恰是这幻觉,表现出了词人思念亲人那急迫而沉重的心情。这是一种心理表现,情感淤积的必然。

接着的下片,主要写词人想借酒消愁,可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当酒醒之后,孤栖之愁更加难以排解。

词人在过片中写道:“更深人去寂静。”这一句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其中的“更”字,可以说,将词的境界推进了一步。其中,“人去”就是说住宿旅馆来来往往的人都离开了,留下的就是词人自己了。词人描写“寂静”而孤独寂寞的处境,不但表现了“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漂泊之苦,也表现出词人远离亲人的思念之苦。我们从结构上说,“人去”也与下文“孤灯”相应。这里,写词人在客舍临时与他人聚会后,人已经散去反而增添了愁苦。

接着写道:“但照壁孤灯相映。”“但”即只,只有。意思说说,酒尽人散,只有一盏孤灯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粉壁上。这个时候,孤灯映照孤独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词人多么希望“借酒消愁”啊!酒醉还可以麻痹自己神经,可以暂时忘记忧愁。

然而,又哪能那样如意呢?于是词人写道:“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消夜永”就是熬过这漫长的夜晚。是的,李白不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吗?对此人来说,又何况不是这样啊!一时的麻醉,总得有醒来的时候。词人在此就写了酒已过,人已醒的时候。面对这漫漫的长夜,孤独、寂寞,忧思一起涌上心头,压得词人喘不过气来。在词人看来,今晚的日子这样过去。一句“如何消夜永”出强调了词人的旅思乡愁。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曲调哀婉,情深意切。其次,意象鲜明,意境深远。再次,词语恰到,含蓄生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