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宽厚为人多福寿 刻薄处事不久长

 静雅轩345 2018-03-26

农历新年刚过,丙安镇的人们就开始忙碌起来。邻里街坊搬出自家储藏了近一年的好酒,会聚到赤水河畔,参加一年一度的“开酒祭河”仪式。



dvdf


古镇人选择在良辰吉日启封开坛,把最为醇香浓厚的美酒倒入河中,祈福来年的风调雨顺、人畜平安,这种古老的习俗已经在当地延续了数百年。岁月更迭中,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山而耕,临水而渔,他们安享着丰收的喜悦,也感恩于这方天地的宽厚与仁德。



位于贵州省北部的丙安古镇,三面与四川接壤。赤水河蜿蜒曲折,绕镇而行,是古代川盐入黔的黄金水道。因河道多险滩,人们便把这里称作“炳滩”。后来,为取平安之意,改为“丙安”,小镇由此得名。



古镇建在险滩急流之畔,立于高达数十米的悬崖之上,自古以来赤水河在流经丙安的这段水路,就以凶险异常而闻名于世,然而就是在这样一种艰难的环境下,丙安人不仅深深扎根于此,更是以一种宽厚包容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就像当年常说的那句话,水到窄处才成滩,只有心宽了路才好走。



丙安古镇历史悠久。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先民在此居住。因地处水陆要冲,常有匪患兵祸。南宋时期,当地先民在这处仅有4平方公里的石崖峭壁上修筑城墙、兴建房屋。从此,这里便成为扼守一方的天堑要塞,有着“川黔锁钥”之称。


如今,丙安依然保留着初建时的格局。依山势而建的房屋鳞次栉比,用石头垒砌的两座“寨门”,分列东西两侧。临河而建的吊脚楼,虽然经历了百年风霜的洗礼,仍然稳如磐石。



历史上,进入丙安,唯有水路较为通畅。由于滩险水急,往来货船只能依靠人力拉纤,才能渡过险滩。在古镇入口处,遗留着一段将近2公里长的古纤道。发生在这里的故事启迪着一代代丙安人。



赤水河上的运盐商船早已随波逝去,只留下这些被盐工磨平的石阶,行走在这条古纤道上,抚摸岸边拴船用的石孔,耳边似乎回想起了那粗犷、悠远的纤夫号子。当年,就是在这条纤道上,丙安人在与赤水河相搏的时候,形成了他们宽厚为人的传统。



清乾隆年间,随着往来贸易的货船不断增多,赤水河上的航运开始变得杂乱无章。由于河窄船多,一些商船为了能够早点儿渡过险滩,往往相互争抢航道,矛盾逐渐升级。


一次,暴雨将至,几条商船为了赶在下雨前把船拉上险滩,分头召集了几支纤夫队伍前来。



几条货船同时行进,让原本就十分狭窄的道路变得更加拥挤。眼看乌云压境,船主们更加焦躁不安,他们开始催促各自的纤夫,局面越来越混乱。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一艘商船偏离了航道,被卷入旋涡,岸上的十几名纤夫,也全部被拖入河中。湍急的水流瞬间吞噬了一切。


无序的争斗最终酿成一场悲剧,不仅商家因此倾家荡产,还夺去了许多船工和纤夫的宝贵生命。人们痛定思痛,悔恨不已。从那以后,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都不能急功近利,苛待他人,只有互相宽容、谅解,才能利人利己。



事情过后,丙安人立下规矩,凡是商船途经此地,必须按照先后顺序,等待过滩,纤夫们则组成了几支队伍,轮流拉纤。



无论是商家还是纤夫,大家不争不抢,相互体谅,商贸活动变得井然有序,丙安古镇也因此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川黔一带最重要的码头和商埠之一。鼎盛时期,每天就有上百艘货船在此停泊。“满眼盐船争泊岸,收点百货夕阳中”正是当年繁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当时,有很多来自湘、鄂、闽、赣的客商,到此置地经营,安家落户。一时间,小小的丙安镇中,杂糅着南腔北调,汇聚着各方文化。



宽厚为人多福寿,刻薄处事不久长。这是丙安人在日常点滴中悟出的生存之道,也是他们世代遵循的大智慧。数百年间,大家比邻而居,相互包容。


各种地域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交融,不仅造就出独特的人文风情,也使得小小的古镇中汇聚了天南地北的美食。从香辣诱人的烤豆腐、糍粑,到竹笋、腊肉,这些来自不同地方的特色小吃,至今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面对灾难还是困厄,丙安人始终以宽厚仁德之心待人,以包容豁达之情处世。他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风度,让这座千年古镇一次次跨越伤痛,不断走向新生机。






来源:CCTV4《记住乡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